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海平
(上海金山市場有限公司,上海 201508)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更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支柱。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有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存在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問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國有企業深度轉化經營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報告提出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標志著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式邁入了快車道。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點不在于“混”而在于“改”,這也決定了在國有資本、社會資本聯姻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各種問題或沖突,而涉及到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則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對混改背景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全球經濟化和國內市場經濟越發活躍的推動下,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核心支柱之一的國有企業,也在不斷的進步和革新。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則是有效推動我國經濟得到更快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國有企業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企業的整體治理結構運營方式以及產權等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對國有企業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部分國有企業是屬于寡頭壟斷性質,市場機制難以針對這部分國有企業做到有效地調控;第二,非公有制經濟重要作用的發揮是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回報率。
由以上三點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對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著多方面的價值意義,主要包括:一方面,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背景下,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當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是極為明顯的,而且由于市場機制難以對國有企業作出有效調控,所以,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對國有企業作出革新,可以說,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優勢。而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支柱,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有效提高資本回報率,進而增強企業經濟效益整體獲取水平,以增強我國財政收入的擴增。另外,國有企業通過民間資本與其他各方面渠道所獲取的資本能夠有效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進行新管理方式與管理理念的變革。而且,民間資本的引入能夠幫助國有企業大量吸收民營企業優秀經營理念與經營方法,取長補短之下,有效增強國有企業運營活力。此外,當前階段市場當中存在很多閑散資金,國有企業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則能夠幫助企業實現資金的聚集,激活實體經濟,使其能夠快速發展,并更好地促進資金的流動。
當然,國有企業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還能夠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國有企業運營管理當中,可以有效地促進國有企業運營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在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互促進相互監督下,確保國有企業運營的規范,使其整體治理結構得到改進和完善,達到收益劇增的目的。
國有企業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有效促進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機制的革新,使國有企業的產權和治理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尤其在財務管理方面會帶來很多的影響和新的挑戰。所以,國有企業要重視財務管理體系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形勢,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巨大推動力,針對當前財務管理體制的現狀做出全面分析,制定出新的革新策略。
財務管理機制的變革能夠幫助國有企業實現更多外部資金的吸收,以為擴大運營規模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這樣不但會促進企業經濟規模的擴大,同時也能夠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增強其影響力,而且也能夠幫助國有企業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財務管理機制的變革和創新還可以幫助企業吸引到更多外部的閑置資金,這能夠有助于國有企業內部資金鏈條的穩定,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國有企業運營財務風險得以降低,這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國有企業所帶來的重大影響。
此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財務管理的核心能夠有效提高國有企業財務業務處理能力,增強其業務處理的效率和整體質量,使國有企業在進行經濟預測和政策制定方面可以實現更加科學且準確,使其整體的運營決策更為精準,且符合國有企業實際需求。因此,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也要正視財務管理機制變革,明確財務管理機制變革所能夠起到的作用和帶來的影響,發揮其所具有的優勢作用,從現行財務管理體制中去尋找改革創新點,使財務管理體制的變革與創新更加符合當前國有企業未來戰略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為國有企業發展和戰略目標實現提供堅實的后盾。
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對企業經營理念的沖突是最為關鍵的沖突,這個沖突更是混改企業財務管理中面臨的最為根本的問題。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雖然均具有資本的屬性,但兩者還是具有鮮明的差異性。一方面,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的中流砥柱,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擔負著很多社會責任,而這往往會導致企業經濟利益的減少;在企業決策過程中堅持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等決策程序,有時也會導致企業決策時間過長、經營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作為在市場經濟中摸爬滾打的社會資本,其決策程序往往較為簡便、對市場更為敏感,因此其經營效率較高、決策成本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資本也越來越注重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但追求經濟利益仍是其核心目標。正是由于雙方在社會責任的承擔、決策程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造成了混改后的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根本問題是理念的沖突。
據國資委2020年10月公布的統計數據,從2013年以來,中央企業推進的混改事項達到了4000項,引進了各類社會資本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在中央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中,由于引進社會資本形成的少數股東權益占比由2012年年底的將近27%提升到了目前的38%,進展明顯。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國有企業引入的社會資本在國有企業中屬于少數股東權益,國有資本占有主導地位。絕大部分混改后的國有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基本為混改前的簡單復制,并沒有對原來的財務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完善。而原來的財務管理體系是以國有企業保值增值、保護資產安全完整等目標為導向的,往往會導致財務管理穩健有余、靈活不足,也存在不符合混改后公司戰略導向的問題。最后導致的結果是,原來的財務管理體系不適合混改后企業的新需要,社會資本對執行該體系情緒不高,甚至存在抵觸的現象。
在內部監督方面,混改前的很多國有企業并未設置專門的內部監督職能部門,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該職能由財務部門代為履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的風險隱患。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社會資本作為股東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治理和經營管理,但其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發展、輕控制的傾向,而國有企業由于長期在體制內的緣故并無很強的風險控制意識,這也導致了混改后的國有企業面臨的內部控制和內部監督的環境更為復雜。盡管有些混改后的國有企業也建立和配套了相關的內部監督機制,但同樣存在制度僵硬、流程過于復雜等缺陷而導致運行效率低下或無法執行。如果內部監督無法有效實施,很容易給國有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財務管理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實踐性極強的工作,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混改前的國有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具有團隊穩定、流動性小的優勢,但同樣存在財務團隊結構不合理、重會計核算弱財務管理等問題。當前很多國有企業在財務團隊的選用中普遍以內部培養為主而社會招聘較少,存在財務團隊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知識單一等問題,這也帶來了混改后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財務部門活力不夠、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的后果。混改前國有企業的財務人員工作職責主要以會計核算為主,很少參與到公司具體的日常經營管理。在我國國有企業中,超過90%的財務人員發揮著財務工作的傳統職能——會計核算,其工作時間80%以上是進行會計賬務處理與核算,而在風險分析與戰略制定等管理會計領域的接觸少之又少。混改后的國有企業將更深入的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而會計核算型人員顯然不能很好的滿足企業競爭的需求。正是混改后國有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低,極大的制約了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就是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一次聯姻,在雙方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經營理念的差異造成各種沖突也在所難免。只有統一經營理念、實現治理融合,才能發揮雙方優勢、形成強大合力,從而提升混改后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需形成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均能接受的國有企業經營戰略目標,促進雙方在經營目標上的統一從而實現經營理念的統一,這也是對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利益和各自核心利益的根本保障。因此,混改后的國有企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在國有資本、社會資本深度參與的前提下制定企業中長期戰略規劃,進而統一經營理念。其次,在公司治理方面根據國有資本、社會資本的股權比例合理安排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層,加強股東之間交流溝通、提高決策效率,實現治理融合。最后,推動不同資本背后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融合升華,形成混改后國有企業新的企業文化。只有實現經營理念的統一、治理的融合、共同的精神追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財務管理面臨的存在的根本問題。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國有企業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因此必須對原有的財務管理體系進行完善,在保證公司合法合規經營、資產安全完整的基礎上,以公司戰略為導向,實現混改后的企業價值最大化。首先,設置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組織架構。財務管理組織架構應根據公司戰略規劃進行設置,在層級設置上要做到權責利的統一,在職能設置上要集中優勢資源投放到保證公司戰略實現的核心職能上。其次,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公司財務部門應在評估自身財務管理現狀和深入研究行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健全和完善公司財務管理制度,重點解決混改后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關切的內容,如資金管理、投融資管理、審批授權管理等。最后,構建業財融合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的根本目的是幫助混改后的國有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助力企業戰略的順利實施和落地。因此,通過構建業財融合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有助于提高公司財務部門收集、加工企業業務數據和財務信息的速度和準確性。通過對各類信息的深度解讀,有助于公司快速、準確進行決策,并通過全面預算管理對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從而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加強內部監督機制得建設,健全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也是解決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需構建高效的內部監督體系。混改后的國有企業應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并配備具有專業勝任能力和熟悉公司經營業務的審計人員,根據審計計劃開展日常檢查、定期檢查和專項檢查等工作。在開展工作過程中應加強與公司紀檢、黨群、法務、風險監管、合規管理等部門的協調,同時對于重大事項應與上級主管部門保持充分溝通,必要時可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等外部資源。另一方面,合理確定內部監督的工作重點,提升工作成效。混改后的國有企業應以公司戰略為導向,根據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和行業特點,合理確定內部監督的工作重點。針對公司容易發生重大風險的領域,集中資源加強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對各重要業務領域、關鍵部門部門和核心崗位的內部控制執行情況予以監督、檢查、反饋;針對非重要或不容易發生風險的領域可適當簡化工作流程,避免資源的浪費。因此,通過構建高效的內部監督體系和創造性的開展工作,能很好的解決原來內部監督存在的問題。
由于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需經歷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同時混改后的國有企業對財務部門的新需求又極為迫切。因此,財務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優化財務用人機制、提升綜合管理素質,實現新角色的快速轉變。一方面,加快引進核心崗位具有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的高素質財務管理人員。針對混改后國有企業設定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行動方案,合理評估目前企業急需的核心崗位財務人才類型和標準,加大、加快引進具有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的優秀人才,起到快速“補短板、強弱項、提質效”的目的,從而滿足公司快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財務團隊中倡導“學習型組織”,持續提升財務團隊綜合素質。在學習型組織建設過程中,不僅通過財務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能,而且應鼓勵財務人員深入學習管理學、心理學、信息系統等跨學科的知識。因此,通過加快核心崗位的人才引進結合財務學習型組織建設,持續提升財務團隊綜合管理素質以滿足混改后國有企業的現實需求。
綜上所述, 本文以混改背景下的國有企業存在的諸如企業經營理念的沖突、財務管理體系不完善、內部監督未有效實施、財務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低等財務問題為切入點,系統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統一經營理念、完善財務管理體系、加強內部監督機制建設、優化財務用人機制等改進措施,希望能為混合所有制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