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超南 顏 曄(通訊作者) 曹 虹 柴炫東 周杭琪
(嘉興南湖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自2020年年初以來,新冠疫情在我國各地發生廣泛蔓延,且其波及的范圍甚廣。這一特殊時間節點新冠疫情蔓延范圍有所擴展,且已經確診的患者甚至可能遠超非典,影響力也相對更強。雖然新冠疫情來勢洶洶,但我國迅速強硬和嚴格的新冠疫情管理使得新冠疫情已經在很長一段之間內得到較為有效的控制。
即使新冠疫情已經得到控制,但新冠疫情突襲和防疫措施的實施使得部分產業在供給、需求以及投資等方面受限,受到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和大量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出現資金流動性緊張的局面,使得社會經濟步入停擺局面,嚴重影響國內外經濟、金融及科技的發展。雖然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建設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相較于其他地區在抵御新冠疫情上更有優勢,但同樣也是由于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活力強,使得長三角地區在新冠疫情期間受波動也比其他地區大。首先,新冠疫情對長三角地區的整體經濟運行有一定影響。經濟停擺導致短期勞動市場的需求較少,使得社會失業率增加,有效勞動力賦能減少。其次,我國在全球產業鏈處于中間環節,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同時長三角地區又作為我國外貿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貿的核心地帶,但是由于全球新冠疫情的愈加嚴重,多國政府為限制新冠疫情再擴散出臺的限制貿易政策,對我國部分特定類別產品執行短期管制,因此使得長三角地區在對外貿易上面臨巨大壓力,外貿訂單出現暫停甚至取消的情形。最后,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金融業務最為豐富、金融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因此新冠疫情期間股市處于波動階段,相關金融產品價格持續暴漲暴跌,對于整個長三角地區保險業在金融投資上承壓。
新冠疫情的蔓延對國內外經濟造成了不小的波動,我國政府積極出臺政策來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其中我國保險業更是響應國家號召,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降低新冠疫情帶來的損失,助力復工復產,加大新冠疫情期間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社會保障力度。比如新冠疫情期間加強保險保障,提供融資和信用增級等,持續做好中小企業保險服務工作,支持中小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簡單地看,新冠疫情期間保險公司首先將新冠肺炎納入部分保險產品的理賠范圍內,或者是采用贈送相關醫療保險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新冠疫情對客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其次,加強銀證保三方合作,延伸保險服務鏈,開通綠色理賠渠道,簡化理賠業務手續,在新冠疫情期間為客戶提供最大的便利;最后,諸多保險公司積極主動捐款,較好地履行了社會責任。
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人們對健康險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升。我國居民的生活因新冠疫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激發了人們的風險意識與對健康的思考。因此人們對健康險的需求大幅增長。2020年第一季度,即使長三角地區大部分險種都呈同比負增長,長三角地區原保險保費收入已達6968億元,其中健康險的保費收入仍然可觀,為469億元,同比增長19.64%。后續健康險的保費收入的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全年仍然同比增長了16.18%,堪稱2020年的黑馬險種。從保費收入的巨大增幅中我們可以得出,人們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認識到,對于我們絕大部分個人以及家庭而言,購買相關保險無疑被認為是一種防范生活和財務風險的一種有力措施和手段。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促使網絡金融的出現與革新,不少互聯網保險紛紛崛起,推動傳統保險業通過多渠道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而此次受新冠疫情影響,傳統的保險銷售和線下服務渠道的受阻,促使互聯網保險再發展,或將迎來發展的又一新高潮。雖然近幾年大型保險機構都紛紛將“保險+科技”作為自身的發展戰略,加大投入力度,據相關數據統計僅于2019年中國保險機構的科技投入就高達超百億元。雖然在互聯網保險業務中投入頗多,但保險企業大體還是延續傳統模式,人身險的營銷介紹、承保和財產險的損失核準、理賠等核心工作流程保持人工線下服務。此次新冠疫情將倒逼保險機構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來進一步深化保險科技應用、發展運營新模式。長三角地區中太平金科(上海)企業就整體圍繞保險服務、保險展業、集團辦公等幾大重點場景,采用科技賦能。2020年第一季度新增19個場景,全面覆蓋經營銷售、客戶服務、組織管理、風險控制等在內的諸多領域,高效支持集團的正常開展和所在地區的全面復工復產。因此長期來看,新冠疫情或將推動長三角地區保險行業整體技術升級,實現智能化、數字化、場景化經營。
針對于此次新冠疫情,長三角地區的保險行業在銀保監局的政策引導之下,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首先,大部分保險公司為對包括健康險在內的已有產品進行保險服務的延伸和相關保險責任的擴展,在此基礎上,對于因新冠疫情造成的賠付,開辟綠色通道,盡可能快速有效地完成賠付,充分實現保險的保障功能。據數據顯示,在最初新冠疫情暴發的一季度內,長三角地區中僅上海地區保險業已向受新冠疫情影響的企業客戶和新冠肺炎客戶總計賠付約7500萬元。此外,為了保障新冠疫情期間的客戶安全,各大保險公司都加強了線上業務的建設,包括對于相關人員的線上培訓,購置遠程營業所需的設備等,因此相關費用也有所增加。
總體而言,長三角地區的保險業因此次新冠疫情而形成的理賠支出是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事實上,長三角城市群政府財政實力相對雄厚,且其中支出最多的治療費用都是由政府全部承擔,而在支持復工方面,也更多的是由銀行去進行相關的貸款支持。因此,此次新冠疫情對長三角地區保險業造成的賠付壓力是相對較低的。
長三角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最為繁榮的經濟和金融地區之一,對外程度較高,因此國內外的新冠疫情形勢對該地區的影響相較國內其他地區而言更大。尤其是在國內嚴格的防疫措施之下,長三角地區保險業的銷售業務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其中意外險是受影響最大的險種。由于2020年第一季度人們受新冠疫情影響而選擇居家隔離,出行也隨之受到限制,無論是交通意外險還是旅游意外險等意外險的保費收入都大幅下降。該季度長三角地區的意外險收入僅為70億元,同比下降13.58%。后續雖然新冠疫情已經開始有所明顯緩解,但因人們仍然不會選擇在當下時刻通過公共交通的方式出游,因此長三角地區所涉及的意外險保費收入仍然處于低迷狀態,第二季度為67億元,第三季度為70億元,第四季度更是下降至62億元。此外,由于長三角地區貿易依存度較高,民營企業占比較多,而新冠疫情下整體制造業也受影響,使得民營企業的現金流出現短暫性斷裂,因此長三角地區的財產險增速有所下滑。
新冠疫情對于債券市場、股份投資市場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外部沖擊,使得長三角地區保險業在資金和投融資端承受一定壓力,其中對債券投資以及權益投資的影響尤其之大。在債券市場中,整體利率有明顯的下跌,其中收益率被視為市場無風險利率的10年期國債其收益率在此期間跌至2.60%左右。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以及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導致部分債券面臨信用風險的可能性增加,這也對保險企業投資債券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此外,投資者往往出于規避風險的目的,會采取大量拋售風險資產和購入避險資產的行為,這使得風險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在A股市場中除醫療、生物制藥外板塊的股價都有一定程度的下跌。而后隨著金融市場中價格的多次探底,恐怖情緒不斷擴散蔓延,金融機構也為了面對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贖回等要求,進行拋售大部分資產的操作,這使得金融市場上全球股市波動性不斷加大,股票市場投資環境也不斷惡化,因此保險公司在權益類投資上承壓。
事實上,不管是此次的新冠疫情還是之前曾出現過的非典,我國在面對諸如此類的“巨災”時,一直采取的是“舉國體制”,即由政府主導,進行力量和資源的調動配置以及相關的政策發布。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就具體表現為,所有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費用都由我國財政進行兜底。除此之外,復工復產后運行困難的中小企業、實體企業的資金問題也是由銀行貸款解決的,這對政府的財政造成了極大壓力。
相比較而言,國外的保險模式是有借鑒之處的。例如英國就依靠其發達的保險市場,去推動建立了非強制性巨災保險體系,因此在出現導致大規模經濟損失的災難時,國家的財政壓力就會大大減少。
雖然長三角保險公司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也積極地作出了應對,包括捐款、捐獻大量救援物資以及設計適配新冠疫情的相關保險產品等措施。但很明顯保險業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發揮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因為長三角保險業的大部分應對措施都只是一個被動的行為,在面對諸如此類的公共緊急衛生事件時,保險業并沒有成熟的應對體制,所以只能通過最簡單的一些賠付行為和資金支援來輔助政府減輕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影響。
在這次新冠疫情的應對過程中,我國的緊急救援機制高度依賴于政府,保險業的參與程度較淺,基本上沒有發揮出其最重要的風險轉移和分散功能,在整個新冠疫情中一直扮演的都只是輔助角色。
長久以來,長三角地區保險業的經營主要依靠線下展業與銷售,對傳統業務模式的依賴使得保險科技未能很好地運用到保險產品的開發與創新以及日常運營中去,這造成了長三角保險業數字化程度不高,對于線上業務模式的研發和開展也有所欠缺。因此當新冠疫情隔離政策開始之后,保險業的線下渠道拓展受到限制,傳統壽險代理人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現過剩情況,該模式在獲客、展業方面的優勢無法充分體現。同時保險業并不能夠很好地滿足新冠疫情期間客戶的無接觸服務需求。多重因素影響之下,保險業在本應當是“開門紅”的新年黃金收入期大受打擊。
這促使保險企業不得不在短時間內迅速作出調整和改變,例如中國太平旗下的一些子公司就針對其業務開展了“云服務”,“云辦公”等。雖然大部分保險公司都及時作出了應對,但是互聯網保險業務現仍無法涵蓋例如高端醫療、壽險等不易理解的復雜險種,且短時間內并無法較好解決。同時2020年第一季度的損失也已經無法挽回。足以見得,在此次新冠疫情之前,保險公司的線上化、數字化程度等均不完善。
此次新冠疫情暴露出保險業的財富管理能力較為薄弱。長三角地區保險業為平衡保險投資資金的負債性以及保險資金運行的收益率,會要求其投資結構側重于穩健安全,除了以配置債券為投資主體外,還會適當持有一定比例的銀行存款、股票以及證券投資。顯然,保險業在保險資金投資上還是秉承了風險分散的理念。但事實上,可觀察出保險業的投資方式還是較為固化,當前的投資模式普遍不夠多元,這也就意味著其投資端抗風險能力較弱。一旦出現像此次新冠疫情之類的事件,極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沖擊,從而對其經營和發展形成巨大阻礙。從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認為,當前長三角地區的保險業缺乏一些高素養的專業人才去進行大數據時代下保險業的各種創新以及對其財富的管理和投資。
在巨災險建設方面,長三角保險業完全可以去借鑒國外已有的一些成熟的巨災險體系,建設多層次的巨災風險分散體制。首先,促進證保合作,共同承擔和緩解應急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和保險保障缺失問題,成立一個專門應對巨災險的部門并建立相應的巨災保險基金。此外積極并充分發揮再保險的作用,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通過資本市場和跨國的再保險公司把我國的巨災險進行轉移和分散, 從而緩解自身的經濟壓力。
甚至我們可以學習一些發達國家出現的巨災風險證券化趨勢。以巨災險為核心,研發出一系列相關的衍生保險產品,來加強保險業的風險分散能力。我們絕不能只強調市場力量,而是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平衡,構建出一個類似于公共產品的概念。
雖在此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不少民眾分散風險和保障自身權益的意識有所提高,對于保險的需求也相應增加。但在國家財政兜底的政策之下,險企未能很好地發揮其保障本質。在需求者不斷增加的情況之下,保險企業應考慮是否能涵蓋所有需求,做到“普”和“惠”。保險企業應攜手普惠金融,回歸其保障初衷,從自己的保障職責和功能角度出發,拓展保險與普惠金融服務之間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保險業的服務效率、降低其成本,切實服務保險消費者。
現如今,我國個人及企業對于創新型保險產品和無接觸服務模式的大量需求有所擴展,推動保險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向線上轉變,這諸多因素也讓保險企業意識到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尤其要將業務線上化作為保險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首要環節。保險企業應重視長三角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通過金融制度的創新、金融資源的有效分配來推動長三角保險業的良性循環。同時應牢牢抓住長三角區域高水平科技優勢,整合創新力量,推進長三角保險業“金融+科技”進程,優化新技術應用與業務流程,加快其數字化轉型,突出其作為中國保險業創新發展的力量,拉動周邊地區的保險業數字化轉型。
長三角地區受整體環境影響,其保險企業在投資端的活動也會相對活躍。由于保險資金來源的負債性,要求保險企業必須兼顧收益性和流動性,但是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之下,呈現出金融產品價格忽高忽低、波動性大的現狀,給保險企業在投資組合的調整上帶來困難。如今資本市場已經得以控制,金融活動較為活躍的保險企業應考慮自身資產負債的特性,根據自身的經營發展戰略,結合對資本市場以及各類資產風險收益的判斷,進行合理的投資組合。更加堅持以長期穩定為導向,避險資產于保險企業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此來減少投資的波動性。同時在兼顧收益性時,增加對風險資產投資來支持收益性并不是理性,因為風險資產是兼具收益率和高風險的金融產品。而隨著金融技術革新,推動諸多金融產品面世。進行增加投資組合的創新性,提高對另類資產的配置是一個較為合理且恰當的選擇,但是選擇新產品的合理性是保險企業所要重點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