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平頂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平頂山 467099)
所謂財務管理目標,就其實踐意義來看,指的是,在市場經濟運行體制下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由于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決定了財務管理活動的基本方向,決定了財務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與企業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與企業利潤實現有著緊密的關聯,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也常常被稱作為“企業理財目標”,被認作是企業一切理財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由于企業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需考慮對各利益關聯方利益均衡的問題,所以,財務管理目標選擇也被看作是各方影響因素進行博弈的結果,是企業經濟活動目標通過財務管理活動的體現,是對企業理財活動合理與否進行評判的依據。在充滿競爭與風險的復雜市場環境中,企業要保證財務管理活動的有條不紊,首先就必須要選擇好合適的財務管理目標,只有財務管理目標是明確的、清晰的,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才會是正確的、成功的。
在企業經濟管理體系中,財務管理目標是經營管理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企業確立經濟管理目標具有引領和導向的作用。企業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既要考慮到長期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兼顧短期經濟目標的實現,既要考慮到自身市場經營狀態,又要兼顧利益關聯方的述求,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保證目標選擇的合理性。在當前市場經濟運行體制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表現出了三個特征。
第一,相對穩定性。一方面,國家層面會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不斷的調整,并且企業經營方式也會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另一方面,國家層面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調整和企業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而變化經營方式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是需要假以時日才能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管理者有足夠的時間來認識新的經濟政策和市場環境,來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所以說,從企業管理者對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和市場環境變化的認知角度來看,財務管理目標具有相對穩定的。
第二,可操作性。財務管理目標對財務管理活動具有導向作用,是對財務活動合理性進行判斷的依據,在企業財務管理進行過程中,財務管理目標能夠起到組織動員的作用,能促使財務人員圍繞目標進行工作,能按照部門和崗位對目標進行分解、統計和考核,能夠對實施的目標進行回溯、總結和改進,能夠對財務管理工作績效進行科學評價,所以說,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層次性。財務管理目標的有層次性是緣于財務管理內容的層次性,通常來說,企業財務管理內容包括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本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方面,其中的而每一個方面還可以繼續進行細分,比如,籌資管理又可以繼續分解出預測資本需要量、選擇籌資渠道、確定籌資方式、決定資本結構等方面,從對財務管理內容的細化分解可以看出,財務管理目標其實是一個由整體目標、分部目標和具體目標三個層級共同組成的目標體系,所以說,財務管理部門具有層次性。
企業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并不是完全由自己說了算,如果企業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一意孤行,我行我素,那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行不通的。這樣選擇的財務管理目標是難以企及的,無法實現的。事實上,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目標選擇時,是會受到有些因素的影子和制約的,并且這種影響和制約還是不以企業的意志為轉移的。能夠對企業選擇財務管理目標產生重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財務管理主體的影響。財務主體也稱為理財主體,指的是具有完整的資金流轉過程和進行獨立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企業主體。財務管理主體能限制企業財務活動的空間和范圍,能明確企業理財的方式方法,財務管理主題要求財務管理目標必須要與企業的總體經營部門相一致,因此,能夠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產生重要影響。
第二,財務管理環境的影響。財務管理環境也稱為理財環境,指的是可以對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產生重要影響的企業內外部條件。企業財務管理環境包括經濟、法律、文化等宏觀環境和市場、供銷、運營等微觀環境兩個方面。財務管理環境對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因為,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是必須要依賴一定的環境才能進行下去的,沒有財務管理環境,財務管理活動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條件。比如,企業對資金的籌措和運用要受到財務管理環境的影響,企業對資金的配置和收益要受到財務管理環境的影響,企業成本的高低和利潤的大小要受到財務管理環境的影響,企業的破產和重整也要受到財務管理環境的影響。
第三,企業利益集團的影響。企業利益集團,指的是與企業有利益勾連關系的特殊群體,比如企業投資人、債權人、政府和企業職工等。從企業利益集團的組成可以看出,在現代市場經濟運行體制下,企業實體自身并不是企業利益的唯一所有者,企業利益關聯方,比如企業投資人、債權人、政府和企業職工等有共同分享企業利益的權利。因此,企業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是要受到利益集團的影響的。
第四,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企業社會責任,指的是企業在獲取經濟收益、對利益關聯方承擔一定責任的同時,還要對社會和生態環境承擔一定責任。由于環境污染的加劇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興起,企業社會責任近年來頗受社會各界關注。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財務管理活動不能只把追求利潤作為唯一的活動目標,要求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還要肩負起對和諧社會構建和環境保護的貢獻。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社會的貢獻。因此,企業進行財務管理目標選擇時,會受到社會責任的影響。
追逐利益最大化是資本投資的原始本性,特別是在市場運行體系中,由于商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長期存在,企業只有一刻不停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竭盡全力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方能保持競爭優勢的領先,方能免遭競爭對手的擠壓,方能保證旺盛的發展能力和創新驅動力。同理,企業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也只能從滿足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加以確認。縱觀當前我國企業總的經營運行情況,對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突出集中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迎合企業利潤最大化的需要。實現利潤最大化能夠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要,是企業賴以生存下去的基本條件,因而是企業財務管理和經營活動的首先目標。然而,利潤最大化目標選擇也暴露一定的缺陷性,那就是對財務風險和時間因素的關系缺乏全面考量,容易導致企業發展偏離目標,造成人力資源、生產資源和社會責任的受損,并且,如果企業過于強調短期利潤的最大化,那么還會導致長期利潤水平的受損。
第二,迎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股東作為企業的投資人,當然是希望自己的投資收益越多越好,財富積累越多越好。如果企業通過資本運作能夠讓凈資產不斷增值,那么作為投資人的股東就有望滿足利益的最大化需要。企業在選擇股東利益最大化財務管理目標時,對資本的時間價值與風險價值進行了考慮,回避掉了利潤最大化目標選擇的缺陷性,有利于投資人投資收入的長期保值和增值。然而這種目標選擇也有一定的缺陷性,那就是不能進行逐層分解,降低財務管理狀況的明確性,對財務管理工作引導和控制不足,淡化了對非投資人利益的考慮。
第三,迎合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需要。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企業基于經濟活動基礎之上,通過有效的運用財務政策和經營方法,在有機結合經濟活動過程中經營收益、風險價值和時間價值的前提下,為保證企業長效穩定健康發展和不斷實現價值增值而制定的總的運行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考慮到了經營活動中時間、風險與收益三者之間的均衡關系,考慮到對利益分配的協調問題,也考慮到了對非投資人利益的兼顧,然而由于這種目標選擇在計量上的難度是比較大的,因而對目標的實現情況需要進一步細化才能衡量出來。
第四,迎合利益關聯方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利益關聯方利益最大化需要全面考慮到了企業股東、債權人、員工和政府等的利益訴求,較好的協調了企業經濟收益、市場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對各方利益的兼顧和滿足,有利于企業的長久穩定發展。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的實現,有利于促進企業組織管理的完善,資源配置的優化和對各利益關聯方利益的協調,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協調企業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矛盾,推動企業順應綠色經濟發展要求,實現未來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雖然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是對各方利益和社會責任綜合權衡的產物,但是在目標實現過程中,仍然還有可能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目標的實現道路并非是一帆風順的。一般而言,影響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項目投資的影響。項目投資的可行性、方向性如何,決定著項目面臨的經營風險率。企業所進行的所有項目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不同的是風險大小的不同。如果企業項目投資方向準確、可行性強,則企業經營的風險率就比較低,財務管理目標選擇就有容易實現,反之,如果企業項目投資方向出現偏差,可行性差,則企業經營的風險率就比較高,那么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的實現就會遇到阻力。
第二,投資報酬率的影響。投資報酬率,即企業項目投資的獲利能力。企業通過投資報酬率,可以對項目投資活動業績進行綜合評價,分析投資項目的利潤水平,得出項目投資的獲利能力。項目投資活動報酬率與企業股東利潤大小有密切關系。企業為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需要進行長線投資,需要進行資本預算,企業為提高投資報酬率,需要通過凈現值法、現值指數法、內含報酬率法等方法來對項目投資進行評價,來提高項目投資的質量,來提高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率。
第三,資本結構的影響。資本結構,即企業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比如,企業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短期資本與長期資本等之間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資本結構反映了企業經營活動所有者權益和負債的比例關系。如果企業資本結構缺乏合理性,則企業的經營風險就會增加,企業的收益率就會下降,反之,如果企業資本結構具有合理性,則企業的經營風險就會降低,企業的收益率就回上升。企業為了實現經濟價值最大化,需對資本結構做出最佳選擇,比如,股東財富最大或股價最大的資本結構——也就是企業資金成本最小的資本結構,以此促進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第四,風險偏好的影響。風險偏好是一種風險追求上的主動行為,風險偏好的特征是,在經濟活動中更傾向于追求具有波動性的經濟收益,而對于相對具有穩定性的經濟收益則在態度上也相對保守。在市場經濟模式下,企業的任何一項決策都是帶有風險性的,都是無法全面回避風險的,因此企業在進行經營決策時需要考慮好的問題是,如何在投資報酬和投資風險之間找出最佳比值。由于投資決策的主體是企業管理者,所以,企業管理者的風險偏好對企業投資的風險報酬率能夠產生較大影響,因而也影響了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第五,股利政策的影響。企業所制定的股利政策決定了企業盈余中發給股東股利的多少,把余留下來的作為未來擴大投資的資金,當然,企業股東分得的股利愈多,企業能夠余留的資金就愈少,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就愈弱,反正,企業分給股東的股利愈少,則企業能夠余留的資金就愈多,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就俞強。并且,企業所制定的股利政策還可以延伸到對企業融資計劃、資本預算等影響,因而也能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的實現造成影響。
第六,經濟環境的影響。經濟環境,指的是存在于企業外部的社會條件,比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資本市場狀況、市場競爭狀況和社會法律狀況等,這些存在于企業外部的社會條件雖然具有相對穩定性,但總的說來是以一種動態的方式存在的,它們每一次微小的變動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決策和價值實現,因而也將影響到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的實現。
第七,社會責任的影響。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表面上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貢獻愈多,則企業的獲得利潤就愈低,但是往深處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貢獻愈多,則企業的社會形象就愈好,企業未來能夠獲取的利潤就愈多。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的正確與否,是否對企業內外部環境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充分考慮,關系到企業整體經營目標的能否順利實現。一方面,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企業在選擇財務管理目標時,不能只考慮自身利益,還需同時考慮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另一方面,我國市場經濟起步比較晚,還不夠成熟,因此,關于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的正確性問題,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一致性標準,所以,企業在對財務管理目標選擇做出最后確認時,要對這些情況進行認真充分的考慮,要進行客觀全面的評估,要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如此,方能保證財務管理目標選擇符合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