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素根
(四川天府新區太平小學,四川 成都 610216)
寫作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學生的素材積累只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質變”,促進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當學生有了充分的積累儲備,寫作時,腦海中的語言素材會被激活,在強烈表達欲的驅使下,學生會產生寫作的沖動,從而寫出文從字順的文章來,享受寫作樂趣,形成寫作學習的良性循環。由此可見,積累素材是實現寫作質量提高的捷徑。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指導他們不斷積累,為寫作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人們往往過分注重從課外和生活中汲取素材,卻忽略了教材的重要作用。眾所周知,選入語文教材的文本都是名家名作,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謀篇布局都獨具匠心,別具一格,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并且語文教材就在學生手里,便于隨時運用。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在積累素材中的重要作用,深挖教材,幫助學生不斷積累,豐富素材儲備。
此外,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寫人、敘事、抒情樣樣俱全,可以說是一個豐富的寫作寶典,若能對教材有一個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會發現無窮的寫作素材,對學生的寫作大有裨益。
如在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就有很多適合積累的素材。《魯濱遜漂流記》是堅強、不屈的寫作素材。學生可以將這一素材用在如何面對學習、生活困難這一寫作范疇中;《北京的春節》為寫節日活動提供了素材,學生可以效仿老舍“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通過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系統用樸實的語言將節日活動描寫得有聲有色,意蘊無窮;《匆匆》中的語言表達更勝一籌,通過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語言表達更富有藝術魅力。由此可見,語文教材中的素材真可謂是應有盡有,只要教師留心觀察,會發現語文教材皆素材。只是因為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缺乏積累的意識,沒有有意識地去收集,導致語文教材被浪費。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通過引導學生將語文教材作為素材,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也可以讓他們對教材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增強語文學習的信心。
不僅教材中的課文是積累的對象,就連文本的作者都是積累的對象。如老舍、朱自清等。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就是寫“愛國主義、民族氣節”的好素材。如在某市的一次語文中考中,一名學生就將朱自清寫到作文中。作文中不僅有對他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贊嘆,更有對他人格品質的贊揚。“當陶醉在春的美好時光中,你卻提醒我‘燕子去了,有再回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我們的時間卻一去不復返。’”由此可見,教材處處是素材,只要你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會從教材中發現無限的素材契機。
當學生剛剛接觸寫作的時候,出現的最大問題是寫什么。因為小學生的生活閱歷不是很豐富,他們的視野不夠開闊,因而限制了他們的寫作思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課外閱讀,在廣泛的閱讀中開闊眼界,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并拓展積累途徑,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豐富素材儲備,積累更多的語言句子、人物描寫、寫景抒情等。為了落實這一目標,教師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閱讀,讓他們享受閱讀的樂趣,通過有趣、生動的課外閱讀,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戶,讓學生對作者描繪的意境產生向往之情,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學生會在寫作中加入課外閱讀寫作技巧,提升寫作效果。
為了深化學生的閱讀行為、提高積累效果,教師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有閱讀就有記錄,摘抄好詞佳句、寫讀書筆記等,落實積累素材的教學目標。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交流,談談自己在讀書中得到的感悟,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文章的魅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對學生的閱讀心得有一個正確的指引,讓他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還明白道理,提升思想品德,踐行素質教育的要求。如在閱讀《草房子》時,有的學生讀到了友情,有的學生讀到了親情,還有的讀到了成長。教師就可以以學生的這些個性化閱讀體驗為訓練點,讓學生圍繞這一情感體驗寫讀書筆記。這樣一個寫的過程就是深度感悟、深化認知的活動,學生在寫作中完成對文本內容、文本思想的有效積累。每當寫關于友情的作文時,他們會想起桑桑和他的伙伴;每當寫關于親情的作文時,他們會想起桑桑的爸爸為桑桑治病的情境。由此可見,廣泛的課外閱讀是打開學生寫作的門戶,讓學生的寫作范圍更開闊,內容更豐富。
小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無論是學校生活還是家庭生活都為他們呈現了不同范疇、不同風格的寫作素材,只要學生學會觀察,總能從生活中有所積累、有所感悟。但小學生自主意識淡薄,教師光是強調要“善于觀察”是不夠的,還要有意識地指點所要觀察的事物,教會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讓他們逐步學會觀察。為此,教師可以開設“班級日記”活動,讓學生記錄班級最近發生的大小事情,同時加入自己的感想和體會,與同學交流分享。教師要放寬對日記的要求,只要學生能將所見所聞清楚地記錄下來就可以。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句話、隨心的一次抒發,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讓他們養成隨記的好習慣,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為今后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今天上語文課時,老師讓我們仔細觀察同桌,我的同桌是個活潑開朗的女生,她有一雙漂亮的大眼睛……”
“上學的路上,我看見路邊的楊樹抽出新的枝條,春天就要來了,我仔細地觀察了一下,發現這些新抽出的枝條顏色是淡綠的,摸上去嫩嫩的,滑滑的……”
在班級日記中教師看到了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他們可愛天真的性格,增進了對學生的了解。班級日記在調動學生相互學習、相互評閱的積極性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師就可以將學生的積累范圍從校內延伸到校外,日記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日記中的主人公從同學、老師到交警、清潔工,甚至還有街上賣藝的人。
孩子的眼睛是獨特的,一旦他們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事物,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富有個性,文章才會越寫越精彩。
活動是寫作教學的有效載體,是學生寫作的主要對象,形式多樣、內容充實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的文章豐盈起來。
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小記者”到社會中去采訪,社會百態盡顯在他們的作文中,學生真實地感受生活,用心體驗生活,他們的寫作不會再“干癟”,而是“飽滿”的。
想象是寫作的翅膀,在寫作時,如果能恰當地運用想象這一奇門遁甲,就會讓學生的作文靈動飽滿,富有新意,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平時的習作練習中,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機會和平臺,使學生的思維向外擴展,以活躍的想象創造出五光十色、異想天開的精彩世界。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事物的表象進行想象,如看圖作文、擴寫、縮寫、想象描繪等。
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窮人》一課為例,這篇課文結尾寓意深刻,讓人回味無窮。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寫故事內容。學生憑借對課文的理解,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并用自己稚嫩的筆觸創編了多個版本的《窮人后續》,有西蒙的兩個孩子長大報恩的、有桑娜與漁夫更加努力生活的……在學生的藍圖中,窮人美好的品質再一次得到體現。若能長期堅持想象練習,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有益于拓展思路,寫出新穎別致的文章。
總之,要想搭建好“寫作”的大廈,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建筑大廈的“磚瓦”,奠定寫作堅實的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組成寫作的“柴米油鹽”,學生很難呈現寫作的“盛宴”。為此,教師可以從教材、閱讀、生活三方面不斷積累,為學生的習作不斷注入活水,讓素材之花綻放,盛開在寫作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