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華
(山陽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陜西 山陽 726400)
近年來,山陽縣委縣政府緊抓政策機遇,挖掘優勢潛力,用足盤活各類資源要素,山陽縣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大力扶持、多元發展”的思路,不斷探索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全力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依托縣金雞扶貧產業園、聯建光伏產業園等兩項主要縣級資產收益項目“輸血”和各村結合資源稟賦發展“一村一業、一村一型”“造血”的“2+X”孵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一村一型”總結推廣了“十大典型”,通過典型培育、強力扶持等舉措全面消除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驅動村集體經濟“蝶變”,增強了村黨組織“三力”,保障了村級公共事業的順利開展,助力貧困戶穩步脫貧,全縣集體經濟呈現欣欣向榮的大好前景。
“2”就是建成的金雞扶貧產業園和“農光互補”產業園,為129個貧困村和部分集體經濟薄弱村進行確權配資配股和定額分紅,形成原始積累。出臺管理辦法明確村集體收益70%用于聘請公益性崗位,讓有能貧困戶參與村級公共設施服務管理,通過勞動獲得務工收入,增強獲得感。全縣129個貧困村和部分集體經濟薄弱村每年獲得收益2000余萬元,聘請公益性崗位2312個,實行鎮聘村用村考核,年工資總額970.68萬元。
“X”就是各村在金雞扶貧產業園和“農光互補”產業園等獲得縣級資產收益分紅實現原始積累后,縣扶貧局再給每個貧困村安排8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通過縣鎮村三級聯動,因村分類指導施策,引導各村因地制宜確定發展途徑,形成了下河村的異地置業型、法官廟村的鄉村旅游型、板廟村的資源資產型等10種發展典型,每村自主發展1項~2項村集體經濟項目,實現村集體與農戶“雙贏共富”目標。
一是城市帶動型。主要是城郊結合部、中心集鎮或工業園區周邊等區位優勢明顯的村,通過建設社區扶貧工廠、臨街門面房、農貿市場、酒店、喜事匯等城市物業公共服務設施,并積極吸納貧困戶通過參股分紅、就業務工等方式,增加村集體和貧困戶收入。城關街辦西關、東關社區,通過成立村屬集體公司,統一管理社區所屬的門面房等集體資產,年收益600余萬元,其中400萬元按照勞齡股和人口股分配,剩余部分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和公共積累。卜吉河社區以村集體預留地入股,由政府投資建設農貿市場,建成后由社區統一對外出租,所得收益30%用于村公益事業公共積累,70%用于居民分紅。十里街道辦高一社區,招商引進陜西錦華服裝有限公司在山陽建設分公司,在社區移民安置點建起了服裝加工廠,吸納移民點120余名貧困勞動力在廠子務工,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全縣共建成社區工廠78個,安置就業5300余人。
二是資源資產型。主要是通過挖掘村域內山、水、林、礦產、風景等自然資源,盤活村級集體閑置的房屋、廠房、設備、農業基礎設施和經營性資產,入股、參股到經營穩健的經營主體,開展股份合作經營。漫川關鎮板廟村利用地下泉水資源,建成天竺飲品有限公司和冷水魚養殖場,村集經濟年實現收入14.8萬元,帶動24戶貧困戶每戶年增收8000元以上,非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村公共積累增加2.5萬元。延坪鎮楓樹村把村集體名下閑置的延豐茶廠、商標經營使用權承包給村企紅楓茶廠,每年承包費18.4萬元,按照2.5∶5∶2.5給村集體、貧困戶、非貧困戶分紅。
三是鄉村旅游型。主要是依托田園風光、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等旅游資源,創辦鄉村旅游經濟實體、農家樂、采摘園、農耕體驗、民宿、休閑農莊、度假村等項目,開發鄉村旅游,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法官鎮法官廟村依托獨特的山水田園風光,堅持產景融合、農旅一體化發展,成立鄉村旅游開發公司,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2018年帶動集體持續增收10萬元、村集體提留公共積累3.3萬元,貧困戶分紅4.8萬元,非貧困戶分紅1.9萬元。漫川關鎮萬福村動員本地能人返鄉建成太平山莊,發展集民宿休閑、寫生創作、農產品開發為一體的鄉村民宿旅游,帶動50個貧困戶戶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四是政策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光伏扶貧、金雞扶貧、食用菌產業等產業扶持政策,大力建設光伏電站、金雞扶貧產業園、食用菌產業園,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脫貧。光伏發電項目:財政投資8470萬元,建設農光互補光伏扶貧電站7處31.94兆瓦,收益按照每村500千瓦分配給60個村,每村帶動7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400元,村集體收益0.72萬元。投資了1770萬元,建成村集體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95個,每村40千瓦,年收益3.5萬元。食用菌產業園:財政投資1300萬元,在十里、高壩、中村、兩嶺、小河等鎮建設食用菌產業園6個,帶動貧困戶1200余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800元以上,村集體年收益3萬元。金雞扶貧:投資3.12億元(其中財政投資2.08億元),建成高壩金雞扶貧產業園,由北京德青源公司承租經營14年,每年租金2000萬元,一半用于還本付息,一半用于給貧困戶和村集體分紅,精準帶動全縣6606戶特殊困難貧困戶戶均年分紅400元,129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增收66.06萬元。
五是組織帶動型。主要是通過“兩建兩帶”(把黨組織建在產業園區基地、規模經營主體、移民安置點,把黨小組建在產業協會、新型經營主體等產業鏈上,實現以黨建帶脫貧、以黨員帶群眾)黨建主題活動,建強企業(合作社)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帶頭發展產業,建設“兩建兩帶”示范點12個,帶動貧困戶和村集體增收效果明顯。高壩店鎮雙寨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黨員帶頭養殖中華蜂,全村發展養蜂3050箱,年產蜂蜜達35噸以上,并做實打響了“鶻嶺蜂谷”蜂蜜品牌,帶動全村59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村集經濟年增收4萬元。高壩店鎮蔡家莊村黨支部牽頭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黑木耳100萬袋,并發動貧困戶用產業補貼資金、自籌資金入股,用合法的自用木材采伐指標折股,帶動貧困戶年增收1.2萬元、村集體年增收5萬元以上。
六是產業帶動型。主要是依托地域、產業傳統、生態環境等優勢,突出“一村一品”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現代特色產業。漫川關鎮萬福村、延坪鎮楓樹村,依托當地茶葉產業種植傳統,積極做大茶葉產業,茶葉總面積居全縣之首,茶農年均收入1.6萬元以上,兩村雙雙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楓樹村還采取存量折股的形式,將4500畝高產茶園和2500畝新建茶園分別以1000元/畝、500元/畝為基數,入股到延豐等5家茶葉加工企業作為原始股參與分紅。在收益低于1000元時,按照保底收益1000元發放,不足部分由企業增足;收益超過1000元時,按照茶場和農戶5∶5的比例進行股份分紅。
七是異地置業型。主要是針對一些位置偏遠、村內資源匱乏、發展空間較小或受規劃限制的貧困村,通過政府統籌、財政出資、結對幫扶等方式,在異地縣城、集鎮等經濟發達地區統一規劃建設,購買商業門面、標準廠房、停車場等經濟實體,建成后產權由鎮村統一管理,通過物業租賃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中村鎮成立扶貧開發公司,按照2000元每股的標準,由政府補1000元、群眾籌1000元,激勵吸納本鎮貧困戶特別偏遠貧困村的貧困戶籌資入股,統一在中村街道移民新區購置門面房,收益的15%歸村集體經濟,85%給貧困戶分紅。城關街道辦下河社區,利用南京市六合區給的86萬元幫扶資金和貧困戶80萬元小額扶貧貸款資金,在商州區購買門面房,年收入租金預計18萬元,收益按照3∶7比例分給村集體和貧困戶。
八是電子商務型。主要是以互聯網為平臺,盤活農村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本,發展電商產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貧困戶農產品變現增收。陜西嬴正食品公司采取“‘三變’+電子商務模式”,與法官鎮香玲核桃合作社,中村、銀華手工掛面加工農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按協議約定保護價收購鮮核桃、手工空心掛面,統一在網上銷售,很好地解決了“產品規模小銷售難”問題,又促進了貧困戶農產品變現增收。
九是社會幫扶型。主要是利用現有定點幫扶平臺和機制,充分發揮幫扶單位的優勢,為貧困村提供項目、資金、技術、智力等支持,幫扶貧困村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或者組織社會團體、基金會、非公經濟組織等各類組織開展扶貧募捐,幫助貧困村籌資金、上項目、強產業。縣畜牧中心積極發動恒瑞、新發、良群等16家養殖企業為幫扶的兩嶺鎮劉家莊村捐資16萬元,成立扶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陜西坤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村委會和學校屋頂建成3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蘇陜協作單位六合區龍袍街道辦四柳社區為結對幫扶的色河鋪鎮胖魚村,在六合區提供兩間200多平方米商業門面房。其中一間對外出租,租金收入歸胖魚村集體,每年保底5萬元;另一間由縣供銷社籌建山陽特色農產品銷售門店,預計年純收入5萬元,按3∶7的比例給村集體和貧困戶分紅。
十是服務創收型。主要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土地流轉、協調幫扶等形式,對專業合作社或企業等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全縣正在探索在村集體經濟組織正式賦碼后,作為獨立的經營主體開展經營活動,走向經濟市場,比如,漫川關鎮板廟村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的農副產品加工廠、猛柱山村的紅薯粉條加工廠,給當地老百姓提供加工服務,收取服務費。
縣上成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及“三變”辦公室,建立縣級領導聯鎮抓部署、業務部門聯片抓指導、鎮村領導包村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從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統籌、政策支持、產權改變、模式帶動、風險防控等方面進行有效組織和保障。
制定出臺了《山陽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辦法》《山陽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性文件,按照“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同步”和“財政資金支持全覆蓋、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全覆蓋”的思路,對全縣129個貧困村重點扶持,對110個非貧困村因需支持,促進村集體經濟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近年來,近年來,我縣累計投入村集體發展資金近6.96億元,其中:中央扶貧專項資金到村1.1億元,蘇陜扶貧協作資金3000萬元,省農業專項資金320萬元,中央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1300萬元縣級資產收益配資入股5.4億元(金雞、光伏、食用菌、社區工廠、工業園區)。
堅持以“三變”改革為動力、以“三帶三創”模式推廣為舉措,充分發揮“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作用,立足人力、資產、資源等優勢,創新“2+X”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形成了城鎮帶動、產業發展、資源資產、鄉村旅游、服務創收、異地置業、政策依托、組織帶動、電子商務、社會幫扶村集體經濟發展“十種典型”模式,帶動全縣2.4萬戶貧困戶實現中長期產業全覆蓋。
發揮縣鎮審計部門作用,嚴格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加強村集體經濟資金監管,防范“貪污挪用、不規范使用”等現象發生。縣上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辦法(一崗四責六制度),印發了《村級財務會計核算簡本》,明確了集體經濟組織機構職責,加強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縣上抽調扶貧、財政、農業、審計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每季度對村集體組織運行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檢查督導,確保村集體資金安全、管理使用規范。
按照“貧困村與集體經濟薄弱村同步扶持”和“財政資金全覆蓋、村集體經濟項目全覆蓋”的思路,累計投入集體經濟發展資金6.96元,大力推行“黨支部+經營主體+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模式,以村集體經濟“2+X”發展模式,立足人力、資產、資源等優勢,積極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大典型”,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全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順利完成并通過國家評估驗收,239個村全部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4647萬元,村均收入19.44萬元,所有村經營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空殼村”全部消除。聘請了第三方財務公司代理村級經濟組織賬務,村級財務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村級資產全部確權登記錄入資產管理平臺,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全面規范提升,為實現鄉村治理奠定了有力支撐。
一是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山陽縣貧困村大多立地條件差、可利用資源薄弱、土地生產率低、農業綜合生產力不強。發展集體經濟必須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必須綜合考慮縣域產業基礎、技術支撐、市場需求等因素,必須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切實把各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建立縣級資產收益分紅模式。把財政扶持的項目資金作為村集體股份,對帶動貧困村、貧困戶產業發展的市場主體進行入股,建立分紅、約束、激勵等配套機制,推動實現“企業盈利、村集體增收、貧困戶脫貧”的共贏局面。三是大力實施村企融合發展。把村企融合發展作為集體經濟重要途徑,完善配套政策體系。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貧困群眾以農用土地經營權、閑置宅基地、荒灘荒坡入股村級產業合作社,企業以資金、籽種化肥、技術培訓等入股村級產業合作社,由專業合作社建立產業基地,以“訂單種養”“保底分紅”等模式,形成利益聯結,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村集體按照投資折股比例進行利益分紅。四是鼓勵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推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鼓勵農民將閑置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村集體再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市場主體,流轉資金作為村民股份入股,企業給予村集體部分管理費用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土地二次流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帶動貧困戶和村集體增收,讓貧困戶成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