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柳 王麗芳 葉 青 黃丹娜 黃曉波 熊 賓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PICU,廣西南寧 530021
自1963年Thomas Starzl完成了全球第一例兒童肝移植至今,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目前肝移植已成為兒童終末期肝病治療唯一有效的根治性方法[1]。隨著移植技術的不斷進步,抗排斥藥物、免疫研究的發展,器官保存方法的改進[2]等使肝移植技術得到迅速發展。肝移植患兒因年齡小,體重低,相比成人全肝移植而言,存在手術難度大,術后護理困難,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高等問題[3]。因此,多個醫學學科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術后對患兒各項實驗室指標和各臟器功能嚴密、科學的管理及實施精心的整體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本文就兒童肝移植術后ICU護理進行綜述。
制訂規范化的基礎護理內容及流程,提高護士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意識,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促進患兒預后[4]。每日用氯己定溫水進行擦浴兩次,口腔護理4次,保持口腔、皮膚、尿道和會陰等的清潔。
1.2.1 合理的參數設置 肝移植術后患兒入兒科重癥監護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時一般都需要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初始呼吸機參數根據患兒生理需要進行設置,之后根據患兒肺部情況、動脈血氣結果動態調節,一般以最低的吸入氧濃度及呼吸機參數維持患兒血氧飽和度(SpO2)在95%以上。術后患兒因腹脹,功能性殘氣量較小,需給予一定的呼氣末正壓,一般設定4 cmH2O[5]。在呼吸機輔助通氣過程中,密切監測患兒呼氣末二氧化碳、SpO2、血氣分析、肺順應性、潮氣量、峰壓等變化。
1.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對吸入氣體進行加溫、加濕,以保證氣道濕化,利于稀釋痰液,防止氣道分泌物的干結,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6]。給予定時翻身、霧化吸入等,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證呼吸道的通暢。吸痰時注意觀察患兒生命體征、SpO2、面色等變化,如有呼吸困難等表現立即停止吸痰并及時給予處理。注意觀察痰液的量、顏色及性狀,必要時進行痰培養檢查。
1.2.3 及時評估,盡早撤機 隨時評估患兒情況,術后如患兒神志轉清醒,咳嗽反射良好,生命體征平穩,血氣分析正常,則及早撤機。撤機后,予氧氣吸入,注意觀察患兒吸氧效果、呼吸頻率、血氣分析等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肝移植患兒術前情況差,手術創傷,術中大量輸血、輸液,無肝期和新肝期的灌注損傷等均可引起機體生物化學和血流動力學改變,因而術后對心血管系統特別是對血壓的監測十分重要[7]。肝移植成功需要血壓維持在90~100 mmHg[5],需要保證足夠的循環血量或血管活性藥物以維持血壓。術后數小時發生低血壓較為常見。因此,患兒術后入PICU后立即給予持續心電監護、有創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心臟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等監測。隨時根據患兒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采取合理的治療措施。如因補液不足,引流量過多,出血等造成血容量過低,則需要補液或適當輸注血制品等以補充血容量;如因心肌抑制引起心臟功能不全,則需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胺、腎上腺素等以增強心肌收縮力,從而提高心輸出量。隨著鎮痛鎮靜撤離,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的使用,血壓升高較常見[8]。因此,在治療護理過程中,要嚴密監測心率、心臟功能及動脈血壓等變化。
腎功能不良是肝移植術后病死率增高的一項獨立指標[9]。因此,腎功能保護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因移植術中、術后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免疫抑制劑使用等可能造成移植術后患兒出現急性腎功能障礙。應給予密切觀察并記錄每小時出入液量,保證進出液體平衡,定時評估循環狀態,血尿素氮及肌酐的變化,保持尿量1~2 ml/(kg·h)[5]。如果尿量減少,則評估患兒循環情況,各引流管的引流量是否增多,如血壓低,四肢肢端涼,血液灌注差,為循環血容量減低需補液糾正低血容量。如血壓正常,血液灌注良好,而尿量減少,則遵醫囑予利尿,限制液體入量等處理。對靜脈利尿劑無反應的容量過負荷、尿毒癥、酸中毒、高鉀血癥等[10],需給予血管活性藥物以維持足夠的心輸出量以保證肝臟和腎臟的血液灌注。注意防止并警惕引起腎功能損害的各種因素。
出血是肝移植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11]。受移植術前肝功能差,血液呈低凝狀態,手術大量出血消耗凝血因子及肝素化的影響,加重患兒凝血功能障礙[12],易引起術后腹腔滲血或出血。而肝臟合成凝血因子功能于術后第1天即恢復[7],但術后2周左右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才恢復到正常水平[13],手術、麻醉引起的應激反應,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等因素都易導致術后高凝反應,故肝移植術后48 h內易發生出血現象。而術后48 h之后的幾天易發生血管內血栓形成的并發癥[14-15]。因此,術后常規每天檢測血小板計數、凝血四項和血紅蛋白變化等,密切觀察創面有無滲血、出血傾向及全身皮膚黏膜有無瘀點、瘀斑等。每小時觀察并記錄腹腔各引流管引流液量、顏色、性質。每天予以床旁超聲檢查評估移植肝臟血管血流情況,及時發現有無肝血管內血栓形成。常規靜脈滴注肝素鈉等抗凝藥物治療,減少肝血管栓塞風險。因此,每天監測凝血四項每3小時一次,嚴格根據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原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檢驗結果隨時調整肝素鈉的用量。患兒生命體征平穩取半臥位,每2小時翻身一次,輕輕按摩四肢,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
由于麻醉,手術打擊,鎮靜劑的使用及臥床等因素,造成胃腸道功能恢復較慢,以及手術時行膽腸吻合,有可能發生腸粘連,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易引發應激性潰瘍等,患兒易發生腹脹、消化道出血、腸梗阻等[16]。因此,術后常規給予禁食,持續胃腸減壓,定時抽吸胃管及開塞露灌腸軟化糞便,腹部按摩等,以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有利于患兒胃腸道功能的恢復[17]。減壓時負壓不宜過大,以免損傷胃黏膜。禁食期間,注意補充足夠的靜脈營養。每班測量并記錄腹圍,注意觀察胃腸減壓液的量、顏色、性質等,當胃腸減壓液由草綠色變成清亮,腹脹減輕,肛門有排氣排便,說明胃腸功能恢復,則停止胃腸減壓,及時給予腸內營養,予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以后根據患兒情況及時調整飲食性質。
在移植手術過程中移植肝臟經歷了冷熱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打擊[18],易發生原發性移植物無功能,是早期移植肝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11]。因此,術后早期需密切監測及評估移植肝臟功能,評估指標包括臨床指標、實驗室指標和影像學資料等。責任護士應密切觀察患兒的神志、生命體征、尿量等變化。術后前三天,每日予行床旁超聲多普勒檢查評估移植肝臟各動、靜脈的血流情況。抽血檢查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凝血功能等各項實驗室指標。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以便及時采取各項補救措施。肝移植術后患兒一般留有多條引流管,因此,術后轉入PICU時,應與手術室護士確認各引流管的位置和名稱,并做好標識,妥善固定。不定時擠壓引流管,保證各引流管通暢,防止管道脫落、扭曲及打折等。密切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狀。若引流管持續引出鮮紅色液體,伴有血壓下降,則考慮有活動性出血或血管吻合口瘺,須立即報告醫生,給予緊急處理[19]。術后供肝功能良好的指標為膽囊引流管引出金黃色膽汁,患兒的糞便顏色由白陶土色逐漸轉為淡黃色,凝血功能穩定和改善[9]。
對于肝移植患兒,如果丟失10%~15%的內臟血管容量則內臟血管灌注明顯減少[20],為保證移植肝臟的血管灌注,應合理安排輸液速度及種類,初始給予60%~80%的液體維持量,密切監測并記錄每小時出入量、血壓、中心靜脈壓,保持尿量>1~2ml/(kg·h)及中心靜脈壓8 cmH2O左右。注意觀察引流液量,如引流液流出過多,則及時補充丟失的液體量。在補液的過程中,還應密切監測電解質的變化,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
移植術后應用免疫抑制劑是抗排斥反應治療的重要手段,需終身服用。在服用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如肝、腎毒性及感染等。因此,嚴格遵醫囑規范、合理用藥,嚴格雙人核對藥物,保證藥物濃度、劑量及用藥時間準確,用藥后嚴密監測血藥濃度及不良反應。如他克莫司(FK506)屬脂溶性藥物,進食脂肪餐后給藥,其生物利用率會下降[21]。因此,嚴格要求空腹且定時服用,服藥前2 h及服藥后1 h不宜再服用其他藥品或食物,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如患兒存在嘔吐、腹瀉等情況會對藥物吸收產生影響,應報告醫生處理,如有需要遵醫囑適當增加藥物劑量。
肝移植術后大劑量激素和免疫抑制藥物的應用造成患兒機體抵抗力降低,使細菌、真菌等各種感染機會增加。感染是肝移植術后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是引起移植物功能不全,功能喪失,甚至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2-23]。大部分感染與手術或術后腹腔內并發癥有關[8]。因此術后將患兒置層流室,實施嚴格的保護性隔離措施,床上所有衣物均應高溫消毒,每日對地面、物品濕式擦拭兩次。限制入室人數,室內配備各種專用的治療、護理用物及監護搶救設備和藥物。每日給予氯己定溫水進行擦浴兩次,口腔護理4次,保持口腔、尿道和會陰、皮膚等的清潔護理。細菌是術后第一周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約占78%[24],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定期、正確地采集血、尿、膽汁和腹腔引流液等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藥敏結果及時調整抗生素種類及用量。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盡量減少各種侵襲性操作,保持各種引流管通暢并每日評估留置各種導管和引流管的必要性,如患兒病情允許,盡早拔除各種導管和引流管。
兒童肝移植術后常見并發癥包括血管、膽道、感染、排斥及原發性移植物無功能等[25]。血管并發癥是兒童肝移植術后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直接影響手術的成功率,有研究表明,兒童肝移植肝動脈血栓的發病率為5%~9%,門靜脈血栓的發病率為8%~33%[26-30]。因此,術后常規每日行床旁超聲監測評估移植肝臟血流情況,必要時行CT檢查協助診斷,并常規使用肝素鈉全身抗凝治療,每天監測凝血功能情況,根據凝血功能情況動態調整肝素鈉用量。肺部感染是嬰幼兒移植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也是術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31-32]。應積極預防和處理肺部感染,根據藥敏結果使用敏感抗生素,每天評估呼吸功能恢復情況,盡早給予撤離呼吸機,定時翻身、拍背、吸痰等處理。還應對肝移植術后各種導管細致觀察,科學管理及詳細記錄,為治療、護理提供可靠依據,對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和患兒生存率都有重要意義[19]。
我國兒童肝移植面臨較多問題,如供肝來源匱乏,患兒家庭對終末期肝病缺乏認識,缺乏專業的兒童肝移植團隊,患兒家庭因經濟困難放棄治療等。隨著移植技術、抗排斥藥物及免疫研究的不斷發展,肝移植已經成為解決終末期兒童肝病的重要手段,需多學科有效溝通和通力合作,甚至還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一些新技術的出現如劈離式肝移植、活體肝移植等擴大了供肝來源;近年來國家大力宣傳推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政策的實施,兒童器官捐獻逐年增加;我院還通過設立兒童肝移植專項救助基金,救助了許多終末期肝病患兒。不斷提高移植技術水平,多學科綜合管理,以及移植術后對患兒實施嚴密、科學、先進的監測治療技術和細致的護理,是保證肝移植術成功,改善患兒預后,提高患兒的遠期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相信未來兒童肝移植能得到更加廣泛的開展,患兒的生存率更高,術后生活質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