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玲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富國街道辦事處,山東 沾化 256800)
在目前階段,“三農”話題一直是我國農業問題的熱點,“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當然這也不能夠用簡單的字面來做區分,這三個詞是從三個不同角度來進行分析,它們略有不同但是并不能獨立進行解決,必須將這三個問題進行一體化的考慮,才能從根本上將我國的新農村建設起來。當前時代工業進行了大發展,農業產業也逐漸偏向工業化,這是歷史進程中所必然的結果。要想解決“三農”問題中的某一方面,也必然要從多個層面進行改進,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當一個層面發展起來了,那么另外兩種農業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其發展歷程一直都是極其可觀的,特別是在近年來國內農業吸收了現代化發展觀念,其發展水平呈現出高漲的發展熱情,國家對于農業農村的惠民政策和補貼力度提高到了極致。農業發展是中國的發展根源,也是民生最關注的對象,在目前進行了農業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后,農業發展已經位于世界前端。我國的農業產品質量高產量大,不僅可以完成國內的各種供應還能將富余的資源供銷全球,中國制造已經是世界名牌。在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同時也將農業經濟發展思路進行了擴展。國際農業經濟市場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經濟提升的一種有效路徑。我國改革發展程度不斷提高,傳統的經營銷售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和國際接軌將農業閉關鎖國現象擯棄尤為重要。對于山東省濱州市的農業經濟建設發展工作來說,新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的各種農業經濟市場。目前的濱州是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城市,開辟新區,擴大城鎮,增加了很多的商機機會。就目前的各種經濟數據來看,山東濱州在2021年上半年中全市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1328.25億萬元,同比增長13.1%,在整個山東省來說名列前茅,在山東的經濟建設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增長速度極快,高于全國和全省0.4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并且,有研究表示,在山東濱州上半年全體農村居民人口的收入普遍都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減少,由1.89變為1.81,也側面反映了山東省濱州市的鄉村建設工作勢頭良好,對于新農村建設有質的提升,深切貫徹落實了農村經濟市場的發展工作。
從農業市場角度來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需求量對于農業經濟的重要性。如果市場上對于農業產品的需求量增加,那么同一時段在農業經濟中也會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如果在一個時段中市場上對于農業產品需求量減少那么當前時段農業的經濟就會受到影響,產生市場萎靡不景氣。但是在實際市場經濟中,其本來就包含了許多的不穩定因素,可以受到影響的原因太多,自然價格就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在農業產品定價上產生波動的同時其整體市場需求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反之,在市場定價上產生波動也會影響農業產品產量或者價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因此,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也是幫助農業經濟市場進行推動的一個重要措施。過于活躍的市場經濟環境或者價格波動會給農民群眾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市場在制約著農業的同時也在依賴其產生的經濟效益,所以保持健康穩定的市場環境也能促使農業經濟穩定提升,將其經濟參與者也就是各種農民群眾的利益作出保障。當前市場經濟如此活躍多變的原因,一是與社會需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有關,二是和全球的農業國際市場有關。在山東濱州的農業經濟市場建設中,當地切實將特色農業引入市場,各種特色農產品在農業經濟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在濱州市的店子鎮中,特色農產品的高產和高品質將當地農村建設在近年來提高到了頂尖,濱州市的店子鎮素有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的美譽,特色農作物產業的發展也托起了當地農村的致富脫貧之路。近年來,濱州市將現代化農村發展觀念引入家家戶戶,從黨建、合作經濟、互聯網加等多個層面發展農作物種植創新局面,大膽探索,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些經濟發展思路的成果,多元化的發展帶動農戶的增產增收,各種橫向和縱向的農業發展在火熱進行。在農村合作社中,也為當地農戶提供了有效、及時的市場信息,還配有現代化的栽培技術和收購銷售等輔助農業服務,將農業發展的整體統一打牢基礎,搭建起了一套完善的農業產業鏈和社會服務體系。特色農產品種植契合了濱州市農業發展的大方向:充分發揮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以特色農業為農民增收闖出新路。
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中,在當前農業經濟建設過程中,各層級的農業相關管理部門都在加強建設,堅持現代化農業發展觀念,將發展逐漸規范化,配合當地農業發展水平呈現出高質量快速發展的良好勢態,在服務農業生產、促進農戶經濟收益以及推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加強農業機械化作業對于當前農機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現在使用人力來農業作業完全無法滿足社會各層需要和經濟發展水平,各地方推行農業機械化作業勢在必行,其高新技術的農業作業手段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由于農產品鄉村發展,農家平均總收入的增加,以及各種農機用具的購置補助優惠政策的落實,農家在購入各種高技術農用機械設備的積極性非常高,利用機械設備進行耕作的農家逐漸增多。在工業大發展的時代中,農戶在農業發展中對于機械設備的使用越發熟練,現代化農機服務體系逐漸成形,各種農具農機合作社成為了農機行業的中流砥柱,為農業現代化高技術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濱州市,當前已經出臺了各種農業幫扶政策,針對于現代化農業經濟市場可以進行農貸,農貸政策的適用人群是各種農業種養戶、農村合作社、農業服務組織以及農業經營機構,其所普惠的范圍也非常廣泛,各種農林牧漁和農田建設等傳統農業還有現代化融合性農產業,例如農機農技、農產品加工收購等新興行業,其中的可貸額度為3萬元到300萬元不等,完全可以滿足濱州地區對于農業貸款幫助需求,也可見濱州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視和政策的幫扶力度之大。建立良好的農業現代化市場可以保持濱州市農業經濟發展更加穩定,圍繞更高服務質量,將市場效益最大化,也幫助濱州市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為我國當前脫貧攻堅建設作出貢獻,對于整體農業提升也會起到正面積極作用。
傳統農業生產的目的非常單純,就只是為了填飽人們的肚子,粗略計算我國的農業發展史已有上萬年,從古時流傳下來的勞作手段至今都還在繼續。初時,農業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填報肚子,也就是農糧的耕種;后來隨著時代變換不息逐漸轉變為擁有經濟實質的經濟作物,農業不再只限于糧食的耕種,更多農業畜牧也開始進行。直到改革開放時期以后,我國的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至今天我國的農業已經是國家經濟發展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農村改革經過全面深化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動力,也使近年的鄉村振興工作得到實質性的優化。時代在進步的同時農業的生產經營目的也發生了改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將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將農業建設成果轉換為經濟實質,其農業經濟指標也是當前最重要的一項發展建設指標,在近年我國提出了新農村經濟的概念以后,農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變,生活質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農村經濟已經躋身于國際。農民想要實現農產品經濟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就要對國際市場形勢作出基本了解和判斷,首先就是對國際市場需求做好產量預估,過于龐大的供應量會讓我國的農產品出現供大于求的問題。此問題一經出現就會產生強烈的價格波動,當需求量沒有那么高的時候就要適當控制農產品產量,防止出現價格降低又無法銷售的情況,最大程度減少農戶的經濟風險。現代經濟市場競爭力大競爭激烈,在生產出符合社會需求的農產品的同時還需要自身對于產品有個價格定位,價格決定了其在市場中是否可以擁有市場占比、市場競爭力,所以在定價時需要仔細考量。
山東省濱州市是一個農業大市,對于農業的建設工作開展也極其重視,在當前地區的農業經濟市場的建立中設立了明確目標。2021年5月31日,濱州市發布了《濱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可以明確看到關于農業的發展規劃,堅持以農業農村為行業優先,提高農業質量增強農業效益,全面進行農業深化改革,為脫貧攻堅工作做好鞏固等方面為目標。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設立了大大小小20項重點農村經濟建設項目。實施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決定。當前階段,各種鄉村振興措施手段接踵而至,在其中,可以全面帶動新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多種多樣。生態農業相較于傳統農業有更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其中含有豐富的經濟作物作為發展主力,在傳統種植畜牧農業上帶動了各項農副業的發展和創新,使用現代化生態工程建設在配合自然環境資源的調配將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做到了統一。當前我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都面臨著較大的壓力,此背景下所衍生的各項產業也在迅速縮水,且產業結構也在逐漸發生改變,要想使產業全方位向新型市場環境靠攏,勢必要作出強力的整改。受當前新農業模式的啟發,濱州市在開展因地制宜推廣特色農作物的同時也在對“休閑農業+文旅”“現代農業+互聯網”等新鮮農業運作進行探索,結合當前的農業空間布局和基層農業發展情況研究落實出了“一帶三片區”的建設工作理念,為濱州市農業多層次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將優勢特色發展為主要發展路線,配合新型農產業提高現代人對于農業的關注度,加強宣傳手段并將之進行流量引導,開展了各種農業體驗活動和田園風情商業策劃,鄉村旅游帶動了農業的全面發展,運用“現代農業+互聯網”模式,開展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取得了良好效益。與此同時,在農業農村結合大眾旅游業開發出的生態旅游異常火爆。人們對于新型旅游方式熱情十分高漲,在大自然中感受綠色、環保促進了我國的生態旅游市場,消費者們對于一般的旅游觀光不再滿足,對于更深層次、更貼近自然的旅游模式更加喜愛。生態旅游區別于一般旅游模式,其對于旅游地的開發建設有相當大的環境要求。基于此點,多數生態旅游都會結合地方特色鄉村,在進行新模式旅游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例如,貴州多地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當地對于少數民族鄉村特色保留完好,融合當前國家政策和中央指示,將產業融合、創業就業、文化傳承、生態保護、鄉村治理和創新提升等6個重要方面作為切入點,開展了一系列的鄉村振全方位建設手段。在旅游中實現帶動當地各項經濟指標,增加當地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在實際進行時還能推動特色農產品的銷售,為村民經濟增添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目前,農業經濟市場占據我國整體經濟市場的大比重,是極其重要的經濟市場模塊,但在實際農業經濟體系建立中,還是有人認為農業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前景不可觀。針對于此,建立正確的農業發展觀念可以減少人們對于農業發展的錯誤觀念。在當前,我國全面建設新農村經濟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正處于重要關鍵時期。在實際農村建設中,鄉村現代化建設相對薄弱,和鄉村振興計劃之間的矛盾是眼下亟待解決的難點。針對此問題,全新的鄉村經濟產業逐漸出現,旅游業和農業的有機結合將新農村建設和經濟作出了強有力的推動。我國屬于農業大國,對于農業的發展建設尤為重視,當前高新技術和社會思維模式在各行各業都掀起了一陣創新的改革浪潮,現代鄉村經濟建設也不再著重依賴于農耕農業等人力勞動,逐漸偏向全方位發展。在進行農耕農種和畜牧養殖時,也出現了許多的現代化作業手段和高新技術,在提升產量的同時也將質量進行了提升,不僅如此各種現代化的農用機械設備的出現也為農業高效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濱州市農業經濟發展建設結合了現代化發展理念,再配合農業機械化的全面覆蓋,截止到2010年已經將農業生產總值提高到了28.54億元。到2020年時,濱州開展了全方位的農業機械化推廣普及,將農業全程機械化工作重點推進,配合線上線下統一服務系統,已經有7個縣全部成功創建了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地區,綜合農機使用水平達到了90%,可以說是將現代化農業作業的工作開展到了家家戶戶,也為當地整體農業帶來了良好發展趨勢。
不管是農業經濟的建設還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其主要都是圍繞著農業、農村、農民來開展各項建設手段的,其中一方面的提升并不能解決所有的難題,但是如果一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那么其他兩方面也會緩解一定程度的困難。農業經濟市場的穩定前進離不開農村農民的助力,農業產業的發展根源還是農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所以要想讓農業經濟得到推動也要將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農民群眾在近年中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農業設施設備,提高了農田效率產量也提升了農用機械的創新發展,側面將農機這個融合型產業開拓了市場,加強科技創新,堅持以現代化技術發展農業種植和農業畜牧養殖,節能增效,在線上也建立了農業相關服務渠道和銷售市場,讓農戶感受到信息化時代的便捷也為智慧農業和數字化農業做出基礎鋪墊。市場競爭力如此激烈,在當前農業更是深有體會,要想從中脫穎而出那么質量就是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市場監督管理機制對不符合要求的農業產物進行整改,將綠色環保無污染的農作物進行推廣,保持當地農業市場環境的良好有序,將地方特色農業打造出品牌。對于農村融合產業的發展也要跟上進程,將傳統農業農村和現代生態農業、休閑旅游業、特色人文體驗等做到有機融合,將農村進行全面改造升級,提高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當前農業的發展趨勢已經不能再進行單一化改革,而是全方位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才能促進農業經濟持續發展。
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與市場農業經濟相互成就也相互影響,在提升農業經濟建設的同時必然也會對農村經濟發展有正面的積極影響。在將農業的發展理念進行更新的時候也要將現代化農業技術和管理體系一并引入,將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全面發展深入研究才能將我國的農業經濟邁向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