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春
(長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數字化是商業銀行發展的未來趨勢,以數字信息為核心的數字銀行,其業務流程與經營理念都將發生轉變。商業銀行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和新的理念對銀行運營進行變革,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現代金融服務的需求,增加商業銀行未來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因此,有必要對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進行深入研究。
互聯網金融等新的商業模式對金融市場和客戶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商業銀行在當下的經營環境中主要面對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與挑戰。
數字化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活動形式的變化。在經濟活動運行規則、信息的運動方向改變后,原有的經濟活動流程、經濟組織結構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以往人與人之間經濟活動關系為樹狀關系,現在變為了網狀關系,即點對點連接。從最開始的電子化直到如今的智能化經濟活動,資金、信息、商業、物流的四位一體,已經突破了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時間、空間限制,最直接的外在表現便是各種經濟活動中的去中介化。金融市場中的直接融資業務所占有的市場份額也因此大幅度上升。金融脫媒現象的出現,導致商業銀行需要面臨的經營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從金融大環境來看,我國的金融科技發展便是從最初的金融IT階段進入了互聯網金融發展階段,直到現在進入金融科技數字化階段。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數字技術將會讓線上交易成為金融服務中的主流,企業間、企業與個人之間的經濟活動也會從線下轉移至線上。商品、服務等大多數線下交易都可以通過數字平臺來完成交易,相較于傳統線下交易而言,數字平臺的效果無疑會更好。所以,若是傳統商業銀行只能傳統形式來提供金融服務,就無法真正滿足時代當下的經濟活動需求,將會逐漸被淘汰。
數字化技術令經濟環境中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鏈接發生了變化,客戶在經濟活動中的經濟行為與習慣也因此出現了轉變,表現為移動化、社會化和個性化等特征。
對于消費者而言,網絡不僅是信息交流平臺,還是娛樂消費的場所,全球約有幾十億的人會通過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將大部分的生活活動轉移到互聯網。《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的網民總規模達到了9.40億,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率達到了67.0%。網絡的出現使得時間與空間對客戶的行為的限制急劇減弱,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網絡中進行活動,這是移動化的主要特征。人們已經習慣于生活中隨時嵌入的網絡金融服務。而社會化的主要表現則是客戶間的交流加強,客戶消費心理受他人的影響增大,自發檢索和主動選擇的意識和能力都得到了增強。消費者對于商品和服務的感知,也會通過網絡互相影響。個性化表現為:由于選擇變得更自由,人們的需求表現得更有個性;但同時企業也可以利用其引導客戶找到適合的金融產品,提供個性化服務。在數字時代,大量消費者信息數據,讓企業在分析客戶現有需求的同時,深入發掘客戶的潛在金融需求。企業可以從金融產品設計伊始,便開始考慮消費者后續行為變化,進而提供最為匹配的金融服務。未來的數字化銀行,應該將旗下的金融產品、服務全部融入到生活場景中,通過用戶畫像,來為客戶提供滿足個性化需求的一站式服務體驗。
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發展中的關鍵,甚至商業銀行的發展史都可以直接看作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史。商業銀行風險主要為信貸風險,在傳統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的企業、個人信貸風險主要為客戶財務風險以及抵押物滅失等風險問題。而數字化技術的加持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模式下的信貸風險問題。例如,通過大數據可以從企業業務層面來完成對經營狀態的全面分析,為貸前貸中管理提供幫助。但是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從業務的創新到管理逐步完善的過程中也必然會出現新的風險點,讓風險管理的難度增加,企業必須找到創新與風險管理之間的平衡,才能夠助力企業在經營發展中實現風險與收益的的平衡。例如,如今的商業環境變化非常快,企業需的經營狀況變化也將隨之加快,因此商業銀行對客戶形成的的貸前調查結果,可能會與客戶的當下的實際情況有所差異。除此之外,因為企業之間經濟、業務等金融聯系將會有所加強,經濟風險的傳播速度會因此變得更加迅速。企業間環環相扣,導致商業銀行在開展貸款業務中可能會出現所采取的風險管理措施滯后,風險分析的范圍不夠的情況。企業的經營活動邊界性的弱化,會讓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工作變得更加復雜,只有在數字化時代主動尋求技術、業務等各方面的創新,才能夠將業務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因此,在落實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商業銀行必須直面創新所伴隨的各種風險問題,然后針對風險管理問題進行主動優化,針對可能出現的各種金融風險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金融風險時,應對的更加得心應手。
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于對傳統銀行的顛覆,商業銀行能夠利用數字化技術與理念改變銀行的業務體系,進而提高商業銀行的整體價值。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基于云平臺與數字技術的商業銀行,其經營發展渠道將會被拓寬,數據信息的大規模應用能夠讓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變得更加精準,并在保留傳統銀行渠道同時實現對數據資產的整合,進而推動銀行體系的持續發展。
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方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發展移動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目的之一,就是適應現代社會用戶行為的改變--消費者越來越多在線上進行消費,讓銀行移動平臺的各項金融服務越來越豐富便捷,成為客戶選擇金融服務首選對象,而傳統平臺則會變得更加傾向于特例業務處理窗口或專注于提供復雜金融服務咨詢。第二,深度發掘客戶需求。在大數據的加持下,銀行對客戶的洞察力將會提高,能夠更加精確地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以及發掘潛在需求,并使其自身能根據需要進行差異化服務的同時,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第三,優化客戶體驗。數字化銀行能通過提高服務交互性、實時性、針對性的多元化服務來提高客戶體驗。除此之外,商業銀行還能夠聯合合作機構來提供更加綜合化的業務,金融產品的范圍將會變得更加廣闊。第四,進行產品創新。數字銀行可以順應時代需求第一時間融入各類新興科技,因此相較于傳統銀行而言,數字銀行所提供的各項業務將會更加具有時代特點。
商業銀行要實現以上四個方向的轉變,需要以現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為基石,對企業的數據處理能力、業務管理能力、信息交互能力、部門協同能力進行提升,這就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而是要對基礎業務渠道、組織結構、數據分析能力、客戶管理方式等都進行相應的改變。
科技的發展使得業務流程的創新和變革成為可能。銀行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基礎支持要跟上,包括:業務系統、業務流程、組織架構。
建設支持數字化業務的IT系統。由于較高的數字信息處理能力、分析能力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推手,所以商業銀行應當對業務系統進行改進,構建擴展性更高,兼容性更好的IT系統架構,以適應開放式的商業生態環境,便于接入新的商業生態圈以推廣金融產品。這需要以要強大的IT支持,包括實現多渠道數據采集、多系統無縫銜接、高速的信息存儲與交互、保障商業信息安全、多方協同和資源整合等,以達到多機構、前后臺、跨平臺、跨行業在線互通互聯。這樣才能滿足前臺系統因面對因對不同的場景而需要快速進行技術迭代的要求,同時還應保證核心業務系統、基礎數據中心的穩定以及數據安全。
打造適應數字化轉型的業務流程。商業銀行通過技術手段將強大的IT能力運用到前中后臺業務流程中,傳統的流程將變得冗余,不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更好地服務客戶以及降低商業銀行運營成本。在流程改進的過程中,中臺將成為前臺與后臺的有效銜接、有效平衡,數據和業務將在中間環節進行過渡。這更有利于應對因現代客戶需求的快速演變而帶來的前臺服務需要進行的高速迭代。
構建支撐數字化轉型的組織架構。敏捷的組織架構更適應數字化的商業環境。敏捷,即靈活,敏捷的組織是能迅速調整和適應新動態的組織。隨著科技的發展,企業在技術和資源方面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問題并不突出,真正的痛點、難點在于如何進行組織架構的改革。商業銀行應借鑒互聯網公司以敏捷 IT項目組為原型的結構模式,驅動自身從傳統部門銀行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敏捷組織轉變,提高跨部門、跨業務的合作能力。
目前我國大多商業銀行的業務離柜率在90%以上。業務數據的信息化之后,可以將風險控制嵌入到業務流程之中,建立有效的數字化風控模型對業務進行實時的跟蹤與監控。
以商業銀行最主要的信貸風險為例,要做到貸前、貸中、貸后數字化管理,數字化風控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采集數據的數量和質量。首先,商業銀行在打通內部數據壁壘的同時,要通過合法的渠道獲得相關信息,包括工商系統、司法系統、行業協會、海關、稅務、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公共媒體等等,以確保商業銀行所獲取的企業信息盡可能實時與全面,用數據繪制一個立體細致的客戶形象,為信貸業務的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其次,商業銀行需要建立科學的風險控制模型,利用數字員工自動進行評分、評級,以此作為審批的重要依據,并建立指標周全的預警系統,是業務系統對風險保持高靈敏度。數字風控能同時進行大量數據處理,分析更全面,準確,也避免了人工處理可能產生的道德風險;數字化業務系統能通過嚴密的指標體系設立示警紅線,及時發現風險,針對性地進行的控制與化解。現代我國的部分商業銀行,已利用數字風控對額度較小的、標準化化較強的業務進行了批量審批,不僅業務辦理效率高還節省自身大量的人力成本;而對于風險較大且難以建立統一模型的大額、非標業務,諸如公司大額貸款,可以采用人、數并行的模式,一是特殊業務特殊對待,二是也可以利用人、數合一,相互驗證,找出更多的風險點。
利用數字化技術有效拓展客群范圍。商業銀行通過與其他平臺進行業務合作與對接,能夠讓數字銀行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通過開發合適的數字金融產品,還能夠讓用戶更加便捷地享受到高品質的金融服務;通過完善智慧網點,在金融服務中融入教育、科技元素助力營銷,令金融服務變得更加智能。數字銀行也將因此而獲得更為廣闊的營銷發展空間,當外界客戶轉化成為銀行用戶之后,則要對用戶行為進行進一步分析,以此來挖掘用戶的金融服務需求,確保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金融產品設計。對于數字銀行而言,個性化的營銷服務必不可少,所以打造客戶全景視圖,通過結合用戶特征的方式來定制針對性營銷對策、提高用戶的金融服務體驗也是有效營銷的方式之一。
在數字化轉型期間,商業銀行所開展的一系列決策必須以用戶為核心,即通過掌握用戶需求來提高營銷活動的效果。例如,通過數字挖掘發現同類客戶的行為模式和動態需求,發展長尾末端的金融客戶,服務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業, 實現普惠金融;運用客戶管理系統、數據倉庫和智能技術,獲取全面完整的客戶信息,實現整合營銷和交叉銷售;在數字化客戶管理的基礎上,針對某一具體客戶,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營銷、內容營銷、數字化的客戶生命周期管理等。商業銀行還可以借金融科技發展與商業銀行的數字化戰略轉型助數字化為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如市場分析、現金流預測、運營資金效率分析等增值服務及基于數據洞察的分析報告和解決方案等,提升自身對于客戶的價值,以達到增強老客戶粘度并吸引新客戶的目的。
隨著生物識別、5G網絡技術、二維碼等技術的發展,消費者行為隨之改變,他們越來越習慣于以一站式服務和業務之間無縫銜接的方式解決各種需求。比如在一個系統中實現購票、導航、貸款等多個功能,而這樣的集成式需求,靠某一個企業去獨立完成是很難實現的。所以,企業需要建立自己的網絡化、數字化商業生態圈或者加入合適的商業生態圈,與市場中的其他企業合作,以消費者數據為依據,提供打包式服務--產品包。
首先,以手機銀行為平臺,整合銀行內部的網上商城、日常生活繳費、保險基金代售等各類業務,持續提高在消費者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出鏡率,例如餐飲、旅游、理財、保險、購物等。其次,要充分利用銀行自有的支付和信貸業務,積極尋找和加入合適的商業生態圈。銀行的金融服務不能孤立,在經營上以合作共贏為理念不斷向客戶生活場景延伸,與商業伙伴攜手服務于消費者,積極拓展企業服務的內涵與外延。例如,銀行可靈活地加入供應鏈中,為企業提供資金支付、交易查詢、現金管理、商業貸款、代收代繳、資金托管、企業對賬等功能。商業銀行要積極主動地“走出去”,將自身的業務與各行業無縫銜接,全面融入社會的經濟活動中,融入消費者的衣食住行、工作生活等工種場景之中,借助外部力量拓展客戶發展業務,服務于企業經營與人民生活,發展多方面共贏的開放生態體系,探索未來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另一種可能。
總而言之,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了未來發展趨勢,通過全面落實數字化轉型,商業銀行才能在未來的金融市場中保障自身業務的發展。相信隨著更多人了解到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優勢,數字化銀行一定會變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