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后疫情時代電子商務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聯動發展研究”(2021-SK-04)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輝煌的經濟成就,新冠疫情的暴發使得產業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但是電子商務卻一枝獨秀,迎來了新的發展熱潮,實現自身成功轉型升級的同時,推動產業信息化發展和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優化。本文通過分析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及其對產業升級的作用,同時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電子商務對大灣區產業發展的策略建議,包括依托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發揮電商優勢,加強區域產業生態圈建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保障制度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大灣區產業只有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優勢,減少新冠疫情產生的負面影響,才能實現自身的升級發展。
關鍵詞:電子商務;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產業
自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以來,粵港澳合作從“前店后廠的1.0版”和“CEPA框架下2.0版”進入到大灣區“協同發展3.0版”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承擔著為國家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開辟新格局的重任。大灣區的變革離不開產業的發展,產業是大灣區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驅動力,與城市群功能存在耦合效應。但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區域產業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約,嚴重影響大灣區的經濟發展。
電子商務作為我國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其市場全球化、交易快捷化、成本低廉化等顯著特點極大改變了原有的商業模式,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電子商務的優勢更加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借助電子商務的力量為核心驅動賦能,成為支撐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一任“主力擔當”。
一、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及作用
1.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總體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在最新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9-2020)》中指出,2019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34.81萬億元。同比增長6.7%。現階段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大量傳統產業開始轉向電子商務的經營發展模式,電子商務的應用需求大幅度提高,滲透到各個領域,例如郵政、旅游、農業等。當前正處在數字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電子商務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5G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電子商務的產業化應用注入了新動力,在各種信息技術革命和社會經濟變革的影響下,助力中國經濟發展穩步提升。
2.新冠疫情影響下的電子商務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線下生產消費活動嚴重停滯,在傳統行業一片蕭條之際,互聯網電商因為足不出戶、非接觸式、持續供給等優勢,走上了風口浪尖。響應國家相關防控政策,“宅”在家中的消費者將日常消費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當疫情逐漸穩定之后,經濟恢復期也少不了電子商務的身影,網絡直播帶貨、“網購節”等電子商務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消費回暖,電子商務卻在疫情中釋放出巨大的商機和潛力,成為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借助電商的優勢,如何將疫情危機轉化為發展時機是今后一段時間社會各界的關注重點。
3.電子商務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推動產業協同融合發展,鼓勵研發設計、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服務企業,發揮大數據、技術、渠道、創意等要素優勢。可見電子商務在產業發展中起著重要推動作用,不僅能對傳統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的信息技術支持起到優化效果,實現需求結構的調整,而且還能革新產業結構,幫助企業實現信息化轉變,發揮電商的大數據分析掌握全球市場行情和變化趨勢,改變企業網絡營銷形式、物流配送路徑、即時通訊手段等領域,實現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同時,電子商務模式打破時空限制,讓交易更加高效,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有利于調整區域產業結構。
二、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1.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改革創新報告(2021)》指出,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克服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年經濟增速保持大致穩定,經濟總量達到11.59萬億元,特別是粵九市表現出了較強的韌性,廣州經濟總量首次超越香港,粵九市在大灣區中的經濟作用明顯。得益于“六保”、“六穩”等政策的影響,大灣區內需增長動力逐漸恢復,金融市場逐步回暖。伴隨著全球防疫工作的推進,2021年大灣區將充分產業和區域優勢,增強國內國際雙循環,依托科技創新全面發展數字化產業,逐步形成灣區產業多元格局。
分析當前大灣區產業結構現狀,可以得到如下結論:香港產業依舊是以金融、服務業為主,打造國際金融中心、航運和貿易中心、國際航空樞紐;澳門成為娛樂旅游為主導的文化交流中心,同時也是中葡商貿合作平臺;廣州作為國際商貿中心,其批發零售業增長值居珠三角首位,同時作為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物流運輸產值也占據了珠三角的接近一半的比重;深圳依然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其中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業尤為突出;東莞作為世界工廠,形成以八大產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珠海的電子信息產業仍然為支柱產業,GDP所占比重超過1/4;中山建成九大產業平臺,引進大批先進制造業;惠州除電子信息產業外,石化產業尤為突出;佛山以傳統工業為支持,其中家電制造業占全國家電產值的15%以上;江門和肇慶的重心則是做好產業承接和發展現代農業。大灣區“9+2”城具體產業格局如下表所示。
2.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灣區產業發展仍將是挑戰與機遇并存,雖然區域內產業結構互補性強,整體經濟水平也顯著提升,但是從灣區產業協同度和《規劃綱要》政策定位上仍然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各城市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定位協同度不高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經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受政治形勢和新冠疫情的影響香港、澳門經濟發展遲緩,廣州、深圳第三產業比重超60%,進入后工業化階段東莞、珠海則剛過50%,其他五個城市則主要依靠工業支撐,呈現明顯的梯度差異。同時,各城市在產業定位上也存在重疊現象,對自身認知不清晰且存在信息不暢通,造成重復建設、資源錯配等問題,比如,佛山、中山和東莞都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打造先進制造業中心”,而且各城市均把強化港澳合作作為今后的重要工作內容,從而造成不必要的競爭關系,各城市產業間缺乏協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強調的是整體發展,但是由于11個市的各行政區更關注自身的產業發展,造成生產要素無法自由流動,嚴重影響灣區經濟自由度。
(2) 部分優勢產業發展未達《規劃綱要》要求
相較于《規劃綱要》要求,部分產業仍明顯處于滯后階段,影響大灣區整體實力的提升。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必須搞實體經濟,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規劃綱要》指出,打造粵港灣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基地,但從當前9市產業結構來看先進制造產業創新水平有待提高,例如廣州高技術產業占比僅為13.4%,佛山仍然是傳統制造業為主,江門和肇慶的產業主要為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同時,相較于《規劃綱要》的要求,整體現代服務業基礎不強,不利于產業升級,除香港、澳門以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產業外,其他9市的服務業發展主要依靠技術水平落后的傳統服務業,而金融、知識產權、信息技術等高端服務業則發展緩慢。
三、電子商務促進大灣區經濟發展策略
1.依托新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熱潮。5G技術實現超高清視頻產業化,改變原來依靠圖文呈現的產品銷售模式,直接轉變為短視頻和直播帶貨模式;VR&AR技術打破虛擬與現實的鴻溝,實現線上虛擬體驗,提升消費感受;人工智能加速物聯網,改變電商運作趨勢,智能物流、智慧門店和移動支付等新業態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購物體驗。同時,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提升了電商的服務質量和服務體驗,提高信息化水平,激發電商潛能。
依托新技術加持的電子商務更有利于產業的發展和升級,為產業構建全新的電商模式。對于企業而言,電子商務的發展并非獨立的,而是服務于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在一定程度上,企業通過電商模式能夠變革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例如電商促使傳統制造業在產品研發時更關注全球化和創新性,通過電商掌握國內外市場的消費需求和競爭環境,從而不斷調整行業方向和產品制造。同時,新技術加持下的電子商務能夠幫助企業構建新型數字化平臺,整合全渠道資源,實現企業信息化轉型,利用大數據分析行情趨勢,建立產品用戶畫像,以此促進企業實現結構升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2.發揮電商優勢,加強區域產業生態圈建設
受新冠疫情常態化的影響,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從線下走到線上是必然選擇,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大灣區產業想要探索一條適合產業持續發展的電商路徑,建立起區域產業良性生態圈,就必須堅持“人貨場”深度開發。其中,“人”:強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產業活力,從人力資本入手,解決產業電商人才短缺問題。“貨”:強化產品技術加持,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更適合電商模式的產業貨品。“場”:強化推廣布局,提升傳播效率,打造全媒體多渠道“賣場”,精準觸達用戶。電子商務的泛在化將打破原有線下時空格局,為產業發展創造新的有利環境。
近年來,在“電商興市”的政策市場氛圍下,灣區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進一步推動區內消費結構、生產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如下三類大灣區產業為例,珠三角傳統制造業借助電商實現了從工廠直接到消費者的連接,包括家電生產、汽車制造、泛家居產業;文化產業借助電商實現了文化的價值創造和持續發展,以石灣陶塑、香云紗、潮州木雕等為典型代表的嶺南非遺;服務行業借助電商探索出線上線下全覆蓋的模式,實現了產業的穩步提升,如灣區的旅游和餐飲行業。同樣的,灣區產業只有充分發揮電商優勢,并形成以電商模式為主流的生態圈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保障制度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
從宏觀層面來看,電子商務對大灣區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行為對產業的發展有著顯著影響,包括政府的管理水平、優惠政策以及相關基建的財政支持等。
(1) 加快利好電子商務政策出臺
在國家“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和廣東“十四五規劃”的背景下,區域產業開展電子商務是行業與互聯網創新融合的具體實踐,將有效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受新冠疫情影響,電商的優勢更加凸顯,相關政府部門應當結合當前環境出臺更多利好政策,鼓勵產業更加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優勢開展業務活動,以政策的穩定性提升產業運用電商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推進電商與企業的深度融合。此外,由于灣區內不同產業之間存在差異性,政府部門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行業實際情況,確保政策的精準性和匹配性。各部門要在充分了解電子商務實際運作的背景下,出臺具體化和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確保真正將電子商務落實到產業具體應用的層面上。
(2) 改善新技術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物流系統已經比較完善,為產業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然而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相關設施設備的建設仍存在提升的空間,如果僅依靠個別企業的投入對于整個產業體系的功能改善將會收效甚微,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調控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有效改善。以物流改善為例,伴隨著5G技術的到來,人工智能在物流領域的運用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政府部門可以加強與5G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企業的合作,共同開發符合當前產業需要的現代化智能物流系統。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帶頭作用,通過財政支持、政策傾斜、資金補貼等方式促進區域內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解決企業電商化的應用瓶頸。
四、結語
在新冠疫情進入常態化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電子商務的發展超前進入深化期,新商貿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同時場地化電商格局已成定局。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商務將在大灣區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傳統線下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大灣區產業為尋求自身發展和轉型升級依靠電子商務將成為新趨勢。未來的大灣區產業將充分發揮電商協同優勢,釋放電商帶來的巨大商業潛力,克服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推動產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文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5):147-148.
[2]林先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經濟整合研究[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
[3]謝慧,任紅.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1(13):25-27.
[4]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廣東省人民政府,2021.
[5]涂成林,田豐,李羅力.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改革創新報告(2021)[R].現代商貿工業,2021.
[6]人民網.習近平:一定要把我國制造業搞上去[EB/OL].(2019-09-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n1/2019/0918/c1024-31358972.html.
[7]徐維軍,張曉晴,張衛國.政策視角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產業結構問題研究[J].城市觀察,2020(2):7-19.
作者簡介:陳中明(1988- ),男,漢族,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生,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