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膽結石為臨床常見膽道系統疾病,主要指膽囊或膽管內發生結石,因其結石病灶生理解剖學特異性,臨床學者針對膽結石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方式,以提高結石清除率,規避膽結石復發幾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隨著我國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飲食多樣化改變,膽結石發病率呈現遞增趨勢,臨床病理表現以右上腹持續性絞痛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因病灶特異性,部分患者于結石發病后伴有出血等風險,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需開展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既往臨床醫學發展限制,針對膽結石疾病多采用開腹治療措施,其手術創傷較大,手術耗時久,腹腔暴露程度大,術中及術后繼發感染幾率較高,一定程度限制外科手術開展有效性。內鏡技術為微創外科手術,隨著近年內鏡技術不斷完善,腹腔鏡及膽道鏡技術成熟,為膽結石微創手術開展首選方案,可有效降低手術創傷,提高手術開展精細化,廣泛適用于手術耐受度較低的中老年患者。本文為觀察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特選取80 例膽結石患者開展此項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80 例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內鏡組和參照組,各40 例。內鏡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8~75 歲,平均年齡(46.83±9.85)歲;結石直徑0.8~3.5 cm,平均結石直徑(2.08±0.78)cm;病程0.3~7 年,平均病程(3.11±1.75)年。參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5~72 歲,平均年齡(47.02±9.00)歲;結石直徑1.0~3.6 cm,平均結石直徑(2.11±0.85)cm;病程0.2~6 年,平均病程(3.09±1.1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80 例患者均符合《膽道結石診治指南》[2]中對膽結石的評估標準,經腹部超聲、磁共振胰膽道水成像(MRCP)探查確診;②研究開展征求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授權病歷資料進行數據分析。排除標準:①合并危重膽管炎、惡性病變、膽道出血及其他器質性病變;②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腹腔鏡手術禁忌證。
1.2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均由相同外科手術小組完成操作;于術前輔助患者進行手術準備,術后6 h禁食,進行腸道準備;借助腹部超聲等明確結石位置,制定手術開展入路;于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快速建立氣腹,穩定氣腹壓力在12~14 mm Hg(1mm Hg=0.133 kPa)。
參照組患者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給予患者氣管插管麻醉,指導患者手術體位,呈平臥位,充分暴露腹腔,術前明顯患者病灶部位,以右腹膽區為切入口,對膽區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及鋪巾,做長約10~15cm 切口,逐層分開皮膚組織,充分暴露膽道,探查及清除結石,借助電凝刀止血,結石清除后肉眼探查無結石遺漏,借助生理鹽水進行腹腔沖洗,留置引流管,關閉腹腔。術后給予患者止痛、止血藥物,聯合使用抗生素,開展有效的飲食管理及切口護理對策。內鏡組患者實施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采用氣管插管麻醉,指導患者呈平臥位,對腹部皮膚進行消毒,待獲得麻醉平面后,于患者臍部旁1 cm 處做小切口,輔助導絲置入腹腔鏡,再分別于患者左右肋緣下1 cm、劍突下2 cm 處做觀察孔,輔助置入內鏡,建立腹腔下視野,探查結石情況,清除結石,借助內鏡反饋信息,探查膽道內結石殘留情況,待無殘留后借助生理鹽水進行腹腔沖洗,留置引流管,結束手術。術后給予患者止痛、止血藥物,聯合使用抗生素,開展有效的飲食管理及切口護理對策;于患者術后依據其引流管內性狀評估引流管拔除指征。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統計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主要包括手術出血量(依據吸引器直接吸引血液進行輸血量預估)、麻醉起效-縫合用時、初始排氣用時、術后-出院用時。②統計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病灶感染、膽道出血、膽漏、切口疝。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內鏡組患者手術出血量、麻醉起效-縫合用時、初始排氣用時、術后-出院用時分別為(45.02±6.33)ml、(92.53±5.25)min、(9.85±1.26)h、(8.52±0.95)d;參照組患者手術出血量、麻醉起效-縫合用時、初始排氣用時、術后-出院用時分別為(91.82±7.48)ml、(120.83±6.18)min、(14.02±2.02)h、(13.26±1.24)d;內鏡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少于參照組,麻醉起效-縫合用時、初始排氣用時、術后-出院用時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206、22.073、11.078、191.191,P<0.05)。
2.2兩組術后-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內鏡組術后-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5.0%,其中發生1 例病灶感染,1 例膽漏;參照組術后-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25.0%,其中發生4 例病灶感染,1 例膽道出血,3 例膽漏,2 例切口疝;內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5,P<0.05)。
隨著臨床內鏡技術不斷完善,內鏡技術的推廣為臨床微創手術提供技術支持,逐漸替代傳統開腹手術,成為臨床腹腔疾病首選治療方案;且隨著內鏡手術的推廣實施,疾病治療適應證擴大,廣泛適用于梗阻性黃疸、膽絞痛、胰腺炎、膽結石、膽梗阻等疾病治療中,因其手術創傷較小,于手術耐受度較低的老年人與嬰幼兒同樣適用[3]。
膽結石為膽道系統常見疾病,其臨床誘發因素較多,疾病發病后伴有明顯的腹部疼痛,受結石因素的影響,病灶部位受結石壓迫,極易導致出血感染情況,繼發腸穿孔幾率較高,需及時予以結石清掃[4]。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為膽道疾病治療首選方案,對比開腹手術臨床優勢顯著。內鏡技術可極大程度縮小切口長度,減少手術創傷,通過3 個內鏡觀察孔建立腹腔下視野,借助內鏡反饋信息實施結石清掃,可顯著規避傳統開腹手術對施術者操作技能的依賴,規避傳統術野的限制,借助內鏡反饋技術,有效探查局部病灶結石情況,可有效提高結石清除率,降低細小結石遺漏情況,最大程度規避膽結石復發;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開展精細化更高,于手術操作期間最大程度規避腹腔暴露情況,手術操作對周圍腸道組織的影響較小,可顯著降低術中出血量,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縮短,[5]。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內鏡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少于參照組,麻醉起效-縫合用時、初始排氣用時、術后-出院用時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內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膽結石,其圍手術期指標改善明顯,術后并發癥明顯降低,符合預后轉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