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宏澤 孫海濤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4)
目前的課堂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深化,部分教師仍然把教學工作重心放在知識的傳授和講解上,對學生“學”的問題重視不夠。特別在深度學習這一塊不怎么注重對學生的培養,學習還停留在教材的內容上,學生在學生知識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拓展和延伸。另外,教師們的集體備課還不夠落實,有的只是把書本知識以問題形式搬到導學案上,沒有對知識形成過程的誘導、沒有對學習知識過程的方法指導、沒有切實做好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安排。
現在的教學展示活動只是過去教師講解的一種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來意義。高職院校的學生的課程大多是以技能性學習為主,教師的展示教學對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只有通過教師的展示教學才能夠領會操作的各個環節。所以,教師的展示教學不能夠停留在表面,不能夠讓這種替代式的展示,讓教學活動變得膚淺,而應該加強學生自己的動手實操能力。同時,由于學生的學習力程度不同、參與度不同,對于部分學生還應因材施教。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分組討論教學是教師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學生分組是自愿的原則,但是從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來看,這類學習小組還是一個松散的組織,沒有形成合力,小組長的職責還不明確,組內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促進還不落實,導致少數基礎差的學生還不能認真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落實情況也不能夠全面掌握。
教學反饋不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它應該伴隨著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學反饋主要是為解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不能夠通過其它途徑解決的問題,也是調節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節。而教師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強,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隨機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能達到“以學定教”的要求,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比較低下。
不論什么課程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思政教育這一塊重視起來。學生的品德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隨著成長的過程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教師有責任在做好專業教學工作之外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然而有部分教師只注重課堂上專業知識的講解,忽視思政在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意義!這樣培養的學生就算是專業知識扎實,但由于情商偏低和品德的缺失,學生走入社會后也不能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課堂教學改革首先是對教師的教育觀念進行革命,沒有教師的“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向“學生為本”育人觀的轉變,就沒有真實意義上的改革。教師們在以“知識為本”的傳統教學思想指導下,習慣了直接把知識講授給學生,替代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和記憶。而以“學生為本”就要求教師們要把學習知識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的任務就是組織調動、指導。傳統教學就好比是教師把做好的產成品直接交給學生;現在要求教師只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教師只提供半成品讓學生自己來完成產成品,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夠和自主深度學習的能力。“高效課堂”的本質意義不在于單位時間內多完成了幾道習題,它的核心價值在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自信心是否得到增強、學習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意志品質是否得到鍛煉、行為習慣是否得到養成”,學生能自己學會的知識占多大比例。高效課堂另外還更看重的是學生“投入學習的狀態”——是否有趣、是否深入、是否專注等。所以,構建高效課堂必須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對“人”的研究和調動上,教師必須從改變自己做起,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志同道合式的朋友關系,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一般來講,全班的展示是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深挖教材,培養能力,所以,對都會了的和都不會的問題不展示。需要展示的內容主要是:一是反映重點內容的核心知識和典型問題;二是在“預習”環節中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義的、容易產生歧義的挑戰性問題;五是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善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表達的條理性;善于鼓勵學生質疑、發現新問題,能引導學生發表意見,形成思維碰撞,這是最能體現“展示意義”的事情。比如說,可以在實訓課前安排一定的時間學生上臺來給自己的實訓作業進行自評,教師點評的環節,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實訓作業質量,也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積極參與課堂的良好學習氛圍。
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你這位老師,喜歡學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需要重視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管理。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管理情況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改革是否能順利推進的重要保證,教師必須給予足夠重視,加強小組長培訓與指導,提高小組長的組織、協調、指揮能力,各小組自主確定奮斗目標和學習常規,明確小組長的檢查、督促、安排等工作職責,小組長在參與課堂討論環節要起帶頭示范的作用,帶領小組成員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對于一學期表現較好的小組也可以在平時成績課堂參與度方面給予一定的考核加分。另外,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分組討論,能夠對教學用到的案例讓學生做到深刻理解并融合到社會實踐中去。
教學反饋是對學生的各方面表現的一種信息收集,在這方面,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職業敏感,并注意暢通反饋渠道,有適量的作業和檢測,確保反饋的信息及時準確。但反饋不是目的,目的是對收集到的信息作以科學的判斷,并有效地進行回授,把學生的問題及時化解。這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教育智慧和現場決策能力,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積累這方面的經驗。
思政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立德才能樹人,德才兼備才是新時代教育的目的,一位優秀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三觀”,加上棒棒的身體和較強的學習能力。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學生做好表率,樹立好學生的“德”。具體來做的話,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課前三分鐘用來給學生從事德育教育,可以學生上臺分享積極向上、有正能量的事,也可以由教師組織開展德育方面的學習,從而逐步的提高學生對自身修養等方面的認識,達到不斷提高的教學目的。
總的來說,教師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持有的態度是:對問題應有充分的估計,并有整體的思考;對問題我們要認識到,問題的形成是有過程的,所以解決問題也必須通過“過程”來解決,做到既有長遠的安排,又有短期的目標,分清主次、分步推進,追求點滴的進步和突破。課堂教學改革絕對不是為了封住教師的嘴,必須遵守“以學定教”的原則,在學生還不會學、還學不會的情況下,教師不能撒手不管。在教學過程要精益求精。種種現象表明,教師的教學工作過程還沒有達到“精耕細作、精準操作”的要求,“過得去”“粗線條”式的工作習慣還沒有根本性轉變。高效課堂要求教師要把“領導人”的工作放在首位,這就必然要求再也不能“跟著感覺走”,不能有任何的隨意性。對學生發出的任何一項指令、交給的任何一項任務,教學過程設計,必須是謹慎的、科學的、深思熟慮的。
在教學流程上要因人因課程而宜。總體上講,現在的課堂只要是把過去傳統課堂上教師講的時間還給學生就對了,課時劃分應該保持原來的習慣,反對把預習、展示、反饋作為三種課型分開安排的做法,需要提醒的是,教學難度的把握和教師心態的調整是比較關鍵的。建議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優勢和學科特點,在高效課堂建設總要求的指導下,自主構建能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流程,或者說是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優勢做強,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高效課堂模式才是教育教學的最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