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碧
(福建省南靖縣農業農村局,福建 南靖 363600)
我國幅員遼闊,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發展農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我國自古以來都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如今發展農業仍舊屬于政府的重要工作事項之一。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農業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并且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作用。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逐漸凸顯,發展綠色農業迫不容緩。生態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發展綠色農業也是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生態資源。農業發展最初階段,人們過分關注農作物產量的提高,這種傳統的農業發展觀念存在明顯的弊端性,應當及時更新傳統的農業發展觀念,樹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在進行綠色農業種植時應當對其進行充分利用,同時還應當嚴格按照農業經濟發展規律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福建省南靖縣地處漳州市西北部,面積1962平方公里,下轄山城鎮、豐田鎮、金山鎮、梅林鎮以及書洋鎮等11個鎮。南靖縣境內峰谷交錯、山河相間,形成了許多優良的小環境,十分有利于亞熱帶經濟作物、林木以及某些熱帶作物的生長。南靖縣全年平均氣溫在21.5℃左右,最高氣溫大約38.9℃,最低氣溫-0.5℃,全年降水量大約為1319.7毫米。南靖縣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生物資源等自然資源,當地十分重視農業發展,農業屬于其第一產業。據相關統計,2019年南靖縣全年糧食產量可達3.62萬噸,與往年相比,稻谷產量、水果產量以及蔬菜產量等均有明顯增長。南靖縣特產美食有南靖蘆柑、南靖香蕉、南靖蘭花以及南靖金線蓮等,其屬于漳州蘆柑的主要產區,具有悠久的香蕉栽培歷史,同時也是中國建蘭的主產區之一以及中國金線蓮最大產地。南靖縣屬于中國最大的香蕉生產基地縣,被授予“中國香蕉之鄉”的榮譽稱號。農業對于南靖縣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面對現階段農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南靖縣農業也應及時進行轉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進一步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
在農業生產效益低下、人們食品安全觀念淡薄以及品牌意識不強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形式長期停留于粗放生產的模式中,在農業生產過程存在重產量、輕質量、輕品質的問題。并且,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還存在農藥、化肥、抗生素以及激素無節制使用的情況,對土地以及周邊環境都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還引發了農產品藥物殘留等一系列品質問題。人們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逐步加強,對農業生產方式調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升人們生活品質,應當發展綠色農業、為食品安全提供保證[2]。
我國綠色農業經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綠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已經初具規模。2004年,我國首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在黑龍江進行建設,2005年開始我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批量建設類似的生產基地。得益于近年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發展速度也得到明顯提升。在發展綠色農業生產基地過程中,應當對區域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農業生產基地。據相關統計,截至2010年,我國綠色食品原料生產標準化基地數量已經達到300多個,種植面積也處于逐年攀升的狀態。隨著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戶的年收入也在逐漸提升,近年來已經實現了大量的出口。人們對于綠色食品具有較高的認可度,綠色食品中的加工產品、水產品以及禽畜類產品品種數量也明顯增多。綠色食品仍然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其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新興主體,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我國農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農產品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已經逐漸形成許多精品品牌,綠色食品形式也得到了明顯豐富,人們生活當中接觸到的綠色食品知名品牌也越來越多元化,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的品牌效應也逐漸得到完善。其中,我國許多綠色產品都已經在多個發達國家完成注冊。
綠色生態農業屬于對傳統農業的徹底改革,與傳統農業相比比較突出的特點是注重資源的節約,提倡循環利用、注重以人為本,確保產品綠色安全。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對于生產以及生活廢棄物的再使用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綠色農業明確禁止化學物質的使用。因此,人們應當合理劃分生產以及生活用品,這樣才能夠促進有效資源的合理、科學使用,避免產生資源浪費情況。綠色農業對最終的農產品具有綠色、安全、營養的高要求,雖然現階段我國居民健康調查數據顯示營養良好,但是卻不容忽視食品安全風險及其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3]。發展綠色農業可以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生產工藝的嚴謹性,既可以提升國民的整體營養水平,也能夠從根本上為食品質量安全提供保證。
綠色農業將貿易、工業以及農業融合在一起,并且根據農產品產業關聯度進行系列分類。綠色農業施行一體化經營主要體現在綠色養殖、加工以及流通等多方面。發展綠色農業對于產前環境監測具有較高的要求,并且對產中投入品的標準也具有高要求,產后銷售、綠色加工環節同樣需要加強,其中不僅牽扯到種養業的生產標準以及環境標準,還包含了包裝、加工、運輸以及貯藏等方面的環境標準以及生產標準,合理利用相關企業完成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為加工原料的質量達標提供保證。與常規農產品相比綠色食品的收購價更高,一般要高40%以上,因此綠色農業具有明顯的高增值性。綠色農業符合如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倡對生態環境進行良好的保護,將安全生產優質產品作為發展的核心,在資源利用方面也提倡進行合理開發,避免對資源造成破壞和浪費。綠色農業倡導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而不是對自然進行無盡的索取,對農業良性互動進行全面落實,嚴厲禁止農業發展過程的惡性循環。發展綠色農業也是為了滿足國家發展需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對于綠色產品的需求也明顯增長。另外,現階段現代農業環境污染明顯提高,存在農業資源無法得到合理利用的問題。長期粗放式發展農業引發了突出的農產品安全問題,因此發展綠色農業模式符合我國國情。發展綠色農業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傳統農業,而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農業,將生產工作與保護工作進行有機的結合,同時還能夠合理利用和開發。堅持將綠色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才能夠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推動作用,充分滿足當今社會協調發展與人類生存要求。
現階段,發展綠色農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既存在有利形勢,也存在一定的發展問題,這些都是應當引起注意的。
現階段,發展綠色農業不僅符合國家發展需要以及人民生活需要,同時也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首先,有大量的扶持政策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支持作用,也為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近年來,“三農”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國家也出臺了大量的惠農政策為農業發展提供制度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2003年我國首次提出綠色農業概念,各個地區都采取大量的積極措施,努力貫徹執行這一政策。另外,國家為了支持企業生產綠色產品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建立了與之相對應的完善的產品質量監督機制,為標準化生產的實行提供了支撐。另外,旺盛的市場需求同樣是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經濟的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農產品質量所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具有高質量的綠色產品,其一度成為人們購買農產品的首選。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都對綠色產品具有極高的需求,綠色食品在我國農產品出口中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突出。因此,綠色食品不但可以對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進行提升,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國家對生態保護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也給予了更高的重視,在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時也應當遵循發展規律。現階段,我國農業已經逐漸步入良性循環發展階段,農業經濟活動也逐步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我國逐漸提升了環境保護的力度,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促進農業生產過程環境監督機制的完善,對化肥使用的科學性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實現了農藥以及農膜使用量的有效控制,極大地避免了大量污染問題的產生,同時也嚴格管理了秸稈焚燒過程[4]。
雖然,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具有突出的優勢,但現階段我國綠色農業經濟體制還有待完善,尤其是在生產、銷售以及技術方面都還沒有形成體系化的發展,這成為制約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另外,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在資源以及經濟發展都具有明顯的差異,造成了區域性不平衡問題,這對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也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與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相對應的市場流通體系的發展速度相對來說較為滯后,綠色農產品市場的發達程度也較低。縱觀現階段我國農產品銷售市場,其中仍舊存在大量認證處于不健全狀態,相關生產標準制定工作也需要進行提升,市場準入機制整體上存在不健全的問題。因此,無法在綠色農產品生產過程良好的保護企業以及消費者的權益。相關部門也無法完全監督很多企業綠色農產品整個生產過程,所以會存在許多抱有僥幸心理的企業違規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綠色食品生產流程也有待健全,這些都屬于綠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發展綠色農業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發展綠色農業時應當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利形勢,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
綠色農業經濟屬于新型農業發展方式當中的一種,其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約束,現有的相關政策還處于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狀態。并且,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屬于動態發展過程,與社會發展具有較大的關聯性,應當順應社會發展主趨勢,因此也應當及時對相關政策進行補充。除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外,國家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技術研發。不同地區應當結合其綠色農業發展實際狀況,進一步提高資金投入比例,同時還應當對綠色農業生產示范區建設給予更高的重視。不同區域在進行相關技術研發工作時,應當對當地實際需求進行充分分析。對于綠色農產品的銷售以及信貸也應當進行明確規定,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促進作用。綠色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為了加深農戶以及消費者對綠色農業的認識,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對相關管理以及服務能力也應當進一步完善。綠色農產品生產過程需要重視技術含量強化工作,為了向消費者提供最新鮮的農產品,應當對物流環節進行優化。農戶在了解農業發展新動向等信息時,應當鼓勵其多參加相關培訓,對農業信息服務進行強化。
科技是支撐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除了要完善科技支撐外,還應當注重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解決綠色農產品生產過程經常面對的生產率低下問題。國家在推動農業技術創新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首先應當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農業技術創新,其次還應當加強創新型技術試驗示范以及推廣工作的開展。為了使更多的農戶了解新型農業技術,更好地將新型農業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當中,應當對新型農業技術指導工作進行完善,側面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綠色農業產品標準體系關系到整個市場中相關產品的質量標準,今后應當對標準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充分分析國內外市場實際需求,然后再進行農產品質量和衛生標準的制定工作和完善工作,可以對農產品進行合理的等級劃分,同時還應當對基地建設以及環境監測工作進行完善,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補充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不同地區在發展綠色農業時其發展規劃也會存在明顯的差異,因地制宜是發展綠色農業經濟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不同地區在結合本地農業經濟實際發展情況制定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時,應當對其所具有的特色資源進行完善,在此基礎上對綠色農業經濟指導思想和主要發展目標進行明確。另外,綠色農業示范基地探索工作不能疏忽懈怠,要在不斷地探索中展示示范基地。在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析時,應當充分結合當地自然和農業經濟狀況。在明確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生規范時,同樣要做到因地制宜,相關的技術標準也應及時進行調整。建設綠色農業生產基地時,除了要分析產品數量和質量,還應當對經濟效益指標和體系進行完善,同時也應注重指標評價制度的完善以及評價執行力度的提高。生產綠色農業產品時應全程跟蹤生產環節,無論是在產前還是產后都應當嚴格追蹤,確保生產過程嚴格執行全程綠色標準。在今后,還應當對農業經濟的科技投入進行完善,對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的技術指標進行完善,為農產品技術推廣的實現提供全方位支撐,進一步擴大綠色農產品基地的影響力以及提高綠色農產品知名度。
綜上所述,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逐漸提升。現階段,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突出的優勢,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充分利用綠色農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應當注重政策扶持和引導的完善、綠色農業經濟市場體系建設的完善以及綠色農業發展的合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