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彩霞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中學 湖北·武漢 430030)
學生通過以前的新課教學對二氧化碳的性質已經具備了較全面的了解,但是對該知識的認知主要停留在記憶、理解、簡單運用的層面上,而且對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質欠缺明晰的認知。《二氧化碳——與人類親和的氣體》是對化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單元中二氧化碳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復習,用時1學時,通過課前測試讓學生回憶二氧化碳的性質,并用該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深化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通過組織學生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有關性質的小組活動,使學生學會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推斷其性質,使學生建立“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物質的用途”的觀點;通過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有關性質的小組活動,體驗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及應用。利用課前測試讓學生回憶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師依據其結果對學生實施分層的課堂教學,通過當堂反饋、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有關性質的小組活動進一步深化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二氧化碳有關性質的實驗設計。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實驗方案,派出2-3名學生代表協作、教師輔助完成實驗方案的展示與演示。教學流程為課前測試—分組學習—當堂檢測—分層任務—設計展示—總結拓展,通過課前測試幫助學生回憶舊知,教師依據其結果分析確定課堂分組學習的內容,再利用當堂反饋檢測分組學習的效果,教師依據其結果分析布置分層任務,接著學生代表演示自主設計實驗,最后教師總結、布置課后拓展任務。
問題一:如何確定明晰的學習內容?
教師思考的是“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學生關注的是“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這二者之間不一定能畫上等號。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句名言,意思是說,教育成敗的關鍵不在于教師已經知道了“學生不知道什么”,而是在于教師要知道“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通過新課教學,學生對二氧化碳的性質已經具備了較全面的了解,但對某些知識點的認識缺乏準確、深入的理解,在這節課中,我利用網絡測試平臺——問卷網進行了兩次教學測評(課前測試和當堂反饋)。這兩套測試均采用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編制,盡量保持其在知識的廣度、深度、難度上的一致性。依據問卷網的分析統計工具對課前測試的結果分析來確定課堂分組學習的內容,分組學習的效果可通過在線測試當堂檢測。利用問卷網分析統計工具可在電子白板上實時公布測試結果。方便師生知曉學習效果,找出遺留問題。
問題二:如何進行準確的學習者分析?
教師關注的是“教學怎樣面向全體學生”,學生關注的是“這節課上我能收獲什么”,這二者之間是存在一定沖突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教學怎樣適應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分層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方式,網絡測試平臺及其分析統計工具為分層教學提供了操作依據。在問卷網的分析結果中可以查詢到每一位學生的答題詳情,如:答題時長、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每一題的答案等信息;利用篩選工具,可以快速鎖定目標學生。基于對學習者認知狀況的準確分析,筆者進行了兩次分層教學活動:基于課前測試的結果分析上的分組學習、基于當堂反饋的結果分析上的分層任務,當堂反饋出錯多的學生聚集到教室前面參與教師的個性化輔導,其他學生正在饒有興趣地進行二氧化碳有關性質的實驗設計。
問題三:如何開展高質量的教學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給出的答案是: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
對于二氧化碳的性質(主要為事實性知識)在較低維度(如:記憶、理解、應用)上的認知,學生是有能力自己完成的。筆者在武漢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提供了本節課的學習主頁、課前測試提交后會有自學的指引。利用網絡學習平臺能提供多元的、可供選擇的教學資源,如:為追趕者提供的自主學習引導微視頻、為跟隨者提供的菜單式分知識點學習資源、為奔跑者提供的視野拓展資源,并提供必要的指引(如:《學習任務單》、課前測試提交后的指引),利用網絡學習平臺還能實現學習任務的分步發送,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的需求。筆者認為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就是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中的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是在事實性知識的運用過程中產生的。利用網絡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為課堂騰出更多時間進行深層次的教學互動。學生們設計出多種方案并有序上講臺演示自己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有的小組不但自己設計方案還幫其他小組改進方案,快下課時,筆者驚喜地看到,等待演示設計方案的學生仍排著長隊,這不正是筆者多年來所期許的課堂景象,在知識的運用過程中產生的知識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啊!
利用實物投影、交互式電子白板將課堂上學生的學習過程、成果現場直播,使全體學生能全面、清晰、愉快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這次教學嘗試中,筆者深深地感受到教學設計不僅僅是憑借教師已有的教學經驗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而是一種包含學習者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目標分析與描述、學習活動的設計等一系列操作,新的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建造一個滿足要求的教學系統。
新媒體和新技術的應用迫使教師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課程教學。在煙波浩渺的資源中,要呈現給學生最有價值的信息,只有在教師充分的了解學情,才能把握合適的教學標高,有的放矢。教師將課程教學資源整合后放在網絡平臺上,供師生隨時隨地按需調用,方便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評價技術的跟進,使得學生學習的相關環節能夠得到實證性的資料,有利于教師真正了解學生,鎖定目標學生,在課堂上實施有效的分層教學,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使全體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能力得到提升。利用實物投影、交互式電子白板將課堂上學生代表的展示或演示活動現場直播,使全體學生能全面、清晰、愉快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新媒體和新技術的應用最大的好處就是全面提升了課堂的互動,具體表現在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由于教師能將教學資源放在網絡平臺上,供師生隨時隨地按需調用、自由學習,課堂的容量變大,學習活動的開展受時間、空間的影響較小,師生能騰出更多課堂時間開展深層次的教學互動。教師的角色已經從教學內容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這讓教師有時間與學生交談,回答學生的問題,參與到學習小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個別指導,也有機會觀察到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觀察到學生在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彼此幫助,相互借鑒,而不是依靠教師作為知識的唯一傳播者。它確實是神奇的觀察,使教師對學生們的合作學習探討充滿了敬畏與欣賞。當教師尊重學生們的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們也會認識到,教師是在引導他們的學習,而不是發布指令。教師的目標是使他們成為最好的學習者,并真正理解課程的內容。當教師在學生身邊和他們一起探究,他們會以他們最好的行動來回應。
總之,新媒體和新技術的應用把教學任務變成了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把教學過程變成了師生共享的精神生活。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和新技術的應用,使我們的課堂得到全面提升。從表面看功能強大的交互式電子白板、平板電腦、實物投影和互聯網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平臺,覺得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帶來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學習文化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