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菁 周宏燕








摘 要:數字貿易是在數字技術發展之上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也是影響產業結構升級、重塑全球價值鏈的關鍵力量。本文通過構建三變量中介效應模型,選取2013年-2018年我國30個省份面板數據,采用中介效應檢驗中的逐步回歸法和Sobel檢驗法,對數字貿易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出口技術復雜度的作用機制進行檢驗。研究證明,數字貿易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均衡化發展,進而提高地區的出口技術水平。根據上述結果,本文針對經濟全球化下我國的數字貿易發展情況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數字貿易;產業結構升級;出口技術復雜度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貿易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數字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有關數字貿易的研究也不斷增多。其中,在對數字貿易的影響作用進行分析時,許多學者著重肯定了數字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李保民等(2020)借助VAR模型證明數字貿易會加速我國產業向第三產業傾斜。王紅梅(2020)用VAR模型實證分析發現數字貿易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長期性的正向促進作用。姚戰琪(2021)借助結構方程模型證明數字貿易可以通過人力資本和R&D強度對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出口技術復雜度產生顯著作用。還有不少學者研究了數字貿易對出口產品技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郭偉鋒等(2019)從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趨勢闡明數字貿易能夠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孫穗等(2020)借助中國與東盟國家面板數據實證證明信息通信技術能夠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雙邊貿易。
結合以上來看,近年來已有不少文獻就數字貿易、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技術復雜度兩兩之間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但少有學者直接對數字貿易、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技術復雜度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展開研究。基于此,本文借助中介效應分析模型,通過實證研究數字貿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進而促進出口技術復雜度提高的中介效應機制,以理清數字貿易、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技術復雜度之間的相互關系,為我國當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提供參考。
二、實證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三變量中介效應檢驗模型,選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合理化、高度化和均衡化)作為中介變量來分析“數字貿易→產業結構升級→出口技術復雜度”的作用機制。
1.檢驗方法與模型構建
借鑒溫忠麟(2004)提出的中介效應綜合檢驗程序,選擇采取依次檢驗回歸系數與Sobel檢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檢驗,并以此構建出三個回歸方程模型,根據回歸系數顯著性和Sobel檢驗中統計量Z的大小判斷中介效應的存在性。其面板數據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省份和年份,Expt表示出口技術復雜度,S表示數字貿易綜合發展指數,Mediator表示中介變量(在本文中為產業結構升級合理化、高度化、均衡化三項指標),HR、FIN、OPEN和PGDP為模型的控制變量,ε為擾動項。
2.變量說明
(1) 被解釋變量
借鑒許治等(2013)方法測算中國各省(市)出口技術復雜度Expt,其公式如下:
其中, 代表s省份i商品的出口比重,為s省份i商品的勞動生產率。
(2) 解釋變量
參考姚戰琪(2021)根據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水平、電子商務規模及貿易交易額、數字產業化貿易、對外貿易依賴程度5個維度建立的數字貿易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體系(表1),并借鑒張衛華等(2020)采取的熵值法計算得出各省數字貿易發展水平S。
(3) 中介變量
本文選取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TL、產業結構高度化指數W和產業結構均衡化指數EL三項指標作為中介變量,分角度檢驗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貿易影響出口技術復雜度中發揮的作用。
①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TL:借鑒干春暉(2011)采用的泰爾指數法計算。
其中,Yi表示各產業產值,Yi/Li表示各產業生產率。TL數值越大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越低。
②產業結構高度化指數W:借鑒付凌暉(2010)的方法計算產業結構高度化系數W,W數值越大,表明該省份產業結構高度化程度越高。
③產業結構均衡化指數EL:借鑒劉玲(2018)的計算方法,公式如下:
Yi/Y表示各省第i產業占該省總產值比例,Li/L表示各省第i產業從業人員占比,EL越大,產業就業結構對稱性越小,產業結構效率越低。
(4) 控制變量
本文參考王稀龍(2018)、姚戰琪(2021)等學者的研究,并結合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技術復雜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引入人力資本HR、金融發展水平FIN、對外貿易開放度OPEN和經濟增長PGDP四項指標為模型的控制變量,以增加模型的檢驗力和說服力。
①人力資本HR:人力資本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動力,對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技術水平提升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參考王稀龍(2018)選用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各省人力資本水平。
②金融發展水平FIN:金融的發展可以促進企業資金融通和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參考王稀龍(2018)選用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表示各省金融發展水平。
③對外貿易開放度OPEN:進口的增加可以促進產業技術的擴散,出口規模的擴大可以提高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本文采用進出口總額在GDP中的占比表示各省貿易的開放程度。
④經濟增長PGDP:一國經濟增長可以促進投資重心向高技術產業轉移,鼓勵企業改善產品的生產工藝,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產品技術水平。本文選用各省人均生產總值表示各省的經濟增長情況。
3.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1)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3年-2018年30個省(市)省際面板數據進行檢驗,其中排除了數據缺失較多的西藏地區。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EPS數據庫和國研網對外貿易數據庫。
(2) 描述性統計
根據模型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表2),數字貿易發展指數與出口技術復雜度存在顯著正相關,而產業結構升級三項指標中TL、EL與Expt顯著負相關,W與Expt顯著正相關,初步表明數字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產生了正向影響。同時,人力資本、金融發展水平、對外開放度和人均GDP等變量與數字貿易、出口技術復雜度和產業結構升級間均具有顯著相關性,一方面說明在探究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貿易對出口技術復雜度間的影響機制時需要控制相關變量;另一方面也表明在進行實證分析前需對模型進行VIF檢驗以保證模型不存在嚴重共線性,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
三、實證檢驗結果及分析
在實證檢驗前,對模型的共線性與異質性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模型不存在嚴重共線性,但由于異質性的存在,常用的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均不能滿足檢驗要求。結合中介效應模型本身性質、Hausmann檢驗結果以及其他學者的中介效應實證經驗,本文最終采用Stata軟件下的“xtscc,fe”命令構造固定效應回歸模型進行回歸,以減弱異方差對實證結果的影響。
1.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分別將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TL、產業結構高度化指數W、產業結構均衡化指數EL作為中介變量Mediator代入回歸模型進行檢驗,其檢驗結果如表3、表4、表5所示。
在表3中,模型1顯示數字貿易對出口技術復雜度具有顯著正向效應,總效應系數為2.738。模型2顯示數字貿易與產業結構合理化之間影響關系顯著性較低,而模型3中S與Expt呈顯著正相關,TL與Expt呈顯著負相關,表明數字貿易和產業結構合理化均與出口技術復雜度呈顯著正效應。根據回歸系數計算Sobel檢驗的Z統計量大小為1.8119,遠大于5%顯著性下的臨界值,因而可以推斷產業結構合理化在數字貿易與出口技術復雜度之間存在部分中介的作用,該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5.71%。
表4結果表明,模型2顯示數字貿易與產業結構高度化之間存在顯著正效應,模型3則表明數字貿易和產業結構合理化均與出口技術復雜度呈顯著正相關,滿足部分中介效應成立條件,且該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重較高,為34.33%。
同理,表5結果顯示模型2中數字貿易與產業結構均衡化之間影響關系顯著性較低,而模型3中S與Expt呈顯著正相關,EL與Expt呈顯著負相關,表明數字貿易和產業結構均衡化與出口技術復雜度呈顯著正效應。Sobel檢驗的Z統計量為1.7598,明顯大于5%的臨界值,可以推斷產業結構均衡化在數字貿易與出口技術復雜度之間同樣存在部分中介的作用,該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7.19%。
綜上結果分析,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貿易與出口技術復雜度之間發揮了部分中介效應的作用,其中產業結構高度化的中介效應尤為明顯。我國數字貿易發展過程中,存在“數字貿易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出口產品技術水平提升”的環節,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在數字貿易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促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穩健性檢驗
數字貿易的發展離不開電信業務水平的提高,而電信業務水平也隨數字貿易規模的擴大而提升。本文選取由各省電信業務總量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表示的電信業務發展水平TS代替數字貿易發展綜合指數S重復上述回歸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檢驗結果與原檢驗基本一致。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選取了2013年-2018年我國30個省份面板數據,采用中介效應檢驗中的逐步回歸法和Sobel檢驗法進行實證分析,證明了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均衡化在數字貿易對出口技術復雜度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由此本文得出結論:隨著數字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數字貿易對出口技術復雜度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均衡化均在數字貿易與出口技術復雜度間存在中介效應。數字貿易可以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均衡化發展促進出口技術復雜度的提高。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如下建議:我國應通過加強完善數字基礎建設,提高產業數字化滲透率,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填補數字貿易、數字金融等領域相關法律空白,加大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力度,提高全球數字貿易規則制定的國際話語權等促進數字貿易發展,充分發揮數字貿易在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復雜度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保民,朱颯.數字貿易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于VAR模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0,38(06):6-11.
[2]王紅梅.數字貿易對北京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研究[J].時代經貿,2020(30):6-10.
[3]姚戰琪.數字貿易、產業結構升級與出口技術復雜度——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多重中介效應[J].改革,2021(01):50-64.
[4]郭偉鋒,賀靜.數字貿易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41(10):132-133+170.
[5]孫穗,朱順和.基于數字經濟背景的ICT對貿易與經濟增長影響研究——以中國和東盟國家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20(13):146-150.
[6]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05):731-745.
[7]許治,王思卉.中國各省份出口商品技術復雜度的動態演進[J].中國工業經濟,2013(08):44-56.
[8]張衛華,梁運文.中國數字貿易發展水平省域分異與空間效應[J].貴州社會科學,2020(12):129-138.
[9]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46(05):4-16+31.
[10]付凌暉.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0,27(08):79-81.
[11]劉玲.貿易和投資的開放對中國產業結構影響研究[D].中央財經大學,2018.
[12]王稀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對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8.
作者簡介:王雨菁(1999- ),女,湖南長沙人,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2017級本科生;周宏燕,女,博士,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