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狂飛
(棗莊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棗莊 2771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不斷突破,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新時代工匠精神視域下深入研究職業教育的發展特點并進而培養出更多的德才兼備、德技兼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變得越來越重要。毋庸置疑,工匠精神是蘊含在技能型人才培養背后的根與魂,而現代學徒制無疑是實現工匠精神與現代技能型人才培養有機融合的關鍵實踐路徑之一。
隨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動力的加強,現代社會對于工匠技藝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憑一般意義的只是注重規模的普通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職業技能含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禮記·大學》)要做到職業技藝的臻于至善、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就要在職業技藝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也就需要更加注重深耕細作的深度的因材施教的現代學徒制教育。縱觀歷代在技藝方面達到一種精湛之境界的人才,我們不得不承認,培養創新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的教育實踐路徑還是看似樸素卻卓有成效的學徒制。學徒制不僅可以實現孔子所注重的因材施教的最佳教育效果,而且能夠很好地將前人的切身經驗與默會意義上的智慧進行很好的傳承與發展。
學徒制的背后有著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要很好地把握今天的現代學徒制,首先必須追根溯源,探討中國古代學徒制的發展歷史。學徒制的背后是一種印記著鮮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師承制。
最早的時候,學徒制的萌芽無疑是與人要依托一種具體的技藝或技術來生存的歷史邏輯緊密相聯系。學徒制的最初的一種存在形態無疑是源自于孔子所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的模仿學習心態。當然,由于古代生產力的相對落后,最初的這種孕育學徒制的模仿學習主要是圍繞著一種基本的生存技能而展開的。這就對應了孔子所說的“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中的“謀食”和“憂貧”。之后,隨著社會生產規模擴大的需要,學徒制開始逐漸走出狹隘的家庭范圍,于是出現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的情景,這種情況在進一步發展之后就逐漸形成了封建官營作坊學徒制。
在學徒制中蘊含著深厚的工匠精神和師承文化基因,這種工匠精神和師承文化基因對于培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現代學徒制有著重要的現代啟示和意義。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毋庸置疑,學徒制是一種粗放式的職業教育的原生狀態。甚至可以說,早在青銅器時代,已經有了初具形態的學徒制。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注重技藝的手工業也在相應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也在相應的增加,這時候,僅僅局限在親緣關系的家庭內部的家庭工藝傳承已經無法滿足越來越增長的對于工藝數量和質量的需求,這時候,一種初級形態的開始面向社會的原初學徒制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意味著最初屬于家傳或家學意義上的工匠技藝可以開始逐步面向家人之外的人開放,這就擴大了學徒制的應用范圍,也提升了其培養的規模。
學徒制集中體現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的注重實踐的倫理向度,盡管這種學徒制產生于手工業時代,但作為一種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財富和資源,它對現代人的安身立命和生命境界提升都有著重要的倫理啟示,對于在現代社會培養越來越多的用心注入的高素質的工匠技藝人才有著重要的現代價值。
當今時代,在教育的各個層面,都在呼喚一種凝聚現代工匠精神的現代學徒制的回歸。隨著整個教育的整體發展,教育的規模和在數量意義上的成長已經獲得了較大的進步,但隨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消費也在相應的升級,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無論是在物質消費層面還是在精神消費層面,都浸潤了越來越多的主體意識和個性意識,這就更加呼喚注重技藝品質的現代學徒制的回歸。
同時,隨著網絡虛擬世界的發展和由此導致的生活虛擬空間的膨脹,很多人的生活也因為過度地沉溺于一種工具理性的宰制中而導致一種不可自拔的迷失。一種工匠精神,一種因為工匠精神的回歸而回歸的現代學徒制能夠使人重新恢復一種道德主體倫理命運的擔當意識和一種“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的一種沉浸式的深度幸福。
現代學徒制的教學回歸,也是一種教育本質向真實生活世界的回歸。包含很多默會知識或工匠記憶智慧層面的東西是無法通過一種顯性的直接傳授的方式來進行的,它是需要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的不斷浸潤感受和體會才能習得。
隨著人所置身其中的真實生活世界日益被強大的網絡虛擬空間所占據,傳統意義上道德主體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道德內核不斷遭到一種侵蝕甚至是消解。無論是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生活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甚至是在親情內部的人倫之間的情感紐帶日益遭遇到一種疏離甚至是斷裂的風險。這種人與自身內在精神倫理傳統之根的斷裂導致很多人試圖在一種面向網絡虛擬世界的逃避中得到一種倫理避難或解脫,結果反而會導致一種更大程度的虛無和生命無法承受之輕。
這種現代網絡社會帶來的精神生活困境正在直接影響到教育本身。傳統意義上的工藝教育,如學徒制教育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師生或師徒之間的共有的精神傳統譜系。
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之所以師生之間能夠實現這種“道”的傳承,就是因為彼此默認一個教育之道的前提。同時,由于對于工匠精湛技藝的共同追求,這就能夠使師生或師徒之間達成一種深層生命意義上的共在共存,進而達到一種高度的彼此之間的生命默契狀態。現代學徒制的回歸不僅是實體制造業的產業升級需求,也不僅是職業教育的趨勢,也是認知意義的學習需求,更是倫理意義上的安身立命的需求。
盡管現代學徒制已經在西方國家取得了較好的職業人才培養效果,但是,中國的現代學徒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現代學徒做法,因為,中國的現代學徒制本身需要傳承其根植于中國古代學徒制的文化基因。中國古代學徒制蘊含著極為深厚的可供現代學徒制借鑒的教育智慧,這可以從古代科學技術所呈現的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技藝中得到體現。學徒制和一般意義上的學習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對“習”的重視。長期以來,對于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的論述,更加重視的是它的“學”的精神,或者是“學”當中所包含的學以成人的維度,但卻嚴重忽視了“習以成人”的“習”即實踐的維度。“習”的精神本身就是學徒制傳統的一個重要特點。經過一種較長時間的學徒制的教學相長的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得顯性意義上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幫學生形成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卓越的實踐習慣和心智模式。
思政課要取得其進一步提升的立德樹人的育人有效性,就必須借鑒學徒制的做法并盡可能在教學實踐中還原并回歸真實的工匠技藝的生活世界,要在教學中增加一種真實的道德生活實踐情境,要加強一種模擬道德生活的道德情感體驗,要盡可能將抽象的做人的道理和為仁的品格具象化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情境性道德體驗實踐活動。
學徒制本身體現了生命在追求精湛技藝的過程中的內在倫理意義逐漸生成的過程,在不斷的完善自己技藝對象的過程中間接地實現了自我道德境界和道德心靈的完善。這事實上是一種“成己”和“成物”的融合。“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中庸》)學徒制的優勢不僅在于它會促成學徒技藝本身的不斷自我完善,而且在于它能夠經由這種技藝的完善而實現學徒制學徒和師傅主體自身的道德境界完善。正是在二者仁智雙彰的完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能達到生命境界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說,工匠精神視野下的學徒制從成己和成物的兩個維度在實現思政課鑄魂育人的目標。單純從一種所謂的思辨理性的認知層面是很難在較大的范圍內實現道德主體對于工匠精神的深層理解的。人是需要追求一種生命的意義的,而通過對于工匠精神的踐行,通過學徒制的運用,才能賦予這種形而上的意義世界以一種具體的工匠技藝的實踐內涵。
越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特別是在人工智能越來越發展的現代社會,這種基于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現代學徒制對于人才的培養反而日益凸顯其重要性。學徒制是一種直接的師徒之間的在顯性的技藝和隱形的技藝之道的匠心智慧方面的傳承學習制。學徒制指向的不是具體的某一種單一的技能學習,也不只是一個階段的成長成才,而是整個職業生涯的精益求精和止于至善,同時還兼容著包括幫助學徒實現職業立志并養成其長久的職業成長精神動力在內的重要的社會心理維度。同時,學徒制是具備一種深層次的工匠精神的典范榜樣作用的示范性的。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的教學相長的成長過程。
一般來說,人們只是偶爾見到,并且只是從表象或感性層面見識到一個賢者所呈現出來的熔鑄精湛技藝并彰顯工匠精神的生命魅力,這就會使人產生一種“心向往之”的向對方學習的感覺,但這種表象上的榜樣示范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它不能像學徒制一樣,師徒雙方有一種浸潤式的生命共同的體驗和深入到工匠技藝最細膩的細節生命共鳴體驗,因而無法達到一種最佳的效果。正如老子所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道德經》)。要達到技藝上的精益求精,僅僅靠表面的淺層接觸或一般意義上的認知教導和學習是做不到的。由于有了長期的人格熏陶和一種耳濡目染的深層的師徒之間的道德情感融通,因此,學徒制能在孟子所說的“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盡心下》)的“巧”的精湛技藝的最高境界進行一種心領神會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同時,學徒制有利于幫助剛開始進入一個工匠行業資歷較淺的學徒,在一個時間段里較好地融入到與相關工匠技藝領域密切相關的職業人脈領域并通過師傅對于學徒的鼓勵和必要的督促使其獲得內心的對于工匠技藝的高度認同和對自身技藝成長的高度認同。
匠心的背后是良心和良知,正如孟子所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孟子·盡心》)。有了基于良知和良心的惻隱之心和仁者愛人之心,才會將自己對于生命意義的追求對象化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工藝技能的追求中去。面對時代的精神狀況,工匠精神的回歸對于喚醒和守望人的良知良能有著重要的現代價值和啟示,而現代學徒制就是守望這種工匠精神最好的實踐路徑之一。
現代學徒制是有其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傳統的,現代學徒制的文化根源不僅可以追溯到古代學徒制,更可以追溯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工匠文化體系和工匠教育培養體系。現代學徒制既是一個邏輯范疇,也是一個融合歷史和現實的實踐范疇。
現代學徒制蘊含著工匠文化史意義上的重要的當代教育實踐價值。現代學徒制在今天已經不僅有了其內在的技藝傳承教育方式的實踐意義,而且有了一種工匠精神信念,甚至是一種心靈棲居方式的現代精神動力意義。孟子說:“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這種蘊含在現代學徒制中的專心致志的精神不僅能夠促進工匠主體在技藝上的不斷的臻于至善,而且會在現代社會給人的精神意義上的安身立命提供心靈的家園。事實上,現代學徒制背后的師徒關系是一種深入到工藝技能的細節層次的教學相長的深層互動關系。工匠技藝的靈感往往就是在一種教學相長的師徒之間的教學砥礪中被激發出來的。工匠主體在工匠技藝上的可能被激發的靈感深度,往往取決于學徒制視野下的師徒之間基于教學的師徒之間生命內在道德情感和實踐智慧溝通的深度。這種有著深度生命內在契合的潛移默化、心領神會的技藝溝通本身就會激發出工匠主體無窮無盡的技藝創新的思想靈感,進而促進工匠技藝的不斷創新發展。
涉及到工匠技藝方面的知識很多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會知識或智慧,同樣,思政課立德樹人所涉及到的育人智慧或德性品格同樣很多時候也是無法用語言的傳遞方式就能教育成功的。因此,學徒制本身的一種技藝傳授方式對思政課立德樹人的育人實踐就有很大的現代啟示。道德教育的熏陶和習得過程本身,也在很多時候是通過一種遷移和內化的超越語言傳遞的默會過程才能實現的。學徒制創造了一種師徒之間充分共享和共同啟發的生命全息學習狀態,因而往往能夠起到最佳的做人品格傳承和技藝傳承的育人效果,這值得現代思政課充分借鑒。
知識停留在一種淺嘗輒止的了解階段,是既無法成就精益求精的技藝,也無法成就經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的磨練之后才能實現的道德智慧境界的。
面對人工智能在未來可能帶來的對于人類一般勞動技能替代的挑戰,工匠精神更是成了形塑人之為人的倫理本質的一種必要精神因素。工匠精神內蘊的基于傳承的創新精神,在人工智能時代有著對于學徒制更大的啟發作用。
一般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更多的只是在認知意義上的知識傳遞上進行一種平面的遷移和傳遞、傳輸,但要將這種平面遷移過來的建立在間接經驗基礎上的知識,進行一種生命技藝學問意義上的內化和升華,是需要一種學徒制的深度的生命經驗共享和體驗的。正如孔子最心愛的弟子對于其老師孔子的感慨:“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要達到師徒之間或師生之間如此深度的生命智慧體驗的共鳴,僅僅靠現代偏向于教學規模和效率的班級授課制是很難實現的,這需要相當長時間在師徒之間形成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的相互砥礪和相互激發、相互啟發的生命技藝智慧溝通的過程。因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如果沒有師徒之間的正向的共鳴和相互基于技藝切磋的啟發,就會導致孤陋寡聞的結果,因此也就很難在一種集思廣益、切磋砥礪的環境中,實現技藝的日益精湛的提升。
同時,師徒之間在學徒制的架構中,也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不僅是師徒之間,還包括學徒之間都有一種內在的基于對于工藝追求共同的向往的熱愛之心,因此也會因為彼此的切磋砥礪而達到取長補短、“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子張》)和“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的技藝與人格的提升效果。
學徒制經歷了從古代學徒制到后來的行會學徒制,進而到規模較大的工廠學徒制,乃至于到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的現代學徒制,甚至到了今天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時代的更具有時代特色的當代學徒制的發展過程。盡管學徒制本身在形式上和規模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呈現出其不同的形態,但在其精神實質上,始終都是一種精益求精、匠人匠心的工匠精神傳承,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的一貫之道。在今天,現代學徒制本身越來越具有一種道技合一意義上的育人維度,也就是說,現代學徒制已經逐漸擺脫了之前由于受制于家庭手工業或作坊式生產的局限,而更加突出的生產性而越來越呈現出其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性特點,而且這種教育是偏向于鑄魂育人和立德樹人意義的思政課育人維度的。換言之,現代學徒制更加注重的是學徒制中的“學”,也就是在工匠技藝的學習實踐中逐漸的學以成人、學以立德,進而立德成才。
現代學徒制度已經超越一種單純技藝意義上的狹隘的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限制,更多的以培養具有現代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的人才作為其目標。而且,現代學徒制由于其面對環境的復雜和學徒人數的增多,必然意味著它要實現其現代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現代學徒制更加重視其公益性質,也更加重視其適應現代信息環境的虛擬空間技藝和真實生活世界技藝的結合。
傳統學徒制的產生有其對應的社會和歷史文化背景,對傳統學徒制進行一種現代轉換之所以成為一種必要,就是因為傳統學徒制也必須做到“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易·損》)。一方面要傳承好學徒制在立德樹人方面可能的對于現代思政課的寶貴啟示,另一方面要讓它能夠適應現代社會教育的特點和道德主體在今天的時代特點。
學徒制背后的工匠精神其實也體現了儒家倫理的仁愛精神、天人合一精神,當然也體現了墨家倫理的“無窮不害兼”(《墨子·經下》)、“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下》)的兼愛倫理思想。這些精神都可以經過一種現代性轉換成為現代學徒制內蘊的人文精神的一部分。
對現代學徒制的重視是源于工匠精神在互聯網時代,甚至是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回歸,這也象征著教育實踐智慧和實踐精神的回歸。技藝知識與技藝能力,乃至于技藝能力與技藝之道之間的真實轉化、融通和最后的發生與生成,這是需要有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客觀的長期的科學的注重實踐和技術應用的學習過程作為基礎的。
既然實踐是融入于工匠精神和學徒制中的最重要的精神,那么,究竟什么是“實踐”?實踐的內涵到底是什么?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實踐就是“合乎正確原理而行動”[1]。換言之,實踐不是單純的行動本身,而是包含著一種具備倫理維度的行動,也就是說,現代學徒制本身就是浸潤著熔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精神品格的工匠精神精華。工匠技藝的實踐指向的是一種至善,這種至善既包括工匠技藝方面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至善,而且也包括以成就德性為旨歸的道德實踐活動。對現代學徒制的思考是離不開對于工匠精神的深入思考的,而對工匠精神的研究又離不開對于浸潤傳統文化智慧的實踐活動的深入分析。正是經由這種融攝道德實踐的工匠學徒實踐,才能實現人自身的內在超越。工匠技藝不斷精益求精的過程,就是人的內在心靈道德境界不斷超越的過程。正如孔子所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而工匠技藝的實踐本身就是在實踐中逐漸認識自己并提升自己的生命道德境界的。
目前已有的關于工匠精神和現代學徒制的研究主要是圍繞著職業教育的視角來進行展開,而將其與思政課的道德育人內蘊相結合的研究成果還較少。畢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有機會在未來直接從事與工匠技藝直接相關的實踐工作,但無論做什么事情,即使包括認知和理論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基于工匠精神和現代學徒制的精神的聚精會神的專注投入,才能使其做到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工匠精神視野下的現代學徒制不僅要在學徒教育的實踐中幫助學生去超越現實存在的技藝瓶頸,實現技藝能力更上一層樓的不斷止于至善的突破,更要幫助其在道德境界和思想境界上實現內在生命的超越。正如孟子所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建立在工匠精神基礎上的現代學徒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在工匠技藝上的出神入化的提升,更可以幫助學生經由技藝實踐的路徑實現人生道德境界的不斷的從自然境界到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的提升。
道德之心的后天建構是無法在一種所謂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的抽象理論思辨中被建構出來的,而是要依靠對于如工藝技藝這樣的“事”的專注和研究實踐才能被建構出來。經由對于工匠技藝的不斷追求,就能生成出一種生命存在的道德價值和意義感,而這種基于生命道德的生命意義感,又能被現實化并被凝聚為一種積淀于心的德性品格。現代學徒制背后的心物關系被表征為一種對于工匠技藝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精進和深入專注的研究琢磨。相反,如果沒有這種基于工匠精神的現代學徒制的深入的實踐教育,就會出現心與物二者的分離,進而會造成知行之間無法合一的后果。
當前,之所以思政課的有效性和親和力有待加強和提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知行合一意義上的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思維方式。要有效推動思政課的創新發展,就必須從高校思政課的課堂實踐方式入手,充分借鑒吸收現代學徒制的有益經驗,將工匠精神切實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理論與實踐課堂中去。
“心之官則思”(《孟子·吿子上》),一般說來,似乎思政課所涉及到的育人問題更多的是一種理論意義上的思想教育,而現代學徒制則似乎更多的只是關注技能上的職業教育,其實二者之間有著深層的倫理關系。無論是內在道德人格世界的建構生成,還是外部工匠技藝的成果形成,都離不開基于對于精湛技藝不斷追求的勞動實踐。作為重要的哲學范疇,勞動本身就意味著一種人們能動地去完善自身道德品格和勞動對象的實踐過程。與一般的知識教育相比,現代學徒制是非常重視勞動實踐在技藝形成和工匠精神人格建構中的作用的。
當代道德教育由于遭遇到來自于互聯網和虛擬空間所帶來的諸多挑戰,正在發生一種深刻的歷史性轉型,即回歸真實生活世界的實踐轉向,這種轉向既是對當代青少年所遭遇的諸多道德困境的一種理論自覺反思,又是對工匠精神視野下的傳統學徒制所蘊含的思政課內蘊的思想發掘和當代闡釋。現代學徒制有著深厚的實踐主體維度,對主體性和實踐性的重視也是現代學徒制的兩個重要特征;實踐主體的內在道德世界需要在浸潤工匠精神的真實勞動實踐中才能自然而然地生成出來。
單純的學校理論教育是無法完全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的,要實現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培養目標,還需要充分吸收借鑒現代學徒制注重實踐的特點,并找到將現代學徒制的工匠精神融入現代思政課育人實踐的方法。要實現現代學徒制的更加廣泛的育人運用,就要實現其路徑實現可能的突破,要突破實踐的一般理解,要整合道德實踐與工匠技藝實踐的社會資源,要創造有利于更多人參與到其中的現代意義的大的學徒實踐場域。
現代社會的傳統道德教育,包括學徒教育,都在面臨著一種深層次的艱難困境:現代社會的結構和網絡生活的方式都在不經意間消解其長期以來賴以存在的傳統生活世界的土壤,因而也就深刻影響了其在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實踐有效性。如何在現代社會的虛擬世界與真實生活世界日益交織的復雜環境中,重建現代學徒制賴以依存的實踐環境,這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學徒制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現代學徒制不僅注重師徒之間基于內在關聯性的個體美德的建構,也注重康德所說的“對道德法則的敬重”以及工藝規則的敬重。正如孟子所說:“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告子章句上》)因為“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章句上》),傳統學徒制有著嚴格的學徒規則,學徒對于技藝規則和學徒規則嚴格遵循的過程本身就在經由德行的工藝道德實踐積累并成就自身的德性品格。從這個角度來說,內蘊在學徒制背后的工匠精神的一種集中體現之一,就是一種對于自身工匠職業的敬畏和敬重,這種敬畏和敬重集中體現在師徒對于工藝規則的敬重上。
對于敬畏之心的重視,孔子早有論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這種從原始儒家就開始被建構出來的對于生命道德義務的敬畏之心,對于長期以來的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學徒制的維系與發展,都發揮了一種關鍵的作用。
在學徒制的規制下,師徒都要遵循嚴格的工藝流程和工藝制造秩序,為了確保這種秩序的實施,又必須要求師徒都要做到對于道德生活秩序的遵從,正如孔子所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這種蘊含君子慎其獨的內在道德約束對于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學徒制的有效性的發揮都是很重要的;道德人心的秩序是伴隨著外在工匠學徒實踐的秩序遵守而來的。
工匠精神的回歸和基于這種工匠精神的學徒制的現代回歸,昭示著現代社會人們渴望安身立命的實踐生活方式的回歸。通過深入挖掘現代學徒制的實踐精神,對現代思政課有效性的提升和親和力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現代啟示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