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嘉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典型慢性疾病,具有疾病反復發作特點,患者有腹瀉、腹痛等明顯腹部不適表現[1]。關于UC 疾病的發病機制與遺傳、免疫以及心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針對此疾病西醫主要以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對癥支持治療為主,但是無法有效緩解疾病病情,且反復發作風險較高,影響患者預后。中醫中此病屬“泄瀉、痢疾”等范疇,荊芥連翹湯輔助治療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價值。基于此,本文就本院收治的UC 患者為研究對象,評價合理中西醫治療預后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88 例UC 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傷寒論》中的濕熱內蘊證、協熱下利證。納入標準:①倫理委員會批準;②用藥方案患者知情,無禁忌;③年齡>18 歲;④妊娠等特殊階段患者。排除標準:①嚴重原發性疾病患者;②過敏體質患者;③進行其他藥物治療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聯合組,各44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0 例;年齡20~60 歲,平均年齡(40.50±6.84)歲;病程0.3~10.0 年,平均病程(4.30±2.50)年;病變部位:直乙狀結腸19 例,左半結腸以及直腸各10 例,廣泛結腸5 例。聯合組男22 例,女22 例;年齡22~62 歲,平均年齡(41.30±6.91)歲;病程0.3~8.0 年,平均病程(4.10±2.30)年;病變部位:直乙狀結腸22 例,左半結腸9 例,直腸8 例,廣泛結腸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患者常規西藥治療: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規格:0.25 g×24 s),1 g/次,4 次/d,連續用藥12 周。
聯合組予以患者中西醫聯合治療。西藥用藥種類、劑量、次數、時間同對照組。荊芥連翹湯:荊芥炭、桔梗、白芷、防風、枳殼各10 g,連翹、柴胡、黃芩、黃連各12 g,黨參、白術各15 g,白芍20 g。另外,根據患者個體癥狀辨證加減。膿血重者加仙鶴草以及白及等,腹痛者加延胡索等,腹脹者加厚樸、木香等,瀉下清稀者加訶子肉等。荊芥連翹湯1 劑/d,水煎取汁400 ml,溫服2 次,連續用藥12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治療前后的TNF-α、IL-2、IL-8、證候積分(腹瀉積分、膿血便積分、腹痛積分、里急后重積分、證候總積分)。
1.4 證候積分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價UC 患者的主要癥狀,包括腹瀉、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根據證候輕、中、重分級給分,每“+”一級記1 分,癥狀消失記0 分[2]。
1.5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均明顯改善,大便性狀基本正常,腸黏膜鏡像復查潰瘍愈合程度>80%;有效: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以及腸黏膜鏡像復查結果均有改善,但是未達到顯效效果。無效: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以及復查結果對比治療前基本無變化,部分患者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3]。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中顯效30 例、有效11 例、無效3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18%(41/44);對照組中顯效20 例、有效10 例、無效14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8.18%(30/44)。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822,P=0.003<0.05)。聯合組出現輕微胃部不適1 例,頭暈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5%(2/44);對照組出現輕微胃部不適2 例,頭暈2 例,頭痛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36%(5/4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97,P=0.237>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NF-α、IL-2、IL-8 水平比較 治療前,聯合組患者TNF-α(33.30±5.05)pg/ml、IL-2(28.70±4.30)pg/ml、IL-8(625.05±50.05)pg/ml與對照組的(33.30±5.05)、(28.70±4.55)、(624.50±50.50)pg/ml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TNF-α(15.05±2.03)pg/ml、IL-8(242.60±20.50)pg/ml 均低于對照組的(24.65±3.30)、(355.80±30.05)pg/ml,IL-2(62.30±6.30)pg/ml高于對照組的(43.30±5.02)pg/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聯合組患者腹瀉積分(1.90±0.50)分、膿血便積分(1.90±0.50)分、腹痛積分(1.50±0.50)分、里急后重積分(1.85±0.65)分、證候總積分(6.68±1.80)分,與對照組的(1.90±0.70)、(1.80±0.60)、(1.60±0.55)、(1.85±0.65)、(6.70±1.05)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證候腹瀉積分(0.60±0.30)分、膿血便積分(0.70±0.30)分、腹痛積分(0.70±0.30)分、里急后重積分(0.80±0.20)分、證候總積分(2.05±0.80) 分均低于對照組的(1.30±0.60)、(1.20±0.50)、(1.20±0.60)、(1.20±0.50)、(3.90±1.20)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UC 疾病屬中醫“泄瀉、痢疾”等范疇,發病與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多方面因素有關,病位于大腸,與五臟密切相關,荊芥連翹湯加減從肺調治,具有清肺、升陽、清熱、解毒、止血等效果,治療UC 疾病效果顯著,且安全性獲得保障[4,5]。方劑中的柴胡、白芷等具有祛風勝濕、升陽止瀉等效果,黃芩、黃連等具有清熱燥濕等效果,白芍具有調和氣血等效果,黨參、白術等具有健脾化濕等效果。諸藥共奏宣肺理氣、升陽散風、清熱化濕以及調節免疫、抗炎、修復潰瘍等效果。白鵬飛等[4]研究指出,單純西藥治療UC 預后效果一般,荊芥連翹湯加減內服從肺論治療UC 效果滿意,可以糾正機體免疫狀態、降低腸黏膜氧化應激水平,進而保護患者的腸黏膜屏障。
本文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TNF-α、IL-8 均低于對照組,IL-2 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腹瀉積分、膿血便積分、腹痛積分、里急后重積分、證候總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荊芥連翹湯加減輔助常規西藥治療UC效果顯著,可以促進患者免疫調節因子含量、主要證候改善,且治療安全性獲得保障,滿足UC 疾病患者治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