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麗虹
(遼東學院應用外語學院 遼寧·丹東 118001)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自古以來,教育就承載著傳道育人的使命。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高等教育更是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具有完備的專業知識、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務。大學英語是全國各大高校均開始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因其學時長、受眾廣,所以在大學英語課堂中開展思政教育是十分切實可行的。語言作為不同文化間溝通與交流的載體,其工具性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但從更深層意義來說,語言更是文化、思想得以傳承的根本,因此,其同時具有人文性。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中對于錘煉學生的品格,鑄就學生的信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大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作用,讓思政元素如鹽入水般地浸入語言課堂,溫潤學生的心靈,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鑒于此,國內各高校都在課程思政方面開展積極地探索與實踐,以期將知識的講授,價值的引領及能力的鍛煉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前,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高校英語教師更是積極主動地探索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問題。有的學者分析了大學英語課堂思政教育功能缺失的現狀,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2];有的學者指出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課堂語言授課的同時主動承擔思政教育的責任[3];有的學者認為需要通過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讓思政教育變成一種課程觀念、育人理念[4]。現有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成果及教育管理部門的各種舉措,為大學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也為創新思政元素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結合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然而,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還可以在創新形式、實踐層面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如,如何解決課程思政創新性、吸引力及感染力方面的不足;如何在知識講授的同時建立一種長效的機制,使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如何保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長效的可操作性性等。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離不開教師自身作用的發揮,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鑒于課程思政的最終落腳點是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那么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用自身無窮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覺悟影響學生,這樣才能保證大學英語與思政教育實現并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師的要求,身為人民教師一定要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作為深受中西兩種文化熏陶的大學英語教師,更應該加強自身的政治意識,提高思想覺悟,平時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積極參與教師專題培訓,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自己,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身處當前信息大爆炸的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英語教師應該對網絡及各種媒體上的信息保持正確的判斷力及敏銳的鑒別力,批判性地對信息進行過濾及篩選,尤其是在向學生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確保多傳遞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信息,保證他們意識形態領域的純潔,進而培養他們堅定的政治立場。
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是知識傳播的載體,因此落實思政教育離不開對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運用。通過對教材內容主題的解讀和重構,幫助學生形成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發揮英語語言的工具作用,使其成為民族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大學英語教材多選取自國外的期刊、雜志或報紙、書籍,其內容多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傳統等。在這種情況,教師首先需要運用文化對比的方式深挖原版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過對比分析將思政元素與課程主題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理解吸收;其次,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課后問題,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促成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實現對學生正確積極的價值引領;最后,教師要巧妙運用教材中的練習題,讓學生在知識輸入的同時完成有效的輸出,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為擴大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添磚加瓦,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基礎。
課堂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更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主戰場。因此想要有效實現課程思政的深化就需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課堂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線下第一課堂,也包括以實踐活動為主的第二課堂。在第一課堂教學活動中,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知識講解的同時,更要注重引領學生進行閱讀思考、主題討論,將價值觀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在進行翻譯教學活動時,通過豐富的翻譯語料,將主題延伸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進行閱讀教學活動時,引導學生培養思辨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谛聲r期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大學英語教學中也應將思政教育及文化知識教育融于社會實踐鍛煉中[5],因此在第二課堂活動中,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演講、閱讀、寫作競賽,深化思政教育主題,讓學生在實現知識輸出的同時為“文化走出去”做出自身的貢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行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因此,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資源拓寬思政教育維度大有可為。教師可以抓住網絡教育契機,借助網絡平臺豐富的資源、信息的共享及消息傳播速度快的優勢為大學英語課堂思政教學進行有效補充。讓學生通過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APP、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等平臺瀏覽觀看思政教育方面的相關文章、視頻,也可以通過校內學習平臺,發布時下的英文資訊,通過開展英文時政新聞導讀、話題探討、閱讀打卡、圖文推送等方式第一時間為學生提供優質思政教育素材,幫助學生在了解當前國際形勢的過程中實現語言學習的理論聯系實際,既有助于學生的詞匯積累也能培養英語語感的形成,更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完成知識與素質的雙重提升,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性,拓展他們的文化視野,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最終將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也將課程思政教育落到實處。
由于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大學英語學科本身具有思政教育的學科優勢,鑒于此,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更是十分可行,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要實現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必須加強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素養,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想要培養出能夠擔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合格人才,教師隊伍首先要具備高度的思想政治覺悟;其次是要立足教材、深挖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相結合的新路徑是保證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基礎;充分利用課堂與新媒體資源落實立德樹人的責任和使命,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大學英語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功能,有效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落實,同時,實現對學生知識素養與個人修養的同步提升,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培養其家國情懷,真正做到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