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威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在信息基礎建設領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通信基礎設施覆蓋了全省所有村級行政單位,“寬帶陜西”“無線陜西”“泛在陜西”“云端陜西”等戰略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實現了戰略目標,“十四五”規劃中又明確提出光纖網絡、5G網絡、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北斗衛星系統等基礎網絡的建設目標,這對于陜西省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隨著信息基礎建設的覆蓋范圍已經基本完成,全面提升新一代信息基建成為陜西省新的戰略目標。信息基建的布局為陜西省數字經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個基礎上陜西省實體經濟的戰略目標也發展了明顯的變化,從過去的線下交易到如今以線上交易為主的模式,陜西省實體經濟在數字化的助力下,從生產元素到營銷策略有了很大的轉變,數字經濟從根本上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模式升級提供了支持和助力。當前陜西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方面還存在一些挑戰,這些挑戰是陜西省在經濟發展規劃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當前陜西省在數字經濟的創新能力方面顯得相對不足,不足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數字經濟與會提經濟融合方面,陜西省還沒有推出產業鏈之間的信息共享平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數字經濟帶動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引導數字經濟,而缺乏科學的平臺,產業鏈之間還存在很大的障礙,這顯然不利于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體現了陜西省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中對于數字經濟的創新是相對不足的。其次,在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上缺乏創新。2020年至2021年陜西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區域示范園依舊是陜西省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雖然在示范項目數量上有著增長的趨勢,但這個方向上始終缺乏創新,示范型經濟很難與實體經濟產生融合的效果,最明顯的例子是陜西省缺乏數字經濟領域的大企業,雖然其示范區內的注冊企業很多,但這些企業只是選擇上云這個方向來體現數字化,在規模上雖然形成一定的經濟效應,但在質量上還沒有形成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引領作用。最后,陜西省的實體企業在數字經濟方面,對于系統工具的應用率較高,但在技術研發方面還存在較大的不足,尤其是工業型企業,自身的數字技術創新方面幾乎為零,大多數還是選擇進口技術來實現企業的數字化建設,這對于企業自身的發展而言,數字技術起到的推動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陜西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過程中,以優先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推動數字化產業鏈的成型繼,在具有實施中,將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作為重點項目,集中建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鏈條,推動云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經濟載體的創新,在數字經濟的關鍵鏈條上形成全面部署、重點發展的方向[1]。并在此基礎上先后啟動了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和能源互聯網試點示范的項目,在實體經濟方面,將三星西安工廠、長安鯤鵬基地、咸陽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作為重點項目來推動。陜西省通過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在產業鏈條鏈條上的融合,實現了在信息技術服務、通信產業、電子設備制造業的高速發展,這些數字化產業的產值增幅一度高達40%,也使得數字經濟成為陜西經濟向前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由于陜西省數字化產業布局依舊圍繞西安為中心進行整體規劃,充分利用了西安教育優勢和工業優勢,發揮了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在數字經濟輻射方面還未形成明顯效應,對周邊地區的經濟推動未能起到較為實際的作用,反而增加了陜西省其他地市的實體經濟競爭壓力,形成陜西省經濟發展西安一市獨大的問題。從客觀上來講,這是由于未能有效發揮陜西省數字經濟的輻射作用,未能將數字經濟的高效性通過區位上的布局來實現陜西省經濟的均衡發展。
陜西省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方面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數字經濟始終缺乏與實體經濟發展目標融合的路徑。在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的基礎建設過程中,陜西省在信息基建的服務中還沒有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優勢,雖然在服務質量上還在改進,但全省大多數實體產業的發展目標依舊是傳統的利潤目標為導向,很多產業依舊是粗加工為主,在數字化的過程中依舊體現出很大的不足。當前陜西省全省的光纖網絡和4G網絡實現了全覆蓋,但其光纖網絡平均接入帶寬較小,在個人應用方面雖然有著較大的作用,但對于企業而言,電商平臺依舊是價格為主導,尤其是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價格因素已經成為影響實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實體產業的發展依舊以淘汰人力,應用新技術作為自身的戰略目標。這個戰略目標的根本導向在于實體產業的生存,而數字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并未發揮出有效的路徑作用,而是成為了實體經濟的競爭對手,很多實體產業見到數字產業的利潤率較大,便以各種方式來轉向數字產業。而我國數字產業本身也是和實體產業在競爭,通過大數據的優勢實現價格上的優勢,例如以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為代表的各大互聯網巨頭企業,本應發揮其數字產業帶動實體產業的優勢,但其發展中卻緊緊圍繞利潤來展開與實體經濟的競爭,紛紛推出各種菜籃子計劃,哄抬有關民生產業的價格。這就使得實體經濟非但沒有帶動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反而將原本面臨升級困難的實體經濟帶向產業衰弱的環境。對于陜西省而言,其實體產業依舊是以高端裝備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醫療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產業為主,這些產業本身面臨升級的困境,通過數字經濟來引導其轉型是陜西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根本目標,缺乏這個根本目標的引導,陜西省數字經濟就很難與實體經濟進行有效的融合。
創新數字經濟是陜西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基礎,創新數字經濟要從三個方面來著手。首先是數字經濟的環境創新。陜西省數字經濟依舊圍繞在產業園建設方面,這種模式客觀上限制了產業創新企業的創新思路,因此陜西省要放大步子,不僅要建設產業園,更要建設數字化陜西、數字化產業環境、數字化產業強省,這個過程中要以政府為牽頭,陜西省龍頭企業為引領,中小型企業為主體,實現陜西省在建設數字化經濟方面的全產業化、全民化。陜西省政府充分發揮自身作為西部中心的優勢,推動省內的創新企業“走出去”發展,要在基礎建設方面有限布局優勢產業,要分區域、分模塊的推動數字經濟的環境建設,以關中地區為電子產業園區,以陜南地區為現代生態產業園區,以陜北地區為新能源產業園區,通過在全省的戰略布局,實現實體經濟融合數字經濟的新格局,要將新技術定位為陜西省產業布局的根本保障,通過與中東部地區的交流合作,打造一流的數字經濟創新環境[2]。其次,要積極地發揮自身在絲綢之路上的區位優勢,將自身的數字產業經濟區的產品不斷地推向全世界,敢于在政策上發揮積極引導的優勢,鼓勵省內的中心型企業大膽地構造“網上絲綢之路”,并結合“中歐班列長安號+跨境電商”、“云端自貿產業園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物數字化交流等平臺,運用“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力實現自身產業的向外拓展,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對外貿易,尤其是對外的技術貿易中,實現自身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國家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戰略提供優勢導向。當前陜西省已經在加快建設西安和延安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但對于區位優勢的利用還未形成全方位的優勢,尤其是陜北地區在基礎建設方面還未形成與其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環境,因此陜西省要充分發揮西安作為“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優勢,打造西安、延安、漢中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形成數字化競爭、數字化創新和數字化升級的高效路徑。最后,陜西省要積極地創新數字化跨境產品交易環境,在國際數字化貿易方面形成政策導向。這個過程中不僅要鼓勵省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敢于參與國際競爭,同時要在部門領域放開一些限制,鼓勵和支持外企落戶省內,形成數字化高度競爭的格局,也有利于推動省內科技企業走出去發展。
推進全省產業優勢布局是陜西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重要目標,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地發揮數字經濟的輻射作用,通過強大的信息基礎建設來實現實體產業的優勢布局,推動數字實體產業的做大做強。首先,陜西省要從數據產業上著手。在大數據產業園建設上要形成敢于創新、積極創新、高度創新的精神,建設省內各個區域的數據產業,以數據產業來帶動實體產業的產品流通,加快打造流通環節、服務環節、科研環節的高效化,建設一批具有公益性質的技術服務平臺。降低實體產業在數據采集和技術管理方面的成本,數據產業的作用是深度的分析不同區域的發展優勢、在各個領域進行關鍵技術的創新,打造技術上的可行性、應用上的高效性產品,要積極結合實體產業的發展問題,以數據產業的大數據分析為優勢,為實體企業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持。其次,要支持以西安為中心發展的骨干企業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快打造智能化生產場景,推進陜西省在農業、制造業、服務業方面的智能化應用,將民生工程、公共服務工程作為數字技術的改革領域,在這些領域盡快實現大數據的高效應用場景。要不斷地擴大陜西省在數字產業方面的優勢,不斷地升級現有的優勢產業,尤其是推動VR識別、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匯編等技術領域的應用場景。支持省內各地區的實體產業建立自主研發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優勢,鼓勵更多的高校畢業生進入到數字產業創新行列之中,另外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要積極地認識到省內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以數字經濟為導向來平衡各地區優勢,引導各地區的人才回到本地區來建設家鄉,為專業人才提供優質的服務保障,以各地政府為牽頭在優勢產業領域實現產業集群,在產業集群形成后要發揮產業集群的輻射作用,引導生態產業鏈的形成。另外,陜西省要在芯片、傳感器、微型器件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技術研發,尤其是專業芯片、高端芯片的創新方面,不僅要吸納人才,還要結合應用領域的特征,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發展經驗,忽視自身在產業建設方面的優勢。
實體企業的發展不能僅僅地圍繞短期的利潤目標進行發展戰略目標制定,要站在時代發展的格局上進行產業的布局,實現產業由分布式向集中式、由粗放型向專業性、由制造型向服務型方向的發展,這個過程中要以數字化為發展目標,數字化的發展目標是陜西省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方面的重要策略。首先,由分布式向集中式的發展方向。陜西省實體產業,尤其是龍頭企業,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競爭者存在一樣的問題,這個問題集中表現在扎堆在利潤較高的行業,房地產行業利潤高就往房地產方向走,金融行業利潤高就往金融方向走,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并未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即便有個大的戰略目標,也不能有效地實現戰略目標的計劃和實施方案。這種情況下原本的發展優勢不能轉化為技術優勢,技術優勢不能轉化為產業優勢,最后只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形成以利潤為導向的短期目標。而分布式向集中式的發展方向則能有效地避免這種現象的產業,分布式發展向集中式發展的意義在于,通過數字化的監測手段,積極地引導企業聚焦主業,在主業上形成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的發展,其價值在于數字化既是其實現企業自身發展的目標,也是企業實現自身戰略定力的手段,通過數字化的應用聚焦主業,最終實現企業產品在數字化方面的升級,這是其先從分布式走向集中式的具體表現。其次,粗放型向專業型的發展路徑。利用數字化的手段,實體產業在產業生產全要素中形成較為明顯的成本優勢。例如一個電子元件的各個元器件如何組合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個過程中如果使用傳統的模塊化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一個批次的元器件很容易造成庫存過多,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和產品生產成本,在數字化的應用下,企業可以通過不同的需求來定制不同的元器件,且由于利用了數字化優勢,在生產線的組合上也更加靈活,既可以增加企業的產品競爭優勢,又降低了企業的產品成本和運營成本,這是利用數字化手段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企業向數字化轉型的優勢體現[3]。由制造型到服務型的發展方向,實體產業很多是制造型企業,但數字經濟優勢下,實體企業的制造型方式可以向服務型方式轉變,這個過程中企業要充分利用數字化優勢改變管理方式和生產方式,在產品服務環節上進行創新,鼓勵更多的小微企業進入行業內,形成由制造型到服務型的角色轉型,
陜西省在《關于開展數字經濟試點示范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數字經濟試點示范的目的是為推進全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盡快布局實體產業的“互聯網+”和“智能+”,實現實體經的從產業鏈下游向產業鏈上游的轉型發展。為此,在各大數字經濟試點項目中政府應當扶持小微企業,尤其是科技企業,讓云技術成為普遍運用的創新技術。陜西省在各項數字產業鏈上雖然采取了多種行動,也在事實上推動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和創新,但就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方面還存在很大挑戰?;谶@些挑戰,陜西省要積極改變發展思維,分布式布局優勢產業,積極引領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