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 張佳,黃芳
近年來,一些很普通的高校管理問題,學生都選擇在知乎等平臺上發聲以尋求社會關注和倒逼學校正視、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去和高校管理部門反饋解決問題,一些高校師生戲稱此現象為“知乎治校”,調侃知乎為各大高校的“學生處”。疫情期間,因為學生出入校門的管制嚴格問題和線上上課、考試等問題,很多高校輪番登上知乎熱搜榜,讓各大高校不得不更加重視解決網絡輿情的源起和預防、解決機制的研究?;谥醯却蟊娋W絡平臺的高校網絡輿情事件成為各高校管理的頭部大事件,和難以有效解決的棘手問題。深層次剖析,“知乎治校”其實是學校官方意見反饋渠道不暢通的情況下,學生向校外求維權的縮影之一,是高校網絡輿情發酵的產物,高校理應對網絡輿情進行有效的預防、管理和應對。
隨著智能手機的推廣和普及,學生的信息接收度和話語權提升,通過手機網絡平臺和周圍同學、甚至全國關注某項事件的網友時時交流已成為大學生的生活常態。隨著大眾互聯網平臺和手機APP的流行和火熱,頂級互聯網公司打造的知乎等社交平臺和高校自行研發設計的BBS、留言板等相比,其全民關注度、有效溝通度、使用便捷度等均遠遠超出,兼之現在高校中互聯網原住民占絕大多數,因此越來越多學生傾向于在互聯網上發聲來尋求關注、幫助[1]。
近年來,政府工作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應該都能普遍感受到從管轄區域內民眾到管理范圍內學生的民主和維權意識的崛起,政府服務熱線、市民熱線、市長熱線、微博、知乎、頭條等都成為民眾反饋訴求的常用、有效渠道。當今高校學生家長的主體基本都是“70后”“80后”,家長們基本不再效仿“60后”甚至更年長家長的一言堂式育兒,普遍都采用更加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在這樣的培養方式下成長的新一代敢于對領導、權威、學校、教師的管理方式、方法提出質疑,不再只是“乖乖”遵守指令的執行者,思考方式和做事風格更有個人主義特色[2]。
在2014年前,以北大未名BBS為代表的高校論壇曾經在全國高校風靡一時,成為校內師生常駐交流解決問題的互動社區,在這個時代,絕大部分目前“知乎治?!狈从车膯栴},在學校內部基本都能解決,實在有些不能解決的問題才轉移到天涯社區等平臺進行輿論發酵。隨著近十年來的高速發展,BBS、天涯社區、人人網、豆瓣、貓撲等互聯網的前浪紛紛被用戶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微博、微信、抖音、知乎、B站等更年輕、更專業的APP。而各大高校在互聯網互動工具新舊交替的過程中仍沒有找出取代BBS且優于常用互動APP的校內新媒體平臺,學生用戶的流量和黏性紛紛轉移至以知乎為代表的APP,高校的學生管理模式的現代化和智慧化呈現出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態勢。很多高校仍沒有針對當前學生的特點進行管理、育人模式的調整,公布實施方案前不進行實際調研或者不站在學生角度思考解決問題,最終可能會出現“知乎治?!钡仁录3]。
“90后”學生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普遍優于以往的學生,高校育人群體、環境、過程的各個方面如果都不能隨著時代發展進步的話,勢必會使得學生到校后心理存在落差。若這種落差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加之師生間不能得到有效溝通,學生也必然會轉向其他可以更加迅速地溝通和解決問題的平臺渠道,這時一些能夠在高校間甚至社會上引發共鳴的話題,就很容易在新媒體平臺的助推下形成“知乎治校”類的事件[4]。
醫科類院校學生的培養計劃中課程多,安排緊,且專業難度大、實踐風險高,實習見習課程較多且持續時間長,學生平時學習就業壓力較大,因此出現異常狀況的可能性也更大。醫科類院校和綜合型院校相比,缺乏人文學科建設,學生日常各類活動中受到的人文素養教育和人際溝通交往教育相對匱乏,學校氛圍、學生群體和綜合性大學相比更封閉,且近年來醫患矛盾的增多和激化,學生普遍更容易在網絡上發表消極言論,更傾向于依賴網絡而不是面對面溝通解決問題[5]。
目前看來,以“知乎治校”為代表的高校網絡輿情問題,其最終破解都在于解決線下對應的實際問題。若能盡早預防、發現和解決線下可能存在的危機問題,就可以從源頭上減少網絡輿情的發生。綜合來看,當前絕大部分“知乎治校”的案例,其實深層次反映的是師生之間對更多的交流、回饋和互動滿足的渴望。高校應切實加強三全育人理念的灌輸,讓全體教職員工發自內心地認同:對學生的育人過程從來不僅僅是輔導員或者專任教師的任務,而是高校各機關行政部門、后勤保障部門、工勤人員等共同的責任。
不少高校網絡輿情都和宿舍分配、熱水保障、飲食管理等事件息息相關,因此相關部門確實應該反思在工作制度和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各類管理服務上做到關口前移,切實以服務為中心把事務安排妥當,總務、后勤部門應設有24小時服務方案,出現緊急問題必須立刻能夠解決;對于師生反映的日常問題應出臺限時解決制度,并落到實處,在師生中樹立良好口碑[6]。
也有一些高校網絡輿情和教職工的教學水平、師德師風、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因此高校人事組織部門、學生工作部門應該定期開展教學技能、管理藝術和師德師風培訓,采用會議、沙龍、講座、論壇等多種形式,并定期舉辦師德師風和教學考核評比,以賽代會,以評代訓,促進教職工教學水平和德育能力提升。
有一部分的高校網絡輿情和學生的情商、逆商不足有一定關系,擁有較好的人際交往技巧的師生,會更傾向于通過面對面溝通表達來徹底解決問題,而不是不通過和直接管理者溝通而通過多級越級匯報甚至直接通過網絡輿論來倒逼返回線下解決問題。醫科類院校中普遍缺乏人文、藝術類學科,在校園文化的豐富度和活躍度上有著天然的劣勢,因此要更注重學生工作和通識教育等部門,提升這些部門在學生德育、體育、美育、勞育方面的地位與作用。開發更多的課程、活動等提升學生的情商、逆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讓學生在各類學習中擁有滿滿的獲得感,對學校的教育管理人員產生更深刻真切的感情[7]。
有一部分的高校網絡輿情是由師生蓄意爆料他人隱私、肆意傳播不實信息引發,因此學校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須通過課堂、講座、班會等途徑培養學生的網絡素養和法律意識,使同學認清互聯網并不是法外之地,在大數據時代,國家關于網絡秩序的法律法規正在逐步健全,網絡里的灰色空間必將無所遁形[8]。
高校要善于運用新浪輿情通、蟻坊輿情監測等平臺,實時監測在線社交網絡平臺的熱點事件、熱門話題、民生議題、意見領袖、網民群體等重點關注項目,提高輿情早發現的實時性和全面性。另外,輔導員平時要安排每日值班人員,對班級、網絡涉及周圍同學的相關事件進行了解和觀察。
在面對突發事件、負面言論時,師生意見領袖一方面及時發現網絡負面評論并上報學校管理部門,另一方面將了解到的官方客觀的事實真相解釋給同學,并引導同學正向思考和發聲。以此逐漸建立起輿情管理的長效機制,應對高校輿情的動態發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