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自改革開放開始,中國進出口總金額持續保持增長態勢。1978年,中國進出口金額為206億美元,排名全球第32名,到2013年中國進出口金額第一次達到4萬美元,超過了美國躍居世界排名第一大貿易國[1]。對外貿易的擴大有利于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合理配置,同時進一步優化國內供給,提高產品競爭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物質生活的需要。對外貿易作為湖南省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重點任務近年來取得了巨大成效,2020年湖南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4874.5億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12.3%,對外貿易實現了逆勢增長并創歷史新高,高出全國對外貿易進出口增幅10.4%[2]。然而,嚴峻的國際疫情形勢為全球經貿帶來負面影響,主要國際組織先后大幅下調對全年全球經濟貿易增速的預測。此外,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不同程度上實施了針對中國的貿易限制政策,使中國進出口貿易環境變差。黨中央和國務院將經濟恢復放在優先考慮位置,并發布了一系列穩外貿的講話與政策部署。湖南對外貿易創新驅動實施過程中應“積極進行應對”,可以明白接下來一個時期內可以重點拓展的對外貿易進出口方向,同時為湖南政府制定對外貿易探尋出一條創新驅動路徑。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數據分析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該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狀況、產業結構等。近年來,湖南的進出口貿易結構顯示,其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為資源性產品[3]。近年來,湖南的出口商品結構以工業制成品為主,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是主要出口主力,兩者均保持快速增長。根據湖南省貿易統計報表數據顯示,2020年,湖南家用電器出口額415813萬元,同比增長147.4%;紡織制品出口額973010萬元,同比增長239.2%;皮革箱包及類似容器出口額527282萬元,同比增長87.9%;計量檢測分析自控儀器及器具出口額625836萬元,同比增長101.8%;家具及其零件出口額971684萬元,同比增長70.3%;農產品蔬菜出口額477356萬元,同比增長53.7%,逆勢增長形勢良好。與2016年相比,湖南近5年來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家用電器、精密儀器等產品發展迅猛,商品結構的改善增強了湖南對外貿易的競爭力。
近五年來,湖南一直與主要市場保持著友好往來。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和升級助力下,東盟已經成為湖南發展最快的貿易合作伙伴。其中泰國、越南為湖南與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家,雙方貿易額逐年增長,2020年,湖南對泰國進出口大幅度增長,對泰國出口商品為792668億元,同比增長95.5%,進口泰國商品733771億元,同比增長157.4%;對越南進出口商品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對越南出口商品為1503288億元,同比增長55.1%,進口越南商品581691億元,同比增長123.7%;對東盟(10國)出口商品增長17.5%,進口商品增長為88.6%;湖南對西亞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得以增強,2020年湖南對沙特阿拉伯出口商品為679048億元,同比增長67.3%,進口沙特阿拉伯商品38585億元,同比增長54.5%。另外,傳統的對外貿易國,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以及南非、巴西、新加坡等國進出口商品也不同程度的實現了增長目標。
湖南進出口貿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邊境小額貿易。其中,一般貿易一直是湖南進出口貿易的最主要方式。由于湖南處于我國的中部地區,隨著加工貿易倍增計劃持續釋放推動力和湖南對電子信息加工貿易產業集聚園區的有效建設,加工貿易增長迅速。并且隨著無紙化通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對外貿易得到快速增長。2020年湖南一般貿易出口同比增長9.1%,進口同比增長24.5%;加工貿易出口同比下降5.3%,進口同比增長8.5%;邊境小額貿易一般貿易出口同比增長26.8%。總體來看,湖南近年來對外貿易進出口商品進入快速車道,發展迅速,總體保持增長趨勢。
目前,湖南進出口貿易的三大主體是: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位于首位。2020年,湖南對外貿易進出口商品為48744591萬元,同比增長12.3%;其中,民營企業出口商品為28978769萬元,同比增長12.9%,進口商品為9057055萬元,同比增長19.5%,可見民營企業是湖南進出口貿易的主力軍。國有企業出口商品為1463802萬元,同比下降16.6%,進口商品為3794335萬元,同比增長34.7%,國有企業對外貿易的現狀令人堪憂。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商品為2594514萬元,同比下降20.6%,進口商品為2792574萬元,同比增長27.1%,嚴峻的國際環境對湖南外商投資企業對外貿易的影響更為深遠。
通過系統性分析湖南對外貿易進出口商品結構概況,可以看出湖南對外貿易進出口商品呈上升趨勢,總體發展態勢良好,當然仍存在較多影響湖南對外貿易創新驅動的因素。
從出口看,近年來湖南主要出口商品是工業制成品,高附加值商品出口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但是,正如以上分析,湖南的出口貿易結構以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為主。湖南生產和出口的主要機電產品:工程機械、家用電器、儀器儀表等產品。一些企業主要關注簡單的加工貿易,與國外相比,它們仍缺乏核心技術。對于市場需求相對較大的機電產品,例如電子通信設備、醫療器械設備、機電一體化器械等的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湖南缺乏研發創新技術和出口的能力。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中,服裝紡織品和鞋類產品的附加值不高,湖南過分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帶來的價格優勢。湖南農業發展模式落后,出口農產品品種單一、附加值低。面對來自越南、泰國和菲律賓等東盟傳統農業大國的挑戰,湖南農業企業尚未形成品牌意識,競爭力不足。農產品在貿易產品結構中屬于較低層次,不利于農業和湖南的長遠發展。
現階段,民營企業已成為湖南外貿經濟的主要力量。民營企業中,“新華聯”“三一”“藍思科技”等都是在國內外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實力企業,推動了湖南的經貿發展。但是湖南整體實力較弱,主要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業務拓展有限;經營企業的資信狀況普遍較差,缺乏融資的渠道,資金獲取困難,難以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并且在時新有效的信息獲取上存在滯后。中小型民營企業面對世界經濟下行時,易遭受大沖擊。總之,當前以民營企業為主要貿易主體的湖南在優化進出口貿易發展受到較大的制約,政府應積極引導和激發民營企業的規范經營,同時充分發揮不同性質企業所具備的優勢,實現協同發展。
目前,湖南面臨著與貿易國別伙伴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增加了湖南進出口貿易風險:一是,近年來國際政治的不穩定,貿易的政治風險也隨著增高;二是,如果泰國、越南對我國商品貿易需求發生大轉變,湖南可能面臨進出口貿易額銳減的風險。在鞏固和拓展現有主要市場的同時,湖南應積極開拓新興市場,發展多元化的貿易合作市場,這將有助于湖南擴大貿易規模。造成貿易國別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有許多方面:湖南經濟的發展水平不夠高,生產的產品競爭力不足,其他地區對容易被替代的產品需求不高,因此同他們的合作也較少。此外,湖南的對開放程度和知名程度也影響其他國別和地區的對湖南的認識和了解。而目前較難形成更多品牌類型的高質量產品和國外激烈的搶奪市場資源的等限制條件的情況,使得湖南較難在短時間內與多國發展更多的貿易往來。
盡管“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湖南) 自由貿易試驗區給湖南對外貿易進出口商品發展帶來了機遇,湖南對外貿易過程中仍面臨著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和困難[4]。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全球如今依然嚴峻的新冠疫情重大影響,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而且形式更加多樣化,這些國家把正常的貿易上升到了國家安全層面,比如對中國華為、中興的打壓,造成了我國進出口商品貿易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多。湖南加工貿易以簡單加工為主,加工產品的附加值不高,此種貿易方式的生產發展模式顯然不適合湖南進出口貿易結構的長遠發展,應積極轉變生產貿易模式,加大研發投入,引入先進技術,發展高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形成競爭產業。
人才是發展的關鍵,而目前湖南正處于高層次專業外貿人才相對缺乏的階段。一方面,湖南的高等院校數量遠遠少于北上廣等發達地區,甚至同屬于中部的湖北省高校數量和高等教育人才均多于湖南,缺乏培養精通國際貿易規則和實務、精通各國法律和交易規則的人才的環境;另一方面,湖南目前的經濟實力和薪資狀況難以吸引和留住高層次專業外貿人才,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比競爭力較弱。故在目前的外貿發展歷程中表現為創新水平較低、技術水平較低、傳統的加工業占主導地位等,不利于產業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湖南的對外貿易水平仍需提高,對貿易結構亟待優化,從而形成湖南對外貿易的創新驅動路徑[5]。
目前,湖南省的對外貿易商品高度集中且附加值較低的問題,需要準確把握全球產業鏈發展機遇,承接國內東部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推進出口商品質量提升。為此,需要以湖南現有產業為引導,發展特色產業,形成湖南特有開放優勢。一方面,需要出口企業有效利用現有加工貿易技能與市場優勢,加大科技投入,深入大數據智能化探索,培育新動能,將產業向著價值鏈前端推進,推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制造業集群建設,突破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迭代升級,提升產品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作用,發揮產業鏈聚集效應,以產業鏈整合培育新企業,推動傳統產業重構,推動多元化產品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研發工作,優化外貿結構,實現“湖南制造”向“湖南創造”及“湖南智造”轉變,形成以高水平加工環節為核心的設計、生產、銷售全過程產業鏈,打造中部智能化制造區域優勢。
湖南省應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的合作深化拓展,使得湖南在國際上和國內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對外貿易得到快速發展。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和國際貿易新通道的不斷發展,也為湖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機會。技術創新是保持競爭優勢的基礎,當前湖南的研發創新投入還不能支撐湖南后發優勢的發展,因此湖南應該充分把握發展時機,加強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創新,鼓勵企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生產方向發展,發展優勢產業的出口。此外湖南應充分利用外來直接投資,通過知識技術的溢出效應,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省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
湖南省對外經濟合作伙伴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南美洲三大市場,涉及工業建設、房屋建筑、交通運輸建設等領域,在合作地區和合作領域上均有較大提升空間。在合作領域上,除了鞏固現有市場,強化雙方合作之外,還可以積極向高附加值的行業靠攏,如通訊、電子、環保等領域。同時,也可以創新合作方式,依照不同國家的政策要求,實行“經貿結合”“技經結合”等形式,打破行業界限,將生產、加工與貿易合為一體,全面提升對外經濟合作的效益。合作對象方面,應積極突破歐洲、北美洲等市場,加大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促進技術水平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取長補短,提升整體素質[6]。
首先,注重人才培養,提升本地高等教育水平、加大與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以及研究單位的合作,積極創辦外貿、法律等相關專業,引導學生開展校外實踐,為對外貿易的發展培養理論與實踐雙重人才。其次,提升地區吸引力,積極引入外來優秀人才,通過其有競爭力的待遇條件和發展機遇留住人才,建立商務人才數據庫,強化人才儲備,使高層次人才具備針對性和適用性。再次,積極開展國內外經貿發展交流活動,在學習借鑒優秀發展經驗的同時積極加強商務合作,以實現“引商引智”的同時發展,不斷提升湖南的對外貿易水平。
世界嚴峻的貿易形勢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不確定性,也為全球貿易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作為全球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中國進出口也毫無疑問受到了沖擊,也為湖南對外貿易形成了較大的壓力。新形勢下,湖南對外貿易的逆勢增長,探尋了一條湖南對外貿易的創新驅動路徑,加大對貿易伙伴的聯系,保障湖南省進出口企業的穩定經營,創新驅動支柱產業,加強企業研發創新,開拓新的市場,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為湖南對外貿易提供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