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間
(廣州市白云區人和鎮第一小學,廣東 廣州 510470)
小學語文教師基于智慧閱讀平臺對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引導,是基于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提出的,是希望借助智慧閱讀平臺突破時空的“可知、可導、可管”功能,引導學生由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解決學生課外閱讀中出現的閱讀積累量少、閱讀思維欠缺、沒有生活鏈接、缺失讀者比照的淺層閱讀問題,從而以學生的閱讀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統編教材新增設“快樂讀書吧”欄目,要求課外閱讀課程化,教師們積極響應落實。但我們發現大部分教師在推進課外閱讀的時候,閱讀量是填鴨式的,閱讀任務是日復一日機械枯燥的“寫讀后感”“畫手抄報”等,使得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淺層,久而久之,學生喪失了閱讀的興趣,難以實現自己的閱讀價值。小學語文教師基于智慧閱讀平臺來指引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是十分必要的。智慧閱讀平臺是廣州市教育局以提升中小學生的閱讀素養為根本,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專家、教師、家長和學生多方聯動的,線上線下、立體交互,突破時空限制的一款免費閱讀軟件。它既能讓學生在平臺的指引下選讀好書,又能讓學生在平臺進行每日閱讀記錄、上傳閱讀成果與同學分享、提出閱讀疑難與同學交流,滿足了學生學習的學科需求和學生閱讀的成長需求。它還能讓教師借助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能讓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閱讀變化,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靈活的指導,和適時地喚起學生參與閱讀的動力。教師要不斷學習閱讀指導知識,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利用好智慧閱讀平臺,才能引領學生走進讀書的殿堂,與經典對話,與智者交流,快樂閱讀,快樂汲取生命的養料,豐盈自己的語文素養。
不同年級的學生,受閱讀的熏陶不同,掌握的閱讀技巧不同,存在閱讀上的差異。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時候,要看到學生的這一差異,構建由淺至深的難度梯度。梳理統編教材“快樂讀書吧”的目標體系和邏輯框架,融合3—6年級安排的閱讀策略學習要求,我們建構了各年級深度閱讀目標,從而找準了深度閱讀指導落腳點。具體見下表。
1. 閱讀活動項目式
閱讀,是綜合性的活動,并不是單一的。教師立足智慧閱讀平臺,開展項目式閱讀活動,可以喚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將學生帶入到深度閱讀中去。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溝通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圍繞學生的興趣展開,按照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并為學生精心設計項目,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運用多種形式來解決問題,獲得實踐、創新的能力。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詩中漫步”的閱讀活動, 通過“讀古詩(必做)”“說詩事(必做)”“畫古詩(選做)”“唱古詩(選做)”一系列活動任務,使學生在閱讀古詩詞的過程中,了解古詩詞的魅力,體會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2.閱讀實踐體驗式

年級 閱讀類型 深度閱讀指導和習慣培育目標一年級上冊 故事書,圖畫書和家人一起讀,會去書店、圖書館讀;會借助拼音讀;讀了會給別人講書里的故事。一年級下冊 童謠和兒歌 讀背童謠和兒歌;愿意、喜歡和別人交換書看。二年級上冊 童話故事 會看封面,關注書名和作者;會愛惜書本。二年級下冊 有趣的兒童故事 會看目錄;會和別人分享故事。三年級上冊 童話用想象的方法讀童話,把自己想象成童話中的主人公;養成一邊閱讀一邊預測的習慣。三年級下冊 寓言讀懂寓言內容;用聯系生活的方法體會寓言道理。四年級上冊 神話1.用想象的方法讀神話,感受神話的神奇和氣魄宏大;2.養成一邊閱讀一邊批注疑問、體會、啟發的習慣。3.鄭重地給別人講神話。四年級下冊 科普讀物學習通過查資料,運用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的方法讀科普讀物;讀完后,思考和質疑:這本書有道理嗎?還有什么新的成果?五年級上冊 民間故事受到民間故事美好正義的熏陶;認識民間故事固定類型和重復段落的特點;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閱讀有一定的速度。五年級下冊 中國名著會根據“回目”猜故事;初步感受經典的語言魅力,激發閱讀經典興趣。六年級上冊 小說通過理清人物關系讀懂小說內容和情節;通過圖表讀懂人物鮮明的性格;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六年級下冊 外國名著 運用了解寫作背景、畫人物圖譜、寫批注筆記等方法讀世界名著。
閱讀實踐體驗式,能夠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身驗證,促使學生獲得知識,應用知識,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能。教師在學生課外閱讀活動中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讓學生不斷感悟,形成全面、客觀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興趣來為學生設置閱讀體驗活動,諸如組織學生為自己閱讀的故事畫插圖,給故事中的主人公制作介紹名片等,也可以在感情朗讀的時候,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體驗角色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興趣,是帶領學生走進閱讀的先鋒,可以喚起學生閱讀動力,學生在主動閱讀的過程中,會增加對閱讀的思考,增加閱讀量的積累,在量變的基礎上達到質變。智慧閱讀平臺的出現,讓教師有了多角度分析學生閱讀情況的憑借。教師通過智慧閱讀平臺了解學生的閱讀數量,通過對比來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知道怎樣順利開展下一階段的閱讀活動。如,一教師在開展《十萬個為什么》整本書課外閱讀活動時,在導讀課后,引導學生制定一個星期自主閱讀這一本書的閱讀計劃,讓學生每天按照自己的計劃讀書,并登錄智慧閱讀平臺記錄閱讀頁數和利用智慧閱讀平臺給同學朗讀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或分享自己懂得的知識。這樣一來,同學之間有了比照,你追我趕、你談我說的閱讀氛圍非常濃厚,《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在一個星期內全班同學都讀完了。
“量中求質”,學生的閱讀能力制約著課外閱讀的“質”和“量”。教師在指導學生利用智慧閱讀平臺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記錄閱讀點滴思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梳理閱讀思路,引導學生掌握適切的閱讀策略,促使學生養成深度閱讀的好習慣,是課外閱讀提“質”增“量”的有效法寶之一。
例如:在《夏洛的網》一書的閱讀活動中,一教師指導四年級學生運用“梯形圖”,從“主人公:是誰?”“目標:主人公想做什么?”“問題:主人公遇到了什么困難?”“解決辦法:主人公如何應對困難?”“結果:主人公的結局是怎樣的?”“主題:這個故事想告訴讀者什么?”這六個方面思考把握這一故事的主題。運用這樣的方法分析、把握故事的主題,學生的思維在思考中得到了發展,閱讀走向了深度。
深度閱讀是學生認知和思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基于智慧閱讀平臺的課外閱讀活動,讓閱讀過程“可知、可導、可管”,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將學生引導到深度閱讀的場域中去。由此,學生不僅習得了閱讀方法、發展思維能力,養成深度閱讀習慣,更是情感的體驗、人格精神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