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青海 海北 812200)
“兩彈一星”偉業是新中國舉全國之力,聚集體智慧,自力更生、團結協作,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實現民族復興夢想而創造的非凡成就,鑄就了國家安全和大國地位的重要基石。而在這項事業中孕育誕生的“兩彈一星”精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1],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重要的內容之一。
1949年10月,新中國的成立引發美國及其盟友的敵視,“遏制孤立”的對華政策,意圖通過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威脅乃至核戰爭的威脅,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考慮工業化、現代化建設時,黨中央認為應該瞄準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才能迎頭趕上。“只有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才能有鞏固的國防,才能有先進的強大的經濟實力,必須急起直追。”黨中央敏銳地注意到當時科技發展中最前沿的是原子彈。一是核技術代表了當代世界上科學技術最高水平,集中了世界科技最新成果,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帶動起一大批科學技術的發展,縮小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二是中國嚴重地受到超級大國的核威脅、核訛詐,中國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才能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威脅,才能對其進行遏制。1955年1月15日的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了研制原子彈的決定。1956年我國成立導彈研制機構,開啟導彈研制的歷程。1958年5月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2]“兩彈一星”決策毅然決然產生,此是決定新中國命運的偉大歷史抉擇。
百廢待舉,百業待興。“兩彈一星”工程在艱苦卓絕、一片空白中艱難上馬。新中國的第一批科研工作者攻克了一個個尖端技術難關,在1964年10月16日15時實現了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我國趕在法國之前,成為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先后成功發射了常規導彈、核導彈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兩彈一星”事業既保障了新中國的安全,爭取了和平發展環境,也成為中國永續發展的戰略基石。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表彰“兩彈一星”專家大會,江澤民同志將“兩彈一星”精神概括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3]“兩彈一星”和“兩彈一星”精神正式提出,產生了廣泛影響。
“兩彈一星”精神是錢學森、鄧稼先等無數科學家、科研專家和無名英雄,用青春、智慧和血汗乃至生命所創造的,是中華民族的原創精神。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雖然遠離祖國,但他們心中一直裝著祖國,他們拋棄比較完善的科學研究條件和優厚的物質生活待遇,安于沉默,隱名埋姓,積極投身于祖國的核事業。[5]
從1958年到1964年,來自天南海北的建設者用青春與血汗在221基地奮斗著。他們懷著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服從國家需要,服從國家建設大局,為新中國國防事業奔赴高原、高山峽谷、沙漠戈壁,把草原公關會戰看成是一生之光榮,圍繞同一個目標,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是以祖國為重、不計名利、特別能奉獻的愛國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兩彈一星”研制者的堅強意志和頑強拼搏,在我國“兩彈一星”研制歷程中得到進一步詮釋。特別是在我國原子能工業起步創立時,廣大建設者和干部職工以三頂帳房起家,住在帳篷里,克服高原缺氧、高原水腫等蓋廠房、建公路,在風雪高原唱響了一曲艱苦創業的凱歌。
1959年,蘇聯毀約,又恰逢我國三年困難時期,核基地建設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不僅建設物資供應困難,就連人們正常的生活供應都難以保障。“當了褲子也要搞原子彈”!基地組織大家自力更生,共度難關。建設者們為了縮短工期,搶時間,爭工期,克服了無法想象的困難,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正式建成了。
協同攻堅是“兩彈一星”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特別是發展原子能工業和航天工業是一項相當龐大的系統工程。在整個攻關的過程中,就當時我國的技術、經濟基礎而言,要自己動手,從頭開始,進行高度復雜、高度綜合性的大科學工程,僅僅依靠核工業和航天工業系統所屬人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其它部門在人員、技術以及新材料、電子元器件、儀器設備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特別在第一顆原子彈研制過程中,在黨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央專委的領導和統帥下,全國一盤棋,保證了核武器研制的正常進行和最終成功。
“兩彈一星”基地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富礦,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稟賦。發掘“兩彈一星”基地紅色文化的多重價值,既要對其進行梳理,又要對其進行挖掘。針對“兩彈一星”基地特殊的歷史背景、精神內涵和教育意義,廣泛聯系和走訪與“兩彈一星”歷史相關的科研單位和曾在基地工作過的科研專家、技術工人、干部職工和烈士遺屬,以及專家學者和民間收藏人士,搜集圖片、文字、音像、實物等文史資料,通過深入發掘“兩彈一星”基地的特殊歷史、偉大成就和功勛人物,以及創建創業時期的典型事跡,推動愛國主義創新傳播,凝魂塑魄,強化紅色記憶。
2018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明確了文物工作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主要任務,明確了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總體要求、五項主要內容和六項重點項目,對“兩彈一星”基地文化遺產保護與價值傳承提供了政策機遇。[4]要深入研究兩個意見的核心要義,剖析其中蘊藏的機遇,爭取將”兩彈一星”基地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中華文化傳承工程。結合已確定的理想信念教育示范基地、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紅色教育基地的建設,做好戰略對接,精心編制項目,精心儲備項目,精心實施項目,著力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教育效果。
“兩彈一星”基地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和知名度。每處遺跡、每個建筑、每塊場地都是歷史的見證,都訴說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一要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重視加強對“兩彈一星”基地遺址保護修繕,按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準和要求,加大保護、修繕力度。二要堅持“保護開發”的原則,重視加強對基地舊址的保護開發,對重要廠區、重點廠房和車間工號進行維修。三要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利用重要節假日,如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大歷史事件,如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紀念日和中國導彈發射成功紀念日、衛星成功入軌紀念日等,歷史人物誕辰日如毛澤東、周恩來等歷史偉人和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誕辰日,舉行入隊入團入黨儀式、成人禮,重溫入黨誓詞,共唱國歌等方式,不斷增強教育活動儀式感、參與感。[5]
“兩彈一星”基地有自己獨具魅力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個性風格。我們要創新理念,準確闡釋“兩彈一星”歷史及其精神的豐富內涵,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時代特征,充分展示“兩彈一星”基地的文化特質、價值傳承。一要做好視覺外觀的策劃,凸顯出““兩彈一星”基地”的元素。如科研樓、專家樓、圖書樓等遺址和以“兩彈一星”基地元素命名的地名、路名、建筑、城鎮,如原子路、專家路、衛星城等,這些最能表現“兩彈一星”基地文化形象的特色。二要宣傳推廣“兩彈一星”基地形象標志,要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兩彈一星”基地形象標志,標志蘊意要深刻直白,形態要莊重靈活,既能體現歷史豐功偉績,又能體現時代發展特征。三要設計制作蘊含“兩彈一星”基地元素的文化標志,通過紀念雕像、廣場雕塑群等來體現,如科研專家搞科研試驗的雕塑群等,這些最具代表性。四要策劃組織經常性的文化活動,以“兩彈一星”歷史為背景,以”兩彈一星”基地文化為素材,以群眾性文化廣場活動為載體,組織編排反映“兩彈一星”研制艱難歷程的歌舞、話劇等,讓群眾廣泛參與,讓群眾感同身受,逐漸形成一種獨有的“兩彈一星”基地文化,并不斷注入新的內容。
“兩彈一星”精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我們應該抓住其精神實質,揭示其普遍意義。一要通過網絡、電視、電影、廣播、報紙、刊物和公益廣告等媒體形式,發布“兩彈一星”基地信息,讓公眾知曉和了解“兩彈一星”基地,了解“兩彈一星”基地歷史,了解“兩彈一星”精神的豐富內容和深刻內涵。二要通過論壇、專欄、講座、演講、表演、比賽、征文、評論和報告會、巡回展覽等活動,將“兩彈一星”精神宣傳教育內容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全過程,在實踐中不斷賦予新的內容,賦予新時代內涵。[8]三要通過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書法、攝影、文學和話劇、戲劇等形式,強化“兩彈一星”精神與當代流行的或現實提倡的時尚精神融合嫁接,使之具有時代感,傳承歷史、弘揚文化,發揮“兩彈一星”精神的思想引領作用、激勵斗志作用和凝聚民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