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珍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九洲基小學,廣東 中山 5284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升個人素養,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引導他們在感受語文魅力的同時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文化是深入骨子里的血液,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就是中華人民代代相傳的印記。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也肯定了中華民族從古到今形成的道德觀念有代代傳承的價值。也就是說,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傳承的必要性,中華傳統美德是每一位青少年都不可缺少的品質。同樣的,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也強調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在小學階段接受知識能力強,但是他們對于價值觀念的判定還比較模糊,因此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在語文教學上,教師要善于運用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極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促使他們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愛國詩人留下的傳世詩篇,教師可以講授陸游的事跡進一步拓展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教師在成語講解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滲透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如懸梁刺股、孟母三遷等都應該在了解成語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學生個人基本素養。
小學語文課堂是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地,但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時還存在以下的問題:
縱然教育部出臺《綱要》,但是其實在大多數的學校和語文教學課堂上是沒有完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沒有完整的課程體系作為指導,教師在教學時就像無頭蒼蠅,各施其法,無法對應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考核方案形成有效指標。就語文教材而言,題材多樣,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有所限制,即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穿插《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等傳統國學經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在倡導塑造理想人格,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這一教學目標指導下難以把握,致使教學過程隨心所欲,難以真正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數教師主要采用傳統的“記誦”法,讓學生大量地識記、背誦經典,學生只求死記硬背卻不求甚解。這很明顯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的缺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基本由語文老師代勞,但大多數教師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會感到迷茫。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對于古代的成語故事的流傳,對于每一個故事背后所傳達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多做文化知識儲備。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古詩文吟誦上有多少一線教師真正掌握中華傳統文化古詩文吟誦之法?對于國學經典有多少教師能真正了解并能駕輕就熟地運用到語文的教學中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師豈能一一盡懂,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上的匱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上的滲透。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各種外來文化涌入人們的視野。無論外來文化形態如何,其對中華傳統文化都會有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就中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言,現在很多人對于傳統節日的習俗可以說是越來越懵懂,而對于西方節日卻十分熱衷。在社會潮流的影響下,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上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上要注重本體傳統文化的滲透,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其實就是貫徹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根據《綱要》的要求,小學階段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漢字、古詩、習俗、禮儀這四個方面。在小學階段,識字是最為重要的教學要求。在漢字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造字法和用字法,可以從象形字的起源講起,如“水”字,就像河流一樣,每一個字都飽含著中華的傳統文化。另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解字的起源還要書寫美觀,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法美”的滲透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在漢字書寫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板書工整的正楷字體,行列有著齊整的安排,美觀而大方。古詩詞富有節奏,意境深遠,格律有序,是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詞對于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山居秋暝》中,詩文動靜結合,營造月亮從竹林中映照的青光,清澈的泉水從石頭上潺潺流過的美好畫面,詩歌對于景物的恰當描寫營造的畫面美從而表達出王維內心高潔。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吟誦和情境創設的方式,從而讓學生們對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滲透古人的讀書方法,讓學生通過吟誦的方式領略中華優秀傳統的詩詞美,比如中國的國學經典《詩經》《千字文》等等都可進行吟唱,學生在吟唱的過程中不僅漸漸讀懂詩文,也逐漸地進行個性表達。此外,在語文教學時也要盡可能地穿插關于中國習俗與禮儀的文化滲透,如學習《清明》這一首古詩詞時,教師就可以適當地滲透清明節相關的習俗文化,這樣會有助于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詩詞的表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知識廣闊。面對如此龐大的知識系統,教師很難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全掌握。為了進一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上的滲透,應針對教師進行傳統文化培訓工作,使得教師掌握教授傳統文化課程的系統知識。如對于古詩詞的吟誦應從小學低年段開始滲透,使得學生萌發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但前提條件是教師要豐富自身的吟誦知識,不斷地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此外,在特別技藝的傳統文化傳承上也可采取多種資源,對于特別的中華傳統技藝,教師可以邀請民間藝人作傳統技藝分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技藝、習俗和禮儀等等,如古人的待客之道,以禮待人的行為方式,對于不同關系的人的稱呼有何不同。中國傳統的禮儀學習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優秀的“禮”文化。
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策略。在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的滲透也要實現多樣化發展,文化的教育應該是無處不在的,可采取“線上”與“線下”雙結合的教學方法?!熬€下”教學可以采取語文的課堂教學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如教師可以定期帶領學生參觀文化遺址,也可以邀請文化名家進課堂等;“線上”就是網絡資源學習,例如“中山信息港” “小學語文資源網”等,多種方式的學習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除了多種方式的文化輸入,也可進行多種方式的文化輸出。教師開展多模式的活動可以進一步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上的滲透力。如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文化經典讀書分享會,課本劇活動等都是讓學生在學以致用,而不是停留在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而是通過身體力行地進行傳承。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使命,在語文教學上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位老師的家國擔當。小學階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起點,也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應不遺余力地在教學上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積極更自信地成長。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依然要永不止步地堅持傳承,持續思考探究,更好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