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霞
(河套學院 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伴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培養兼具跨文化理解能力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成為當務之急。開展浸入式英語教學,有利于培養符合新時代國家發展需要的雙語人才。然而,就當前現狀來看,高校英語教學仍存在著多種問題,如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教師缺乏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思維與英語交際能力意識等。為真正提高高校英語教學質量,有必要構建以浸入式教學為基礎的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本文即圍繞浸入式教學在構建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中的作用展開討論。
教育學以教育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發展規律作為研究對象;生態學則以環境、生物以及非生物作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環境系統與生命系統二者間相互作用的機理與規律。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教育生態學橫跨教育學與生態學兩大領域,主要研究教育與生態環境間相互關系與作用機制。教育生態學觀點認為,應在教育與其所處生態環境間建立聯系,從整體論與系統論的角度對自身內部各個要素進行分析,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與教學效率。
(1)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傳統英語教學僅注重培養學生單一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但生態化英語教學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作為最根本目標,因此,教師就需在注重培養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同時,注重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并將相關跨學科知識融入英語課堂教學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幫助其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
(2)培養學生跨文化思維觀念。生態化英語教學目標還在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維觀念,使學生能夠尊重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學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及英語國家文化,切實提高自身交流水平。
(3)提高英語教學內容趣味性。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注重提高英語語言知識及其他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遵循投入產出原則,培養既熱愛中國文化同時也精通西方文化的學生。
(1)“學生自主,教師協助”模式。生態化英語教學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通過自我測試與評估定位自身語言需求,進行獨立學習。與此同時,該模式主張由教師扮演協助者角色,幫助學生確立英語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選擇與自身語言需求相適應的英語學習材料,并負責評價學生最終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需注重為學生營造輕松的英語學習氛圍,以便其可以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
(2)“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模式。教師在設計英語教學內容與選擇英語教學方法方面仍然發揮主導作用。與此同時,學生雖處于英語教學核心地位,是英語教學工作之主體,但囿于其在認知與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仍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英語學習。此外,為保證英語教學效果,教師還需注重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因而還需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來設計英語教學內容并選擇英語教學方法。
2.1.1 定義
浸入式教學模式以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具體來說也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使用第二語言面對學生,以使其浸入在第二語言環境當中,這意味著,在該模式當中,第二語言不再只是作為教學內容出現,同時其也是教學工具。該模式力求通過打造接近于第一語言的環境來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特殊語言學習需求。
2.1.2 原則
(1)融合學習原則。浸入式教學模式主張英語學習與學科內容學習的同步性,實現英語學習與學科內容學習、學生主體學習與學生英語學習有機融合。(2)習得原則。在浸入式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最大程度地為學生打造英語語言環境,以使其于無意識狀態下更好地接受英語。(3)聽說領先原則。以學生的母語習得過程為參照,結合學生心理特點、認識順序以及英語語言自身特點,教師先進行“聽說”教學,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英語讀寫。(4)全英語教學原則。在浸入式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僅使用英語面對學生,英語既是教學內容,同時也是教學工具。(5)活動原則。結合學生活潑的心理特點與活躍的思維特征,教師在開展浸入式英語教學過程中,需打破傳統英語教材框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搭建生動教學情景,以此調動學生英語課堂教學參與積極性,助其更好地理解與應用英語這門第二語言。
2.2.1 浸入式教學有利于構建英語生態化教學所需主體間師生關系
傳統的主體哲學主客關系將個體看作孤立性存在,否認人際共存關系?,F當代哲學則將人際關系看作是主體間關系,而主體間性是對主體性的超越,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增加了共同的作用對象。在師生主體間關系當中,教師既是認識和指導學生的主體,同時也是被學生認識和影響的主體;學生既是認識教師與教師教學內容的主體,同時也是被教師認識和教育的主體。前文提到,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包括兩種:(1)“學生自主,教師協助”模式;(2)“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模式。由此可見,英語生態化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不再是傳統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主體間關系。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則恰好合其所需,能夠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尊重、理解、對話的主體間關系。針對學生活潑的心理特點與好動的行為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活動,引導其在氛圍更加自然、形式更為豐富的語言環境中,以表演等方式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活動結果或學生反應隨時調整原有教學方法,最終在師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理解、掌握和運用英語這一門第二語言。
2.2.2 浸入式教學符合生態化英語教學目標,有利于提高生態化英語教學質量
傳統英語教學奉行知識性系統語言觀念,因而培養出的學生多存在“高分低能”問題;部分教師即便傾向于認同交際系統語言教學觀念,并且相對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但也存在著忽視語言知識在能力形式中積極作用的問題。生態化英語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桎梏,主張語言知識與聽說讀寫能力并重,將語言知識作為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與前提,同時也肯定學生英語實際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浸入式教學則與生態化英語教學主張極為相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常見的聽說讀寫脫節問題。具體而言,浸入式語言習得模式包括以下兩個基本觀點:(1)學生第二語言的習得應當遵循其第一語言習得過程,即先聽,后說,最后再學習讀寫;(2)在日常生活實踐過程中自然習得第二語言而無需以母語作為中介是最佳習得方式。由此可見,其意義不僅在于實現了全英語課堂,且還有效避免了漢語言系統對于學生的干擾,促成了學生英語語言學習與英語語言思維的同步,有利于促進生態化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
較之于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基于浸入式教學模式的生態化英語教學具有以下三方面優點:(1)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教學話語權。在傳統英語課堂上,教學話語權通常由教師一人獨享,然而基于浸入式教學模式的生態化英語教學卻將這一份權利分享給了全體課堂成員。學生在獲得充分的言說權利后,個性充分自由發展,課堂參與積極性更高。與此同時,沉浸式英語教學更加關注學生英語學習的快樂程度與全面發展程度,快樂學習意味著沒有壓力,全面發展則包含母語發展、英語語言發展、生理發展、情感發展、認知發展與社會性發展,等等。(2)拓展學生視野?;诮胧浇虒W模式的生態化英語教學主張將英語語言與其他多個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大大開拓了學生視野,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3)促進不同學科間課程整合。傳統英語教學往往只是強調對單科知識與技能進行訓練,并不重視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直接經驗?;诮胧浇虒W模式的生態化英語教學則不然,其遵循現代課程理論主張,在情感、認知與行為相統一的基礎上,整合知識課程與情感課程,促進了不同學科間課程的整合。
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國際交流活動愈發頻繁,對于兼具跨文化理解能力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雙語人才需求日盛。浸入式教學秉持融合學習、習得、聽說領先、全英語教學以及活動等五大原則,力求打造最近于第一語言的環境來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特殊語言學習需求。以浸入式教學為基礎,構建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有利于打造以平等、對話為特征的主體間師生關系;符合語言教育最終目標,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賦權于生,開拓視野并促進學科間整合,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總體而言,基于浸入式教學的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構建是我國英語教學一次有益探索,能夠切實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為國家輸送更多與時代發展、社會需求相適應的雙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