文|賈 麗
蘋果宣布將于北京時間9 月15 日凌晨1 點召開秋季新品發布會,推出iPhone13 系列手機。而華為也同期宣布將早于蘋果兩天,在9 月13 日推出新品,屆時或將帶來一款對標蘋果的大屏手機。兩者頗有隔空打擂臺的意味,而在這一熱鬧的背后,蘋果供應鏈危機逐漸凸顯。
中國廠商在蘋果供應鏈的地位正在與日俱增,甚至一度走向“神壇”。據蘋果公司發布的2021年度《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及2020年主要供應商名單顯示,在前200名供應商里,中國大陸廠商共有96家,占比48%。中信證券數據顯示,從蘋果公布的供應商名單來看,從2017年開始,每年幾乎有二三十家企業會出局,而中國企業成為替補的第一梯隊,占據了“替補”的較大比重。經過多年的發展,讓蘋果對中國產業鏈形成較高的關聯度。
據了解,蘋果70%零部件的生產、封裝及組裝均在中國完成。不過,部分廠商正在犧牲利潤來換取更多訂單,加之對蘋果的強依賴,隱現危機正在凸顯。從蘋果產業鏈德賽電池發布的年報來看,其去年45.47%的營收是由蘋果貢獻的。而對于歐菲光而言,在去年營收中蘋果的業務占據了30%。在今年初,蘋果與歐菲光終止合作。公司上半年的營收同比下降49.96%,凈利潤下滑了93.25%。據統計,2021年上半年,37%的蘋果概念股公司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
“蘋果供應鏈中國企業利潤下滑,其原因主要是受疫情影響,相關原材料的成本急劇上升;中國大陸市場勞工成本、物流成本等諸多成本的提高,變相地降低了自身的利潤;中國供應鏈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中國本土企業軟權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錫冰表示。他還表示:“與德賽電池類似情況對蘋果供應鏈依賴較大的公司不在少數。如果蘋果供應鏈出現問題,這些公司很難全身而退,盡快發展新的業務和利潤支撐是其當務之急。而蘋果對供應鏈企業的利潤壓榨也是由來已久,時間長企業競爭慘烈矛盾還會進一步激化。”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認為:“近年來蘋果的創新缺失實際上已成為一個趨勢,蘋果供應鏈企業也應該思考如何尋找更多元化的增長點,來避免蘋果單一主體對自身的影響。”
“蘋果新品的功能都在預期之內,缺少新的富有想象力的元素,可見其市場目標主要還是存量用戶為主,難以吸引新的用戶。”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不過他認為:“由于目前還沒有足夠強勁的競爭對手,蘋果在中國還是會得到不錯的發展。蘋果訂單沒有因創新力不足而大幅縮水,產業鏈配套公司的業績也在預期之內,A 股相關公司依然活躍,中國企業依舊將是蘋果供應鏈的主力,話語權也在逐漸提升。”
而意識到成本等危機的蘋果,曾一度試圖轉移生產線。為了減少生產成本,蘋果聯合多家代工廠商向生產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轉移,不過,一場疫情打亂了蘋果的節奏。
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表示,蘋果作為行業龍頭也難抵成本持續增加,利潤不斷被壓縮等情況。根據蘋果財報顯示,其iPhone 硬件毛利率從2009 年最高峰時的74%,已經一路下滑至60%左右。中國的房租、人力、零部件成本上漲給蘋果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此外,國內的手機廠商推動中國供應鏈本土化,也導致蘋果對國內供應鏈的話語權遭遇挑戰。雖然蘋果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一再受阻,如文化抵觸、疫情延伸等,但中國的蘋果供應鏈企業也需進一步突破技術瓶頸,不再僅是基礎代工,并逐漸提升話語權,否則不論其業績還是市場估值,都難以獲得投資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