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毅 姬娜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礎在教育。而閱讀,與鄉村教育息息相關,“全民閱讀”連續八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三秦都市報社全媒體“520本好書”公益項目為例,通過研究其內容、形式、傳播、融合等方面的創新,探索都市報助力鄉村振興模式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媒體;公益;融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12-0084-04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孩子閱讀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全民閱讀”連續八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中,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城鄉公共文化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導全民閱讀”。
閱讀是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傳承文明、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對凝聚全國人民奮斗“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4月,為了更好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法律的形式就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等作出部署規劃。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基礎在鄉村教育。而閱讀,與鄉村教育息息相關。
近年來,雖然農村少年兒童的學習環境有了很大改變,但是,由于城鄉發展不均衡,一些地區農村少年兒童的閱讀環境與城市少年兒童的閱讀環境存在一定差異。這些年,筆者先后采訪、調查過上百所(鄉鎮、村莊)的中小學,80%以上的受訪學校在閱讀方面都存在問題,有的學校沒有圖書館,孩子們非常渴望課外讀物;有的學校有圖書館,但是藏書老舊,多數圖書不適合孩子們閱讀,或者平時很少對孩子們開放;此外,一些家長并不重視閱讀,有的和思想觀念有關,認為孩子們有課本就夠了,其余的是“閑”書,有的和經濟條件有關,因為條件不允許多花錢買課外讀物。
“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是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目標之一。此外,中央宣傳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2021年全民閱讀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要“重視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群體的基本閱讀需求”[1]。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孩子(含鄉鎮、村莊)的閱讀愈加重要。
二、三秦都市報社助力鄉村振興模式創新研究
志愿服務是新時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構成,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新聞媒體不僅是志愿服務的報道者、信息的主要傳播者,也應是公益慈善行為的主體,也應是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2]。
三秦都市報社一直致力于報道優秀志愿者故事,傳播志愿服務理念,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志愿服務文化,尤其是近年來,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打造全媒體傳播志愿服務體系,推出“公益記者”融媒體矩陣,包含公益記者微信公眾號、公益記者粉絲圈小程序、公益記者社群,在《三秦都市報》上開設“公益記者”版,在秦聞APP、三秦網上均開辟“公益記者”欄目,并評選獎勵公益大使、正能量城市,組織開展各類公益活動,促進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形成[3]。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三秦都市報社全媒體于2019年5月開始,聯合社會各界推出“520本好書”公益項目,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努力講好新時代志愿服務故事,千方百計讓鄉村孩子都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一)內容創新:共享流動書香
“520”,網絡流行語,“我愛你”的意思。
“好書”,指的是適合孩子們閱讀、有利于孩子們成長的圖書。不少公益團隊提前和目標學校的教師進行溝通對接,根據需求確定書目。
“傳閱”,指的是圖書是可以流動的,最大限度發揮圖書的作用。
發起“520本好書”公益項目的初衷是:捐贈一本好書,點亮一個夢想,共享流動書香!提升閱讀水平,助力鄉村振興。該項目始發于2019年5月舉行的2019屆陜西520公益季,由《三秦都市報》、三秦網、公益記者公眾號、天天正能量等聯合獎勵并發起,“陜西公益大使”和愛心人士、團隊廣泛參與捐贈圖書和捐建傳閱點的項目。2020屆陜西520公益季,該項目進行了升級,《三秦都市報》、三秦網、秦聞APP、公益記者公眾號聯合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希望工程公益志愿指導中心、陜西省青少年基金會以及愛心單位,在不適宜傳閱圖書的學校捐建“520希望工程圖書室”。
也就是說,“520本好書”公益項目內容分兩類:一類是“520本好書在山區傳閱”,即選擇有需求、愿意傳閱分享的山區學校,給每所學校捐贈520本圖書并設立傳閱點,隔一定時間(半年或一年左右),讓這520本好書傳閱到另外一所學校,并在原設點學校補充新書,讓好書在附近多所學校之間傳閱起來;第二類是“520希望工程圖書室”,即捐建固定的圖書室。
與一般捐書活動不同的是,該項目多了分享傳閱圖書的內涵,提高了圖書的利用率,讓山區孩子們在讀好書的同時,還能共享流動書香的樂趣。例如,2019年9月,“陜西公益大使”朱迎波、李軍鋒、翟清風在安康市寧陜縣筒車灣鎮筒車灣小學捐建了“520本好書”傳閱點;2020年9月,希望軍轉團聯合寧陜新華書店為該小學更換了新書,并把之前的圖書傳閱到幸福社區童心港灣;2021年9月,志愿者們前往寧陜縣筒車灣小學,第三次給該校更換了520本好書。
送去好書,并不等于送去閱讀,如何讓孩子們拿起圖書去閱讀?“520本好書”在山區傳閱活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此問題。因為這些圖書在一所學校停留的時間只有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傳閱去其他學校,所以,師生們非常珍惜這些圖書。
(二)方式創新:各界形成合力
點滴匯聚大愛,一粒愛的種子能夠長成參天大樹。“520本好書”公益項目的種子資金是由三秦都市報社全媒體和天天正能量頒發的1萬元獎勵金,后續的愛心圖書主要來源于“陜西公益大使”和團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愛心單位的捐資或者捐書。從第一個傳閱點的建立,到2021年10月26日累計捐建186個傳閱點(含“520希望工程圖書室”),總計捐贈圖書136 315本。此外,已確定將要在商洛暴雨受災地區建立152個“520希望工程圖書室”,目前正在配書中。
這與“520本好書”公益項目的創新方式是分不開的,三秦都市報社全媒體凝心聚力,搭建跨平臺、跨領域的合作通道,筑牢“公益共同體”,讓社會各界形成助力鄉村振興的合力。
為了更好地傳閱和管理圖書,更好地讓公益項目落地生根,更好地促成城鄉長期結對子,每個捐建點都懸掛有“520本好書”牌匾——以捐建者、捐建團隊的名字命名。三秦都市報社全媒體則整合社會資源、對外宣傳推廣、獎勵優秀的執行團隊。
參與捐建傳閱點(或圖書室)的愛心單位,來自各行各業,比如:陜西省希望工程公益志愿指導中心、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陜慈協慈善先鋒志愿者服務隊、初木公益志愿者服務隊、富平縣幫幫樂公益協會、同心三秦行公益中心、貴州茅臺陜西省經銷商聯誼會、綠地集團西北區域管理總部、中建西部建設北方有限公司、陜西省軍區軍人服務社、陜建十一集團公司志愿隊、陜西交通控股集團公司、西安醫學院、咸陽市慈善扶貧協會公益志愿者分會、義行動公益、愛心大姐團隊……
捐建方式也有創新,回訪并獎勵。2020年5~6月,“陜西公益大使”郭軍及其團隊同心三秦行公益中心在11個山區學校建了11個“520本好書”傳閱點,捐贈了5 755本全新圖書。2020年11月,該公益中心進行了回訪,給這11個傳閱點所有參與閱讀的3 756位孩子捐贈了棉坐墊,給學校評選出的讀后感寫作優秀學生發放了獎品。郭軍說,“有書可讀”是前提,有了前提之后,陪伴孩子閱讀、指導孩子閱讀、分享閱讀心得就非常重要了。
(三)傳播創新:全媒立體呈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記者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磨煉自己,策劃、對接、采寫、編發、報道“520本好書”傳閱點捐建過程,在三秦都市報社全媒體上立體式呈現,努力講好助力鄉村振興的故事。
在《三秦都市報》上推出“520”版面,文圖報道,突出故事性和新聞性;秦聞APP上設立“520本好書”專題,通過文、圖、視頻、音頻、交互產品等,進行立體式傳播;三秦網、秦聞APP、公益記者微信公眾號、公益記者小程序、[KG-0.5mm]《三秦都市報》微博、《三秦都市報》今日頭條號、《三秦都市報》抖音號、《三秦都市報》快手號、《三秦都市報》視頻號等平臺上,發布了500多篇“520本好書”相關報道,讓公益活動傳播“破圈”,突破了“寫誰誰看、誰寫誰看”的尷尬。
并根據時間節點、受眾等不同,推出不同類型的新媒體產品。在世界讀書日期間,選擇9個傳閱點的9張不同類型的照片,配上捐建日期和觸動人心的文案,精心設計版式,制作了全媒封面九宮格,海報一經推出便刷爆朋友圈,社交化傳播效果明顯;創意無處不在,在捐建第100個傳閱點時,照片中志愿者和師生們站成“100”造型;制作動畫音視頻,一位奔跑的志愿者小秦邊走邊說,他的腳步踏遍了陜西76個市縣區的所有傳閱點,讓新聞具有了可視化;制作交互產品,推出的H5產品《點一點,看看有沒有你家鄉》,體驗感、趣味性、互動性強,網友掃碼后就能看到“520本好書愛心地圖”,而且,用手指每點一下地圖上的紅點處,就能看到建立傳閱點的學校的名稱,以及某某某(個人或者團隊)于何年何月在此處捐建了傳閱點。
此外,在大型公益活動現場,還制作了線下產品“愛心墻”——“為我家鄉‘書’送希望”,墻上繪制了陜西“520本好書愛心地圖”,已建立傳閱點的地區全部標紅,很多人看后表示,自己也想為家鄉盡份力,也要加入到捐書的行列中來。
(四)融合創新:助力城鄉融合
一般來說,都市報的受眾定位主要是都市市民。三秦都市報社堅持守正創新,推進融合發展,把受眾范圍擴大到城鄉所有讀者網友,并努力通過自身行動,為城鄉融合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截至2021年10月26日,陜西11市76個市縣區的185所學校和寧夏1個縣的1所學校,均建立了“520本好書”傳閱點(含“520希望工程圖書室”),總計捐贈圖書136 315本,價值超過400萬元。
一方面,通過“陜西公益大使”和志愿者們的身體力行帶動,三秦都市報社全媒體的宣傳推廣,影響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愛心接力,積極捐建傳閱點;另一方面,每一次開展捐建活動時,不僅僅捐書,還有許多愛的“附加值”,捐贈文體用品、城鄉孩子手拉手,以及安全知識培訓、流動博物館、民歌等進校園……兩年來,志愿者們積極對接各種社會資源,腳步遍布了186所學校,并把愛心圖書和各隊有特色的志愿服務送進校園,長期幫扶,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
陜慈協慈善先鋒志愿者服務隊在陜西捐建了17個“520本好書”傳閱點,每次捐建時,除了捐贈圖書,還向孩子們捐贈書包、筆、作業本、足球、籃球、跳繩、玩具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又捐贈了防疫物資;義行動公益團隊在捐建傳閱點時,還給孩子們送上水彩筆、紅領巾、跳繩、沙包、乒乓球拍、萬花筒等愛心物品,并給老師們上公益課堂;陜慈協初木公益志愿者服務隊在捐建16個“520本好書”傳閱點的過程中,給留守兒童開展合約助學公益活動,累計34萬余元,資助了450人。
每一個傳閱點,也成了志愿者和鄉村教育對接的聯絡點,雙方及時溝通對接需求,進行幫扶,城鄉孩子手拉手結對子。2019年12月4日,“陜西公益大使”溫西順和西安市第五十中的25名師生,在鎮安縣米糧鎮熨斗九年制學校和茅坪回族鎮甘溝小學建立了兩個傳閱點,并開展了城鄉孩子手拉手活動,西安市第五十中的25名師生,按照各自所教所學的年級一一對應,和山區學校的孩子們一起上了一節課。午飯后,城鄉學生同臺語文知識競賽開始,成語接龍、默寫生詞、即興演講,比賽高潮不斷。“一次令人興奮的異地研學,山區學生的條件差一些,但學生們的自律性很強、知識面也很廣,城鄉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五十中學的王副校長說,歡迎山區師生到他們學校來交流,今后,他們會繼續做好兩校師生的溝通交流。
陜西一共有107個市縣區,目前,該項目已覆蓋陜西11市76個市縣區。三秦都市報社全媒體計劃在未來的兩年內,將傳閱點覆蓋陜西所有的市縣區。
志愿服務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大有可為[4],媒體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此重任。社會治理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而融媒體能以最廣泛的渠道將各方相連,形成協同治理關系,從而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進一步縮小差距,助力鄉村振興。
三、“520本好書”的實踐思考
“520本好書”公益項目已經讓186所學校的圖書室有了適合學生們閱讀的圖書,解決了山區學校課外書籍缺少的問題,培養了學生愛閱讀的好習慣。當地教育部門、學校、學生、家長紛紛對此項公益活動進行稱贊,捐書讓孩子們受益匪淺,公益團隊和學校手拉手給山區學校帶去了更多資源,公益團隊和校方友好的對接,對整個鄉村的軟硬件提升都有很大的改善。熨斗九年制學校黨支部書記安明柱說:“我們學校地處大山深處,交通和信息比較閉塞,很多家長不支持孩子們購買課外書籍,更別說學校還有近60%的留守學生了。‘520本好書’傳閱點的捐建,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幫孩子們樹立了好好學習、走出大山的信心。”
公益團隊與建立的傳閱點學校會保持聯系,學校也積極地反饋相關信息。90%以上建立傳閱點的學校,開展了讀書競賽、讀后感等活動。鄉村少兒的閱讀資源多了,課外閱讀數量、時間和頻次與城市兒童的差距逐漸在縮小。此外,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熱情,讓孩子們學會感恩。
“520本好書”公益項目獲得陜西省網絡公益優秀精品項目,入圍第五屆陜西省青少年公益項目大賽決賽(金銀獎正在評審中)。陜西省慈善協會領導曾說,短短兩年建立這么多傳閱點,充分說明這一公益創新很接地氣、深受歡迎。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例如,整個圖書的捐贈量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有的傳閱點因疫情防控等因素沒有及時進行圖書傳閱。也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媒體、圖書創作者等發揮合力,共同長期推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三秦都市報社全媒體將持續做好鄉村振興的報道,并繼續整合資源,構建強大且持久的媒體推動力量,凝心聚力,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費冬梅.合力托舉讓鄉村兒童享受閱讀之美[N].光明日報,2021-06-03(015).
[2] 陳聽雨.記者觀察踐行新聞媒體責任 講好扶貧故事 助力鄉村振興[J].記者觀察,2021(23):42-43.
[3] 姬娜.新時代媒體志愿服務的實踐歷程與理論探索[J].時代人物,2020(26):247-249.
[4] 張翼.志愿服務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大有作為[J].雷鋒,2019(12):9.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