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教師的懲戒是當前的一個熱點問題。2019年12月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要“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并在2020年9月教育部審議通過的《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標準中也明確提出,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支持教師正當行使教育懲戒權,制止有害于學生或者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言行。那么,何謂正當行使懲戒權?筆者認為,要想判定是否是正當懲戒的標準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懲戒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不同于折中意義上的“中點”,而應是符合中庸思想中的適度性。而要做到適度性則需要踐行中庸所倡導的“中道、時中、中和、中行”四個原則。
教師要正當行使懲戒,則必須找到懲戒的平衡點。那么這個平衡點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從儒家中庸得到啟示。對于中庸,最常見的理解就是“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即不偏、公正,“庸”即不易,符合常規和分際。故中庸本義就是為人做事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當前,教師的懲戒之所以引發很大爭議,主要是因為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懲戒時常常偏離了懲戒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懲戒的適度性,也即能夠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吨行W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在實施原則中就明確提出了要“選擇適當的懲戒措施,實現最佳的懲戒教育效果”。而適度性的懲戒可以稱之為“中庸”之懲戒。而偏離懲戒平衡點的則是“不及”之懲戒與“超過”之懲戒,這兩種懲戒對于學生則難以產生實際的教育意義。
“中庸”之懲戒是一種適度性懲戒,這種懲戒能夠實現最佳教育效果,換言之,它能夠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筆者認為,教育懲戒的關鍵是教育性,這里的教育性實質就是通過懲戒發揮懲戒對違規違紀學生的教育價值,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在《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教育懲戒就是“對違規違紀、言行失范的學生進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糾正,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我們認為,無論是學校頒布的校規,還是班級的制定的班規,它們的作用都是讓學生內化這些規范,從而能夠自覺地踐行規范。而違紀違規的學生恰恰是對這些校規班規的藐視與侵犯,當學生缺少規范的內在約束,損害的則是其內在發展。對此涂爾干有過很好的論述,他說“紀律經常被人們當成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侵害,因為它阻礙著人們不受限制的發展。這樣的看法有道理嗎?恰恰相反,倘若一個人沒有能力將自身限制在明確的限度內,那么這就是一種疾病的征兆。”所以,通過懲戒重新在這些學生身上建構出規則與規范意識,從而促進其道德發展,這就發揮了懲戒的道德教育意義。
《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中把懲戒分成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這種懲戒的劃分實質就是與適度性高度相關。如一般懲戒是“依據學生違規違紀情形”規定了點名批評;責令賠禮道歉、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適當增加運動要求;超過一節課堂教學時間的教室內站立或者面壁反省等六種懲戒方式。這些懲戒方式相對來說是比較輕的,這是根據“過罰適當”的原則確立的。換言之,當學生的過錯性質比較輕,教師可以適當采取點名批評的方式實施懲戒,這種懲戒如果能夠引發學生的愧疚感,從達到糾正其過失的目的,那么,該懲戒就是“恰如其分”,符合中庸原則。但是,如果“經現場教育懲戒拒不改正的”,教師則可以采取“較重懲戒”。這就是說,同樣的過失行為,由于一般懲戒無法激起他的愧疚感,樹立他的規則意識,達不到糾正其不良行為的目的,所以,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采取“較重懲戒”,這種懲戒同樣符合適度原則,因為它有可能促進學生改正錯誤,促進其道德發展的目的。相反,如果不采取“較重懲戒”,而是還采取“一般懲戒”中的其他懲戒形式,這種懲戒達不到教育違規違紀學生的目的,這就與中庸式懲戒相背離了。當然,如果違規違紀學生“屢教不改”的,教師則可以采取“嚴重懲戒”,因為只有這種“嚴重懲戒”才有可能觸發其心靈上的震撼,達到糾正其過錯的目的,這時候,這種“嚴重懲戒”則也是恰當的,符合中庸原則,這并不是“超過”之懲戒??傊?,懲戒方式是否符合中庸原則,歸根到底,就是看這種懲戒是否能夠促進違規違紀學生的道德發展。
教師對學生實施正當的懲戒就是要把握好懲戒的“平衡點”,發揮懲戒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的目的。由此,教師就需要依據“中庸”所秉持的“中道、時中、中和、中行”的原則來實施懲戒。
首先,要依據“中道”的原則實施懲戒。中道是一種中正之道,誠如孔子所言,“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里的“中道”實質就是無過無不及之道。這一中庸思想要求教師在實施懲戒時確立懲戒與過失相當的基本原則,以發揮懲戒的教育效果。如果懲戒“不及”,它就很難觸動學生,這樣的懲戒也就失去了教育意義。但是如果懲戒“超過”,則更是違背了教育性原則。當前,教師的懲戒違背“中道”主要體現在“超過”上。由此,《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特別列舉出了幾種“超過”之懲戒,如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行為;超過正常限度的罰站、反復抄寫,強制做不適的動作或者姿勢等間接傷害身體、心理的變相體罰行為;辱罵或者以帶有歧視、侮辱的言行貶損等侵犯學生人格尊嚴的行為,等等。這些懲戒具有非人道與非人性的特點,它們違背了中正之道,與中庸原則嚴重背離。
其次,要依據“時中”的原則實施懲戒??鬃诱J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那么何為“時中”呢?即隨著時間的變化,“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機應變的,指為人處世隨著時間、事件、對象、條件等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由此,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懲戒時,也應該遵循“時中”原則,懂得權變,能夠遵循差異性原則實施懲戒?!吨行W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個性特點、身心特征、認知水平、一貫表現、過錯性質、悔過態度等選擇不同的懲戒方式,以達到最佳教育效果。如可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實施懲戒。皮亞杰曾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處在相應階段的學生,會做出一些符合其認知特征但是不符合社會行為規范的事情。教師在對該兒童行為實施懲戒時,就要考慮到兒童所處的不同認知發展階段,并且根據其所處階段的相應特征給予懲戒。“懲罰應該由法律固定下來,因為它是為所有的人制定的,是不分軒輊的,但它的內部機制應該是靈活的?!彼裕瑢τ趦认蚺c外向性格的學生、對于男生與女生、對于不同氣質的學生、對于初犯與慣犯等等,教師給予的懲戒在形式上都應該有所差異,體現教育中的“因材施罰”,從而發揮懲戒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效果。
再次,要依據“中和”的原則實施懲戒?!爸泻汀奔粗覆煌挛镏g達到和諧共存的狀態,只有達到“中和”的狀態,才能天地萬物太平和合??鬃右蔡岢隽恕昂投煌钡乃枷耄摹爸杏埂弊非蟮氖且环N有態度、有標準的和諧境界,主張不同之“和”。因此,孔子的“和諧”觀表達了一種“變中求和諧”的思想。由此,教師在實施懲戒時要堅持“中和”原則,不要讓教育懲戒破壞了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讓學生認識到,教師實施懲戒是為了他的道德發展,而不是把他當成工具,達到殺雞駭猴或者挾私報復的目的。當學生認識到了教師是出于對自己的教育而實施了懲戒,則有助于讓學生心平氣和地接受懲戒,創造和諧的關系;二是要避免懲戒時的“以點帶面”,也就是不能因個人或少數人違規違紀行為而懲罰全體學生,這很容易破壞和諧的師生關系;三是不能因個人情緒或者好惡,恣意實施或者選擇性實施懲戒,這也容易導致學生的對學生的怨恨;四是要注重幫教措施。教師對學生實施教育懲戒后,應當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幫扶,讓學生認識到教師的懲戒真正是為了幫助自己成長的,這就有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總之,教師的懲戒如果激起的是學生的反感與憎恨感,導致師生關系惡化,這就違背了中庸中的“中和”原則。
最后,要依據“中行”的原則實施懲戒。所謂“中行”也就是“行中”,意思是要合乎“中”,把“中”作為為人處事的原則,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與原則。教師實施懲戒時也應遵循“中行”的原則。實際上,合乎社會道德規范與原則是教師懲戒最基本的要求。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與學生之間除了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外,更重要的是社會人與社會人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的懲戒要符合社會道德規范。而公平與平等,是社會道德規范的體現,所以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懲戒時,要樹立公平,平等的信念,尊重學生的平等地位,不能為了維護教師權威而去濫用懲戒,而是要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對其不當行為進行懲戒,促進其道德發展?!吨行W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提出的一個實施原則是“合法合規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實施懲戒時“應當以事先公布的規則為依據,尊重學生基本權利和人格尊嚴,遵循法治原則,程序正當、客觀公正?!边@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秉持中庸中的“中行”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務,既要激發兒童的信心和自尊,也要對學生的心靈滋長的一切錯誤的東西采取毫不妥協的態度”。從此句話中不難看出;教育是由懲戒教育和賞識教育組成的,兩者缺一不可,但是現在社會對教育的病態認識就是一味地鼓吹“賞識教育”,而對“懲戒教育”口誅筆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確實存在教師亂用懲戒權的現象,也確實存在懲戒權的亂用給學生所帶來的不可彌補的傷害現象,所以讓教師了解懲戒權的“邊界”,把握好懲戒學生時的“平衡點,”明白懲戒學生的目的只有一個,即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基于“中庸”視域下,探討了教師懲戒“邊界”的問題,提出教師的懲戒區間應在“不及”與“過”之懲戒之間,并進一步指出了位于該區間內的所有懲戒的“平衡點”即“邊界”都應該是有益于學生自身道德的發展,也向教師進一步說明了應該用“中庸”之道,即用“時中、中和、中道、中行”來尋求懲戒的“邊界”,希望“中庸”之道可以在教育教學中煥發現代價值,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