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映霞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河市第二中心小學,福建 泉州 362013)
小學生開展語文學習主要通過對文字的學習,結合日常生活體驗增強對情感和事物的洞察能力。現階段對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發展不夠完善,學生缺乏從理論學習向情感升華的轉變,同時以課堂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利于發揮學生課堂參與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實踐環節不足。這一過程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核心素養的培育制造障礙,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可以融合前沿教育理論,通過情景模擬、課堂討論、故事演繹、舞臺展示等方式,增強學生語文學習實踐能力輸出,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小學生認知途徑主要通過具象事物的興趣產生,因此開展語文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情景導入等方法生成符合學生認知興趣的課堂引子,這樣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才能全部身心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實踐與感悟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在不同環節的表現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核心能力。
比如教師教授《曹沖稱象》這一課時,首先可以以阿基米德判斷王冠是否摻假的實驗視頻為例,讓學生思考視頻介紹中的物理原理與下面所學課程有何關聯,并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了解曹沖稱象的具體過程。這樣通過別開生面的視頻介紹,能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大體的了解,增強學生興趣式探究和參與積極性。之后,教師以圖片的形式將課文中曹沖稱象的步驟進行展示,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結合圖片進行文字擴充,學生在圖片及老師思路的引導下順利對文章內容進行了概括。在該環節中,教師通過圖片等具象化方式實現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在文章初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程實驗的方式探究水體浮力與物體重量的關系,結合課程初期介紹的阿基米德浮力實驗,增強學生在課程中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學生興趣點出發為其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可以結合課程中實驗過程,將自己的操作環節和個人感悟形成文字,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有效性。
結合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在課程初期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向為課程奠定生動活潑的基礎,吸引學生投入課程理解環節。通過師生問答的方式,結合具象化圖片的展示,提高學生看圖說話的語言概括能力;結合課堂實驗,抓住學生學習興趣,真正體現出寫作素材的生活化體驗教學目的。
小學生開展語文學習時教師需重點培養學生想象力。在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個性化發展,借助探究性問題激發學生深度思考的興趣能有效開發學生想象力,進而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自主性。
比如對于低年級學生進行新課文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的方式讓學生在故事觀看中了解故事情節,并通過探究性問題的師生互動增進學生對課文深入思考。以《烏鴉喝水》一課為例,學生在觀看視頻后知道烏鴉是通過向瓶中投入石子使水上升,最終喝到水的。那么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除了課文中提到的方法,還有其他方法能讓烏鴉喝到水嗎?學生經過思維的發散,在小組討論交換意見后,表示可以砸碎瓶口或利用吸管這些方法。這種探究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一定程度上不會限制學生發散思維,同時這種以故事行為導向的問題情境更能幫助低年級學生通過生活實際的遷移增進思維活動,對于學生日后進行聯想型作文的寫作奠定了豐富的思維活度。
針對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師應從傳統解題技巧遷移到開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的方式深入課程理解環節,同時也可以實現將課文內容與生活片段相關聯,增進學生在探究中獲取新知的能力。
隨著年級不斷升高,小學語文在教學內容上呈現出對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要求,而傳統課程中師生問答模式建立在標準答案的基礎上,難以形成學生獨立思考成果,因此教師可以構建開放性課堂環節,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調動學生思考及語言表達的活度。
比如教師教授《將相和》一課時,基于澠池相會、完璧歸趙這兩個小片段,學生對于文章刻畫出的藺相如形象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那么教師就可以結合課文中人物形象、心理變化的細節討論,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自己認為能代表人物性格的語句。同時為了提高學生在文章解析中深入思考能力,教師在小組經過討論后,派一名學生代表對結果進行匯報。在此過程中學生將人物形象心理與課文細節相對應,通過嚴謹的邏輯思考論證,指出藺相如在澠池會議時主要通過神情和語言力壓秦王,贏得國家尊嚴,體現出其大義凜然、不畏強權的氣概。同時學生進行人物分析后,還通過片段演繹的方式將個人對角色性格心理變化的理解通過表演的方式進行傳達。這樣結合小組討論以及后續豐富多樣的故事表演等環節,學生真正將課文理解關注到語言表達和行為藝術層面,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開放化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通過深入課文內容自由表達對文章人物形象主旨內涵的理解,這樣可以充分調動每位成員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帶動課堂討論氣氛,引導學生在討論中結合不同形式的課文演繹活動,將語文的學習涵蓋在個人能力提升的不同方面。
語文是一門注重細節觀察的實踐性課程,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實踐意識的培養,為了突破課堂教學的限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情景重設,真正讓學生在虛擬體驗中感受到課文景物描寫的氣質,同時在課堂情景中實現讀寫巧妙結合,對于提高學生寫作模仿和創新能力大有裨益。
比如教師教授《秋天的雨》這一課時,結合寫景類文章對細節的刻畫,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圖像及視頻處理化技術,為學生展現出課文中描寫出來的秋雨下滿是落葉的小徑以及鋪滿金黃的地毯,讓學生在聲音、圖像、動畫三環節共融中感受到自然的奧秘。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課文中出現的景物及其特點進行總結歸納,并在多媒體視頻中找出對應的場景,學生通過一一對應中更為細致而有條理地對情景重設中的不同細節進行觀察。之后教師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中描繪秋天的自然美感,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使用的比喻及擬人手法結合腦海中留下的秋雨朦朧的景象進行例句仿寫。學生經過細致的觀察,充分發揮想象力,給出了富有創新意味的語句,如:秋天的雨沖刷著枯黃的樹葉,被風一吹打著卷兒的飄落在地上,雨水又成了樹葉和大地親吻的黏合劑,遲遲不愿分開。這些虛擬情景是通過細致觀察所得出的。課文中對景物描寫所用的修辭手法經過學生頭腦加工成就了富有動態感的秋雨圖像。在課程中通過情景創設的方式,能讓學生自然流暢地在文字中灌注想象的生命力,相較于傳統枯燥的寫作,借鑒這種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情感關注力,真正體現出小學生抒情類文章表達自如性。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特色,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素材填充,實現學生視聽結合的課程體驗,配合課文脈絡的梳理和學習,學生能了解文章寫作特色以及值得借鑒的修辭手法。前期虛擬情景給學生留下的細節印象還停留在腦海,后面在全文閱讀中又通過寫作手法的賞析打開學生創造思路。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敘寫、擴寫、改編文章,豐富語文讀寫結合的內容,體現出對學生寫作語言表達能力的多元訓練。
在小學課程中增加創新教學元素改變成的課堂,能夠通過多環節的創設,真正將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融入到對其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為學生創設虛擬情景,提高學生對情感細節的把握力度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此外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式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生深度思考能力。學生在獨立自主的課堂環節設計和參與中能充分激發實踐探究意識,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更具有靈動性。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探索不同的運用教學手段,真正設計出符合學生能力發展需求的課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