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愛瓊
(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 廣東·珠海 519041)
長期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盵1]這對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是否給大學生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是新時代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高校是否貫徹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重要標尺。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聚焦的是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和主觀受益中,持續生成的正向感受、積極體驗和正面評價。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2],進一步提升育人質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的評價體系包含教學設備的硬件條件是否完善、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是否科學、教學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等。當前的評價標準側重于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相對而言,較少以大學生為切入點檢驗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沒有完全回歸到“一切以學生為中心”這個根本出發點。而大學生的獲得感既強調大學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和效果,又注重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及外部條件對其的影響。以大學生的獲得感作為重要指標,評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成效,充分體現了以大學生的內在需求為出發點的評價體系,較好地補充和完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評價體系的不足。
“教”與“學”是雙向的,實現以教導學、以學促教的教學相長模式需要教師和學生的良好互動。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上以“大班”教學為主,同一課堂學生上課人數較多,師生直接面對面交流互動的頻率、廣度、深度均受限,不利于學生獲得感的生成。為此,思政課堂教學應根據學生專業需求和學校實際情況,適當地壓縮課堂教學規模,逐步轉為“小班”教學,以便在時間上、空間上拓展師生交流互動的課堂條件,也有利于推動思政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改革的實際開展,為學生獲得感的提升創造更適宜的客觀條件。
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供給與大學生的普遍需求相融合。在部分大學生眼中,思想政治理論是乏味的“高大上”理論學習,學習過程缺乏體驗感、滿足感,主因之一就是教育內容與學生的需求融合度不高。因此,一方面,教師要注重時代性,精研思政教育內容,在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學理性、政治性、科學性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調節、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既要弘揚社會正能量,又要敢于和善于回應社會現實問題,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感。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實際需求,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心理特征和行為特點,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增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元素,既要做好理論知識的傳道授業,又要做到思想上的答疑解惑,讓學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這也是大學生獲得感生成的首要條件。比如通過身邊的抗疫英雄先進事跡交流、中外疫情防控效果對比,讓學生在所見所聞和總結交流中深入體驗偉大抗疫精神,讓學生不斷感悟到馬克思主義確實“行”、中國共產黨確實“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實“好”,從而激發其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動力,并在學懂弄通、學深悟透過程中,及反復受益的體驗中培育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提高思想覺悟。
思想政治理論政治性、學理性較強,為了易于大學生接受和理解,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言傳身教的魅力、活化教學話語,逐步提升教育語言的藝術性、感染力,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說服力。一是要善于利用新媒體技術,合理的運用音頻、慕課、微課等新媒體話語,生動直觀地闡釋和延伸教育教學內容。二是要不斷更新教師教學話語體系,將學術語言與生活語言有機結合,這就非常考驗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語言藝術,在綜合素養方面,教師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過強的專業理論涵養和不斷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的自覺;在教學話語方面,教師要懂得學生的流行話語,形成教育流行表述,努力做到情感上親和飽滿、邏輯上引人入勝、表述上生動有力。三是要充分培育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更多地將話語權交給學生,幫助學生在愉悅地“接收”知識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內心的感悟,讓學生在師生答疑、話題研討、小組合作、個人展示等多樣化的課內外參與形式中自發“吸收”理論知識,在參與過程中產生愉悅感、認同感和得到感。
目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評價,多聚焦于結果評價,主要以期中、期末考試的方式呈現和反映教育教學質量,往往忽視了學生在受教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認同的程度?;诖?,高校應積極探索改革評價模式,既聚焦結果評價又要重視過程性評價,讓過程性評價的主體和方式更加多元化,適當加大過程性評價在綜合成績中的分值比例,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驅力,鼓勵師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一方面,要豐富思政課過程性評價的主體,通過線上線下的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課過程性評價要具象化,具象化的形式根據教學方式而定,比如主題研討、翻轉課堂的具象化形式可以為學生的研討過程記錄、教師評價反饋,實踐教學的具象化方式可以是學生的實踐報告、心得體會,網絡教學的具象化形式建議是學生的線上線下作業、研討記錄、師生答疑記錄,讓過程性評價有理有據、有跡可循。
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和專職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依靠力量,高校對這兩大教育主體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獲得感的程度。一方面,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的主要考核指標為科研成果和教學能力,而對其教學能力的考評,評價的主體主要是教學部門、督導專家,大多是以同行聽課、督導聽課等方式來評價教師個人的專業理論素養和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對于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評價,關注得還不夠,但實際上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得“好不好”,除了同行專家的專業評判外,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也應當有更多的“發言權”。因此,高校既要更加重視教學相長會、教學信息反饋表等常規的學生教學信息反饋方式,并不斷提高其科學性和真實性;又要進一步豐富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評價渠道,比如增加線上線下問卷調查,把有效的數據調查結果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育教學質量和職稱評定的評判標準之一,促使其更加關注大學生的獲得感。另一方面,目前科研成果在輔導員職稱評聘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利于專職輔導員發揮其思想和價值引領作用?;诖?,高校應提高專職輔導員引導學生成長成才效果在其職稱評聘指標中所占的比例,具體包括專職輔導員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主題教育和競賽活動的取得的成績、考研率、就業率、大學英語四六級過級率、考勤率、學生身心安全等多重細化的指標,讓專職輔導員更加聚焦大學生的獲得感。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難以立竿見影,需長期努力。高校要扎實推進“主渠道”和“主陣地”協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齊抓共管,在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載體中踐行思想政治理論,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知識和價值體系內化后的獲得感。一方面,要協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校園文化活動趣味性強、靈活性大、方式多樣、時效性強等優勢,發揮黨團引領作用,通過主題團日活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等黨團活動,進一步夯實大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志愿服務、暑期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社團活動、主題比賽等實踐活動來深化獲得感,相對來說,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大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他們往往是以自身的興趣和特長為出發點進行選擇的,而符合學生興趣期待的實踐教育,其內生動力不言而喻,學生在實踐過程和結果中也易于獲得滿足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