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倪莎
(烏魯木齊綠秀園藝有限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業經濟在不同的階段承擔著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都與我國基礎經濟命脈與民生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了謀求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國家基本每20年就會對農業經濟發展進行反思、總結、改革,但是由于受到勞動制度、國際環境、金融制度、政治因素、技術水平等綜合因素影響是,每一次的農業經濟改革最終都會走向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高效集約發展形勢,這也是我國農業經濟改革的遺憾,但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這一發展改革目標終將實現。1950年我國正式開始土地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為后期計劃經濟做好鋪墊。到了1970年左右,受到鄧小平同志的啟發領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華夏大地上開花結果,此制度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生產力、勞動力,促進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言略顯粗糙。但是在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后,經濟、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多領域同時快速發展,促使農業經濟也因此迎來了發展改革的又一契機,若能夠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完成理想化的農業經濟改革,將會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動力。
“互聯網+”即使拿到現在來看,也只是一個代名詞,它是2012年中國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展博會上提出的,進而受到民間資本與國家領導人員的高度重視。2015年騰訊總裁馬化騰在人民代表大會上對“互聯網+”相關工作作出匯報,并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進行深入積極的交流。隨后,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方政府扶持地區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在文件推出的幾年后,我們看到了各行各業開始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電商理念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互聯網+”成為了我國進步的標志[1]。
從定義講,“互聯網+”是指以網絡技術依托互聯網,將線下信息內容與線上人員進行對接,保障相關價值信息能夠被更多需求人員所接受。因此,“互聯網+”技術可以創造商機,但是也能夠暴露出大量數據內容,讓人們數據處于一種危險的狀態。此外,“互聯網+”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大量的關注,其主要原因在于能夠打破行業之間的壁壘,為人們生活提供便利。簡單來說,在“互聯網+”時代下,各個行業可以發揮出自身的優勢進行推銷,滿足市場的用戶的實際需求,讓用戶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到更多的商品信息,從而刺激人們進行消費[2]。
首先,互聯網可以為將農業信息傳播到更加廣泛的范圍,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農業信息內容,有效地解決信息堵塞所造成的農產品滯銷問題。在我國傳統農產品銷售過程中,農產品需要特殊商人或國家相關部門進行定向收購,其他人員無法從傳統媒體渠道中獲取到具有價值的農業信息內容,即使與農民在報紙上刊登農產品信息受眾面過于狹小[3]。而針對這種問題,互聯網可以通過信息推送或關鍵詞查詢等功能,讓更多人能夠獲取到農業資訊,進而及時與農民取得聯系,增加農產品銷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在銷售或展示農產品時,仍然是以低價優先進行推選,這就造成了部分農民為了增加自己的收益,利用殘次品代替優質農作物產品,這雖然能夠帶來短期的經濟收益,但是也會損失消費者的利益,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其次,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民對市場結構更加了解,可以讓農民對銷售過程更具主導選擇權利。對于農業經濟而言,最為可怕的不是意料之外的天災,而是部分資本壟斷的人禍。例如,2013年我國大部分地區大蒜價格持續暴漲,坊間笑傳“蒜你狠”,而種蒜農民的收入卻沒有得到任何顯著的增加,還有部分農民出現虧損的現象[4]。后來經過記者的調查發現,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與資本壟斷有著密切的聯系,后來經過國家的緊急協調,最終穩定了農副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而后回歸于平靜。
“互聯網+農業經濟”的本質是讓農業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與推廣性,打通閉塞的農業銷售流通結構,激發我國農業內在的潛能,讓農民能夠認識到農產品地“質”要大于“量”,從而解決農民收入過低、濫用農藥化肥、輕視機械生產的問題。“互聯網+農業經濟”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發展的重點方向,幫助農民能夠巧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生產、銷售活動進行優化,滿足我國農業發展與轉型的基本需要[5]。
首先,在我國“糧食經濟”與國際發展形勢來看,我國農業需要進行系統的改革,必須學會使用科學技術代替傳統的人工生產活動,與西方國家依靠機械化集約型農業相對齊,讓我國農業不僅能夠依靠粗放式個人農耕形式所進行生產,還可以采用機械技術、信息技術對相關活動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從而進一步激發我國農村農業積極性,在實現農產品自給自足的同時,可以對外進行出口,提高我國國際社會影響力,以此滿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需求。傳統農業生產需要浪費大量資源,且對土地造成永久創傷,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發展與繁榮穩定[6]。若堅持使用傳統農業生產、耕種模式,我國也將處于國際農業競爭被動地位。而根據我國當下對于世界農業科技貢獻程度來看,巧用“互聯網+農業經濟”技術,也可以說是一場深度的實驗性嘗試,無論成敗都會對傳統農業造成顛覆性影響[7]。
其次,在“三農” “鄉村發展戰略”中都對農業經濟提出了具體的發展改革要求,但是在落實過程中卻不盡如人意,其主要原因也在于各地信息不統一,無法做到有效的管理。我國采用的是“優先發展城市”的改革發展布局,不得不承認的是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農村利益,讓農村喪失了大量的勞動力,使農村成為城鎮化發展的“犧牲品”,并且讓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緩步提升的泥潭中。盡管在城鎮化發展的帶動下,農村整體經濟呈現穩步發展的趨勢,但是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逐漸加大,農業經濟改革也遲遲不見成效,農民收入處于我國收入較低層次,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若無法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增加農民集體收入,農村發展政策問題將會演變成社會問題,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唯一可以采取的做法就是良性改善農民生產裝備水平,增加科學技術的投入,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而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并且在前幾年也一直堅持如此做,取得的成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領導人員制定發展戰略,向地方政府施壓,而地方政府領導人員的貫徹落實相關發展政策,但是由于農民群眾處于被動的地位,且政策內容無法將利益直接給予農民,農民積極性較差。但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民從被動改革地位轉變成主動改革地位,農民可以在更加廣泛的互聯網上單向銷售農產品,消除各種中間環節,極大地提升自身的利益;而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環境中,只有優質產品才能獲得歡迎,而這時農民將會積極配合地方政府相關政策,對傳統生產活動進行改革,在提升農產產品質量的同時,可以獲得地方政府的認可與支持,從獲得更多網上流量的關注[8]。在這種情況下,更改傳統生產模式的“陣痛”,可以被農民所接受,并在農村地區獲得更加良好的示范效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農業經濟”是一場角色顛覆性改革,可以實現多方共贏局面。
“互聯網+”相關意義與基本優勢,以及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經在上文進行詳細的闡述。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互聯網+”技術應用難度較高,對于農民需要進行系統的引導,幫助農民群眾解決技術性問題,才能促使農民群眾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到“互聯網+農業經濟”改革活動之中[9]。
筆者認為,提升農民思想認知是保障相關政策或改革活動的一步,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經受歷史的考核,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擁有人民群眾作為基礎,人民群眾思想認知是一切改革活動的源泉,即使是針對科學技術普及也同樣如此。首先,地方政府領導人員需要認識到提升農民認知的重要性,使其能夠關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農業銷售環節進行創新。在引導農民參與認知提升與技術創新過程中,需要將銷售創新環節細節進行講解,促使農民能夠認識到“互聯網+”技術可以為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參與農業生產活動改革積極性[10]。其次,地方領導人員需要傳授農民正確的耕種生產方式,幫助農民創造農作物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市場對于產品的認可,常見的老牌農副產品品牌有“紅富士”“五常稻米”“百色芒果”等,此類品牌市場認可程度較高,每年銷量都是同類農副產品無法比擬的。而形成品牌形象的第一步就是對產品質量進行優化,保障種植過程科學、合理。最后,地方政府需要向上級領導申請資金補助,打通銷售通道。簡單來說就是幫助農民與物流、快遞等單位進行洽談,通過政府補貼使其能夠給予一定的優化,為后期農副產品冷鏈銷售奠定基礎[11]。
人才是為“互聯網+”技術普及的主要承接者,只有在專業人才的帶動下,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相關改革政策才能得到貫徹落實。當下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民群眾對于“互聯網+”技術并不理解,無法熟練掌握信息技術,這就導致地方政府所申請的網絡農副產品銷售優惠政策,與已打通的銷售冷鏈渠道被浪費,而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民使用信息技術不熟練,對倉儲信息確認、采購信息確認、農產品郵寄、線上銷售服務、售后補償服務等內容了解程度較差,在浪費大量資源的同時,限制了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地方政府可以將線上業務進行打包處理,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管理,但是地方政府只能承擔起監管、審查的職責,外包單位需要對地方農民負責,幫助農民解決問題,相關資金需要由農民墊付,當農民對外包單位滿意率低于50%,則可以將其進行解雇。同時,地方政府也可以考慮培養本地人才對接線上管理任務,但是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無法由外向內施加壓力,保障其工作積極性[12]。
產業鏈是“互聯網+農業經濟”最終需要達到的發展改革目的,根據不同的地區需求與農產品類型,所形成的產業鏈也各有差異,但是它們都具有結構較為清晰的特點,能夠將各個環節進行拆分、代替、優化、切入。在上游產業鏈建設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可以讓農民直接與生產廠家進行“對話”,商談種子采購事宜,或登錄農資產品官方網站,去審查產品真偽,進一步減少農資產品采購成本。同時,在生產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尋找到更多先進的生產設備,如無人機農藥噴灑裝置、自動操作翻地設備,讓相關工作內容更加快捷、高效。在中游產業鏈中,是由銷售服務人員與政府監管人員所組建的產品服務隊伍,農產品銷售人員負責解決線上服務問題,而政府管理人員負責審查售后反饋問題,檢查農產品質量,保障一切設定能夠符合預期發展方向,避免由于部分農民利用低質量產品蒙混過關,損害農產品品牌形象。下游產業鏈建設擁有兩種發展模式。其一,依靠快遞系統進行定點配送,主動與菜鳥驛站、申通快遞、郵政快遞進行合作,但卻可能受到快遞網點的牽制,無法明確后期發展走向。其二,在各地建立直營店面,負責地區市場穩定與產品配送問題,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其建立成本可能大于上游建設成本,并且操控與管理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必須模仿跨國公司或大型企業分店管理競爭模式,否則將會由于管理成本上升喪失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