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
周圍性面癱也叫做周圍性面部神經麻痹,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其引發因素比較復雜,要是由面部神經乳突孔內的面部神經出現了非特異性炎癥所致,患者主要表現為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是周圍性面癱中的一種,目前,臨床上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時,西醫主要采用抗病毒藥、糖皮質激素、補充維生素B 等藥,但是其效果欠佳。隨著中醫學者研究的不斷深入,常規針刺和溫針灸被廣泛的應用在了對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治療中,但是與常規針刺治療效果相比較,溫針灸治療效果更加明顯[1]。本次研究選取了88 例于2018 年2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治療的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詳細的比較并分析了溫針灸與常規針刺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治療的88 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2];②入院時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面部表情癱瘓、口角歪斜等癥狀;③經CT或者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被確診;④發病前面部受到涼風吹或者有外感史;⑤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雙側面癱;②腫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引發的面癱。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21 例,年齡21~67 歲,平均年齡(45.57±8.20)歲;觀察組中男24 例,女20 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46.01±8.0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下進行。
1.2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前,口服維生素B1片,10 mg/d,3 次/d;口服阿昔洛韋片,200 mg/d,3 次/d;口服醋酸潑尼松片,30 mg/d,3 次/d,連續治療1 周后逐漸減少藥量,給患者連續治療3 周。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針刺治療。治療人員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取陽白穴、攢竹穴、四白穴、地倉穴、迎香穴、合谷穴、足三里等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進針,采用捻轉補瀉法在外關穴、風池穴、灸翳風穴等穴位進針,將進針深度控制在0.5~0.8 mm。給予觀察組患者溫針灸治療。治療人員取與對照組相同的穴位,在雙側足三里、翳風穴等穴位進針,得氣后在針柄上套上長度為2~3 cm的艾條,保證艾條與皮膚之間的距離在3 cm 左右,在接近皮膚的一端將艾條點燃,對患者實施溫針灸治療,每個穴位針灸1 次。常規針刺和溫針灸均隔5 min 進針1 次,每次留針30 min,3 次/周,6 d 為1 個療程,給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 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H-B 評分、FDI 軀體功能評分及FDI 社會功能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如患者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正常則評價為治愈,如患者H-B 評分提升2 級以上則評價為顯效,如H-B 評分提升1 級則評價為有效,如未滿足上述標準則評價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FDI軀體功能評分及FDI 社會功能評分涉及社交、平靜時間、情緒異常、睡眠等幾個維度,每個維度分6 個等級,分別記1~6 分,總分24 分,評分越高,提示功能越好;不良反應包括角膜不完整、后遺癥(面肌痙攣)及皮下血腫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中治愈34 例、顯效6 例、有效3 例、無效1 例;對照組中治愈15 例、顯效11 例、有效9 例、無效9 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73%高于對照組的79.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221,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FDI 軀體功能、FDI 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B、FDI 軀體功能、FDI 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 評分(9.1±2.9)分、FDI 軀體功能評分(18.6±4.1)分、FDI 社會功能評分(18.9±4.2)分均優于對照組的(13.3±3.0)、(13.7±2.9)、(16.1±4.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FDI 軀體功能、FDI 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FDI 軀體功能、FDI 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經治療后,觀察組中出現1 例角膜不完整、1 例后遺癥、1 例皮下血腫;對照組中出現5例角膜不完整、3例后遺癥、4例皮下血腫。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82%低于對照組的2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10,P<0.05)。
風寒型周圍性面癱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中醫人員將其列為了“吊線風”、“卒口僻”等范疇,患者主要表現為單側面部肌肉癱瘓、正常閉眼困難、口角偏向健康側、鼓腮漏氣等癥狀[3]。任何年齡段患者都可發病,如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引發面肌痙攣等后遺癥。導致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西醫認為,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發生是由于其神經管內面部神經出現了非特異性炎癥所引發,在治療方面,應以抗炎藥物、抗病毒藥物治療為主[4]。但是經過大量的研究顯示,西醫治療雖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其會引發較多的不良反應。中醫在對其發病因素進行分析后認為,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是因為風寒入絡,局部經絡失去了氣血津液的濡養,導致其脈絡出現了阻塞,氣血不暢等癥狀,認為對于此類患者采用溫針灸治療會達到較好的效果[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73%高于對照組的79.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221,P<0.05)。這與陳健祥[6]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溫針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有效的借助了針刺疏通了經絡,加上艾灸,艾條的熱量直接被經過經絡傳達到了機體內,促使患者面部靜脈得到了疏通,氣血得到了流通,實現了祛風散寒的功效,治療效果明顯提升。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 評分(9.1±2.9)分、FDI軀體功能評分(18.6±4.1)分、FDI 社會功能評分(18.9±4.2)分均優于對照組的(13.3±3.0)、(13.7±2.9)、(16.1±4.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郭志明[7]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采用溫針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通過溫針灸將艾條的溫熱效應通過針體直接傳入到了腧穴中,起到了較好溫陽、祛風、散寒等功效,較好的促進了患者經脈氣血的運行,有效的改善了患者面部神經功能。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6.82%低于對照組的2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10,P<0.05)。這與唐軍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因為溫針灸治療時,取翳風穴,此穴位位于乳突前下方,對此穴位進行溫針灸治療,艾條有效的抑制了機體血液中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IL)-1 等驗證因子的釋放,阻斷了致炎效應,促進了局部皮膚血管的收縮,實現了血液循環的改善,進一步促進了面部表情功能的恢復,治療所引發的不良反應也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臨床上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時,采用溫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面部功能的恢復,且不良反應較少,治療效果顯著,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