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輝輝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2019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第五個五年改革綱要(2019-2023)》,明確提出 “研究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于2020年8月26日通過,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深圳經濟特區再次體現了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成為第一個試點個人破產制度的城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個人消費觀念的改變,房貸、車貸、信用卡、信用貸款等各種形式的借貸方式出現,中國家庭的負債規模節節攀升,債務期限越來越長,資產負債比越來越高,這種超前的消費觀也讓很多人陷入了債務危機。另外,比如受疾病和失業等意外事件的影響,債務人也可能資不抵債。因此在這個時候出臺個人破產法非常有必要。在經濟生活中每個人既可能是債權人也可能是債務人,適時而出的個人破產法對于保障債務人及債權人利益都十分重要。
在深圳出臺個人破產條例之前,浙江等地已經開始了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溫州個人破產案成為我國個人破產第一案,浙江溫州中級人民法院在通報中稱,債務人蔡某由于沒有清償能力,214萬余元的債務只需在18個月內按1.5%的比例一次性清償3.2萬余元。大家的目光都是聚焦在債務人身上,債務人的債務得到了豁免,但是債權人呢,大家不禁要問,債權人怎么樣了?如果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尚能承受這210萬元的損失,但是如果對方是個人或者中小企業呢?他們的損失由誰來承擔,風險應該如何合理分配?而且在很多的借貸糾紛當中,都是一些三角債,債權人同時也是債務人,如果債務人破產,債權人就無法償還欠款,會產生連鎖反應,導致大規模的個人破產,所以合理分擔風險,平衡債權人與債務人利益非常重要,是個人破產必須解決的問題。
個人破產法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實現債權人的集體清償,杜絕個別清償。只有所有債權人集體清償才能做到公平清償,才能保證抵押債權有優先受償權,普通債權人能夠按照比例清償。如果沒有個人破產法,僅僅按照民事訴訟法來規制調節的話,則是誰先申請執行則誰先獲益,并且對于未到期的債權則無法通過訴訟進而通過強制執行來獲得保護。這樣明顯不利于保護債權人利益。有了個人破產制度,則可以讓所有債權人同時清償,拒絕個別清償,對于未到期的債權可以加速到期,視為已經到期,也可以申報債權。然后再按照破產清算的順序實現優先受償或者按比例清償。
個人破產的申請人都是被債務所累,資不抵債,生活陷入困境。如果沒有個人破產制度,債務人無法從債務中脫身,幾年、幾十年甚至終其一身也無法償還其債務。如前所述案例中的蔡某,其210萬元的債務,按照每月約4000元的收入,即使加上其配偶的收入(其配偶月收入約為4000元),蔡某和其配偶不吃不喝也需要20多年才能還清其債務,而且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個人破產同企業破產不一樣,企業破產之后就不再存續,但是個人破產之后債務人需要生存并且發展,債務人的收入需要拿出一部分作為生存和發展的資金,即自由財產制度。債務人和配偶的收入根本不可能全部用于償還債務。如果不給予債務人債務豁免,這將使債務人陷于債務的泥潭中,無法重新融入社會,無法開始正常的生活。個人破產制度正是給“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重新開始的機會,保障他們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自由財產制度能使債務人保留基本生活所需的財產,債務豁免制度能使債務人輕裝上陣,重新開始。
總之,個人破產制度不是只保護債權人或者債務人一方,對債權人與債務人都是有利的。個人破產制度既能使債權人獲得公平受償,也能保證債務人的基本生活,并且重新開始。
保留債務人及其供養人所需的基本的生活資料是基于保障債務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但是在破產財產有限的情況下,債務人與債權人的利益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是非常精細的立法問題。《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雖然做到了兼顧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但是在一些細節方面還有待商榷。
(1)債權人參與度不夠
個人破產當中債權人本應該是最有話語權的人,本應該是最積極的參與者。但是在《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當中,卻并沒有充分實現債權人的參與權。在該條例當中,債權人對于破產事務的參與主要是通過債權人委員會來實現。債權人委員會的權利僅僅限于對破產管理人的選用和監督等,還有就是對破產事項行使表決權。對破產管理人的選用和監督等是間接行使債權人的權利,對破產事項行使表決權又屬于被動的表決。這種間接和被動的權利行使遠遠不足以保護債權人利益。債權人應該有更廣泛的參與權。另外因為從眾心理,債權人易受其他債權人觀點和行為的影響,并且因為破產清償率低的原因,債權人希望其他債權人積極行使權利而獲利。債權人的這種從眾和“搭順風車”的心理,也使得債權人自身缺乏參與的積極性。
(2)貸前信息不透明
由于財產登記制度和征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受制于債務人本身誠信意識的好壞,債權人無法充分獲取債務人的資信情況。如果債務人誠信意識比較好,則會如實提供自己的資信情況,如果債務人誠信意識較差,則會隱瞞對獲取貸款不利的信息。基于這種不完整的信息,債權人只能憑借有限的信息對借款人進行評估,而這種評估很容易出現信息偏差,進而影響貸款的質量。這種貸前信息的不完善非常不利于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3)貸后缺乏救濟措施
債權人在放貸出去之后就無法掌控資金的去向及對借款人的后續監督。債務人如果將借款用于非規定用途或者借款人如果在借款期間還款能力發生變化也無從得知。并且即使在得知債務人的還款能力發生了變化,貸款的用途發生變化也很難追回,往往都成為了呆賬壞賬只能進入后續的催收環節,甚至衍生出暴力催收。這種貸后救濟制度的缺乏讓債權人產生一種無力感,一旦借款出去就全看債務人是否自覺,對于債權人的利益保護也是不利的。
(1)債務免責考察期限過短
《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第95條規定的免責考察期為3年。這雖然是參考了大部分國家的免責考察期,大部分國家的免責考察期都為2年至3年,但是未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的資信制度不完善,3年的免責考察期過短。債務免責考察期太短,對債務人的免責考察不夠充分和全面容易使債務人濫用個人破產制度。
(2)債務免責考察期內職業禁止行為過于寬松
《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對于免責考察期的行為限制主要是債務人不得違法犯罪,例如不得隱匿、毀棄、偽造或者變造財務憑證、印章、信函文書、電子文檔等資料物件;不得債務人不得擔任上市公司、非上市公眾公司和金融機構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職務;不得有高消費行為,例如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商務艙或者頭等艙、列車軟臥、輪船二等以上艙位、高鐵以及其他動車組列車一等以上座位等。
但是對于職業禁止限制較少。在英國的破產法當中,破產申請人如果有不誠信行為,在免責考察期受到破產限制令和破產限制承諾將產生84種的受限情形。包括取消公職資格,在金融領域、健康衛生和醫療方面、警察與刑事事務、法庭工作等方面都將受到限制。筆者認為,這些職業都有其特殊性,都需要公信力,在免責考察期內,破產人應該禁止擔任。
對于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
(1)提高債權人參與度
債權人作為個人破產當中的重要組成人員,應該享有更加充分的參與權。債權人作為個人破產當中的財產損失方,對破產事務是最關心、最在意的。應該改變那種間接和被動的參與,應該讓債權人直接參與和主動參與到破產程序當中。比如加強債權人的提案權和質詢權,讓債權人主動參與,而不是等方案出來之后,被動的表決。讓債權人全流程參與到個人破產制度中,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2)建立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
個人破產制度其本質是一種風險分擔的方式。通過債權人分擔一部分損失來保證債務人的基本生活和給予債務人重新開始的機會。這本身無可厚非,在債權人的債權與債務人的生存權方面,生存權優先于債權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使債權人的損失減少,建立更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抵押貸款有優先受償權,對于信用貸款可以建立個人信用貸款保證保險,這樣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3)構建持續監督制度
對于個人破產應該做到持續監督,不能“一破了之”,不能宣告破產之后就不再對破產申請人進行監督管理。應該由政府部門將債務人破產的信息進行公告,對于破產宣告之后發現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進行處罰,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處罰,打擊“逃廢債”行為。在此次《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中設立破產事務管理部門就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在該條例第99條中規定,在考察期內,債務人應當每月在破產事務管理部門的破產信息系統登記申報個人收入、支出和財產狀況等信息。破產事務管理部門應當對債務人的收入、支出、財產等的變動情況以及管理人履行職責行為進行檢查監督,并依法予以公開。這條規定就是為了做到對破產申請人的持續監督,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1)延長債務豁免的免責考察期
德國的良好行為考察期為6年,然后再決定是否對剩余債務進行免除。愛爾蘭沒有債務自動免除,但是經過12年的良好行為期可以免除債務,6年和12年都遠比《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規定的3年期長。德國和愛爾蘭的資信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尚需經過這么長的免責考察期,而反觀我國的資信體系,信用制度和財產登記制度都不完善,3年的免責考察期明顯太短了。對于個人破產債務免責考察期應該適當延長,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適當延長至5年的免責考察期。過短的債務免責考察期容易讓債務人形成可以隨意使用個人破產來擺脫債務的思想,而較長的債務免責期對債務人有預防作用和督促作用,讓債務人認識到即使申請了個人破產也需要較長時間才可以債務免除,可以讓債務人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2)增加債務豁免免責考察期的限制行為
可以借鑒英國的做法,增加免責考察期的職業禁止行為,將公職人員、律師、注冊會計師、公證員等納入職業禁止。這些職務不僅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了公信力,需要有良好的職業形象,如果從事該職務的人員屬于債務豁免的免責考察期內,很難有良好的公信力,很難讓民眾產生信任。
民眾對個人破產制度最大的擔憂就是,個人破產制度是否會成為債務人逃債的工具?所以對于個人破產,需要建立預防破產欺詐制度,而且這也是各國通用的做法。如果債務人有不誠信行為,比如轉移財產,隱瞞財產或者其他讓債務人財產不當減少的行為,不僅可以駁回債務人的破產申請,而且可以對債務人實行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處罰。建立破產欺詐制度對于企圖濫用個人破產制度的人來說可以起到威懾作用,可以預防濫用個人破產制度。
個人破產制度有利于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利益,但是應該如何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利益,當前的立法比較原則,這需要更加精細的法律制度才能做到。需要加強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讓債權人更多的參與到個人破產程序當中,需要建立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讓債權人減少損失,需要建立持續監督機制。同時需要適度的保護債務人利益和建立預防破產欺詐制度。關于個人破產制度債權人和債務人利益的平衡問題,本文有很多為內容尚未涉及,且因為筆者才疏學淺,以上內容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