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璐
摘 要:本文對管理者職業經歷與企業盈余管理的國內文獻進行了述評。首先介紹了高管職業經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然后對高管團隊的CEO、董事的背景特征與盈余管理的關系作了梳理。最后,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和思考。
關鍵詞:高管經歷;盈余管理;CEO職業經歷;獨董背景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層通過操縱企業財務信息,從而達到一定目的的行為。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性,管理層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維護職位安全等動機而進行盈余管理。目前,針對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經非常豐富,主要包括盈余管理影響因素研究及經濟后果研究。學者從外部因素和內部治理兩個方面闡述了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外部因素包括霧霾、反腐政策、退市制度、國企混改、政府監管等。內部治理包括高管特征、獨董背景、股權激勵、社會責任、CEO更替等。在研究經濟后果時,審計師決策、企業績效、股價崩盤等成為熱點。本文選擇從管理者職業經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這一角度切入,研究了不同背景的管理層對企業行為的影響。
近年來,高管的異質性特征成為了理論與實踐的關注熱點,高管的職業經歷得到了廣泛關注。自高階梯隊理論提出以來,學者們逐漸認為管理者是異質且非理性的,構成了管理者職業經歷后果研究的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管理層在企業中所做的決策中含有其在職業生涯中獲得的認知與經驗。高管的背景特征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因此對于高管背景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綜述的重點是管理者的個人經歷,即研究管理層后天的經歷和經驗對其決策行為產生的影響。本文定義的管理者包括經理層、董事、監事等,但由于在我國學術研究中,對監事本身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主要將研究對象界定為經理層和董事。管理者的職業經歷會塑造、影響其思維與認知,影響到他們在所處職位上的行為方式,進而影響他們的決策選擇。由于管理者在企業中具有較大的自主決策權,因此管理者通常會對企業的業績及各種決策造成重要影響。那么,不同職業背景的管理者會如何影響盈余管理的操縱程度呢?本文基于對文獻的梳理,旨在為未來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鑒。
本文在框架上首先將管理層作為整體,進行第一部分的綜述。然后再將管理者團體進一步作了細化區分,進行第二、三部分的綜述。具體來說,本篇文獻綜述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管理層職業經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第二部分為CEO職業經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第三部分為董事職業經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第四部分為總結與展望。
二、管理者職業經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管理者個人特征和早期經歷對公司決策和企業行為有重要影響。本文將管理層作為團隊,研究該團隊成員中含有某段職業經歷對公司決策的影響。將管理者職業經歷分為以下三部分來敘述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1.從軍經歷
由于從軍經歷的高管具備紀律性等特征,高管從軍經歷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被廣泛研究,但學者們未得到一致結論。王元芳等(2020)以盈余管理程度作為公司治理的代理變量,研究發現有過從軍經歷的高管會由于存在道德偏好效應、遵守道德及規則等,對公司治理產生影響。具有從軍經歷的高管所在的上市民營企業實施盈余管理的程度相對更低。權小鋒等(2019)在研究時發現具有從軍經歷高管的公司應計盈余管理水平更高,同時銷售操縱型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水平更高。他從心理學視角解釋了該結論,認為早期軍旅生涯會塑造和強化高管過度自信、冒險和激進等個性特征,而過度自信、風險偏好等特征會增加公司盈余管理的概率。
2.學術經歷
具有學術經歷的高管可能具有更嚴謹的思維方式和更自律的品格,可能會對企業的盈余質量產生影響。對于高管的學術經歷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并未得出統一結論。部分學者認為具有學術經歷的高管能降低企業盈余管理程度。胡思佳(2020)認為當企業具備擁有學術經歷的高管時,他們較高的道德水平以及謹慎的態度有助于促進企業披露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形成約束。
而具備學術經歷的高管也可能導致真實盈余管理水平提高。具備學術經歷的高管具備實現更高盈余目標以及追求職位安全的動機。且由于監管逐漸變得嚴格,導致其減少對應計盈余管理的操縱,而更傾向于提高真實盈余管理水平(徐鐵祥和郭文倩,2020)。
3.審計經歷
管理層的審計經歷被認為是影響管理層披露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具有審計經歷的管理層與其企業做賬流程、財務數據等更為了解,工作流程與會計信息質量更為相關,因此管理層的審計經歷一度成為研究熱點。管理層的審計經歷會促進企業盈余管理水平。劉繼紅等(2014)研究發現具有CPA經歷的管理層并未對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產生顯著影響,但是高管入職前工作的會計師事務所與當前聘任的事務所相同的公司具有更高的應計盈余管理水平,且未轉向操縱真實盈余管理。但是,部分學者研究表明具有審計背景的高管更傾向于選擇真實盈余管理。蔡春等(2015)認為具有審計背景的高管受到審計職業習慣及審計執業經歷影響,通常對風險項目持謹慎態度,傾向選擇真實盈余管理方式。即具有審計背景的高管傾向于采取多種盈余管理方式,并且為了實現較低風險水平下的私有收益最大化,會增加實施真實盈余管理的傾向。李賓和達桎均等(2019)認為具有審計背景的高管具有更強的反審計能力和對擬實施審計程序的預見能力,具有明顯的財務優勢,使其更傾向于采用真實盈余管理。在具有審計背景的情況下,監督型高管比決策性高管更傾向于實施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三、CEO職業經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CEO在企業管理層中居于領導地位,在企業決策過程中擁有更高的領導力和統治力,且針對CEO的研究文獻數量較為豐富,故在此進行單獨綜述。基于烙印理論,很多學者對CEO的學習或工作經歷進行了研究,并且認為這種經歷會塑造CEO在認知、能力等方面的特征,進而對企業的財務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本部分從CEO以下經歷分析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1.海外經歷
具有海外經歷的CEO能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杜勇等(2018)結合烙印理論,從認知烙印和能力烙印兩個維度分析了CEO在海外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認知烙印表明有海外經歷的CEO在決策時更為關注公司的長期發展,能力烙印表明有海外經歷的CEO有助于其學習到更先進的公司治理經驗,而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又可以有效抑制盈余管理,因此具有海外經歷的CEO能通過烙印機制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
2.貧困經歷
具有貧困經歷的CEO能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牛煜皓和張騰等(2019)以出生年份在1947年-1961年之間的CEO為貧困經歷的代理變量,研究表明高管貧困經歷對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存在著較為顯著的抑制作用。具有貧困經歷的高管由于其持有風險厭惡態度,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通常在財務決策中采取較為謹慎的行為和較為保守的策略,因而其所在公司呈現出較低的盈余管理程度。趙玉潔等(2019)認為有過貧困經歷的CEO在面對未來損失和負債估計時,其風險規避特征會使CEO更為謹慎,從而促使其要求CFO等公司會計信息的參與人更為穩健地披露公司的財務信息,避免采用應計盈余管理等方式實現經濟目標。
四、董事職業經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一方面,董事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能提高董事會的決策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董事的監督能力可能會抑制管理層決策中的利己行為。在對董事職業經歷與盈余管理的關系中,較少一部分學者關注了董事背景對盈余管理的影響,而對于獨董職業經歷與盈余管理的關系成為了熱點。自獨立董事制度被引入我國資本市場中,獨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就成為了學者關注的熱點。由于制度環境及資本市場發展程度等差異,對于我國獨立董事作用的研究仍然在不斷進行。在本節中,本文先對董事經歷對盈余管理作了總結,其次著重對獨董經歷進行了闡述。
1.董事經歷
我國學者對技術背景的董事進行了研究。由于研發活動具有的高風險和較高的信息不對稱性等特征,技術非執行董事對管理層的研發費用使用具有更專業的監督能力,能夠抑制企業真實盈余管理水平(胡元木和紀端,2017)。袁蓉麗等(2021)研究發現具有信息背景的董事更可能理解企業信息系統使用過程、改善內部環境、防范信息風險等,從而降低企業的盈余管理。
具有金融監管背景的董事也會對盈余管理產生影響。林之陽等(2018)研究發現具備金融監管背景的董事更可能和管理層進行合謀,從而提高盈余管理操縱水平。同時,研究發現具備金融監管背景的董事并未降低企業管理層違規行為而遭到外部處罰。
2.技術型獨董
技術型獨董能抑制盈余管理。胡元木等(2016)研究發現技術獨立董事專業能力更強,可以更好地識別管理層通過操縱R&D費用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的行為,從而更好地履行監督職能。通過有效抑制管理層操控研發費用,以此提高盈余信息質量。當技術獨立董事具有理論界和實務界雙重職業背景時,能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對企業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
3.官員型獨董
官員型獨董能增加企業真實盈余管理。臧秀清等(2017)研究發現存在官員獨董的企業酌量性費用較正常水平顯著降低,生產費用和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較正常水平提高且不顯著。三種操縱手段的綜合結果為官員獨董會提高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程度。主要原因為獨立董事政治關系的建立往往需要企業大量投入維持成本,在一定程度擠占了企業在提高盈余信息質量上的投入。周澤將等(2017)等認為若獨立董事存在政治關聯,其借助適當的盈余管理方式以提升企業業績、維護個人市場形象和避免市場指責的動機相應增強。獨立董事政治關聯顯著提升了真實盈余管理水平,而不會顯著影響應計盈余管理;當獨立董事具有事務所工作經歷時,獨立董事存在政治關聯促使真實盈余管理提升的程度更為明顯。
4.財務型獨董
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具備會計和財務專業知識的獨立董事是董事會中必不可缺的,那么財務型獨董如何影響企業盈余管理水平呢?針對該主題的研究非常充分,學者們也得出了較為統一的結論,即財務型獨董會降低企業的盈余管理水平。財務型獨董既具備較高的財務成熟度和專業能力,也具備較高的獨立性和聲譽。胡奕明和唐松蓮(2008)較早研究了獨董特征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發現財務或會計背景的獨董具備專業知識,且其對信息披露以及會計準則等更為熟悉,因此當其所占的比例越高時,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水平就越高。除此以外,蔡春等(2017)從會計獨董兼職席位、事務所經歷角度出發,對盈余管理進行研究。由于存在維護個人聲譽的動機,兼職多席位的會計背景獨董更有可能保持較高的獨立性,其所在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部分學者對財務型背景的獨董進一步作了區分,主要分為學術型、實務型兩種。這兩種財務背景的獨董在思維和實踐上具有差別,因此得出的結論也不一致。向壽生和薛小榮(2016)將財務型背景獨董分為學術背景財務型獨董和事務所背景財務型獨董,發現二者與盈余管理影響并不一致。學術背景財務型獨董理論知識豐富而實務經驗相對欠缺,其會更加關注對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是否反映經濟業務或事項的本質,因此能對盈余管理起到監督作用。事務所背景的財務型獨董實務經驗相對豐富,為其提供了利用公司經濟業務或事項進行盈余操縱而不被外部審計發現的條件,進而增加了盈余管理行為。
五、總結與展望
通過對管理者職業經歷與盈余管理關系的梳理,我們發現目前對于二者關系的研究已較為充分,但未來仍有拓展和深入的空間。管理層包含的對象不同,得出的結論并不統一。管理層是企業決策中最重要的團體,對于管理層的細化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管理者在公司決策中的作用,更好地促進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據上述分析,本文認為目前的研究尚有不足,由此提出的未來的研究方向為:第一,未來仍可對其他職業的高管進行研究,以更好地發揮高管個人及其團隊在公司治理的作用。例如管理者國企工作經歷、知青經歷等,而不僅局限于較為典型的財務背景。除了管理者單一經歷以外,也可以對管理者的復合型經歷進行研究。第二,目前已有研究在逐步探索其他高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針對CFO、董秘等的職業經歷也可進行探究。第三,對于結論不一致的主題,我們可以進一步展開研究。探究具有該經歷的管理者與企業盈余管理的關系是否只在某種具體情境下適用。同時,也可以對某種職業經歷進行細分,以得到更準確的結論。第四,單個管理者對企業造成的經濟后果可能會受到其他管理者的影響,未來對管理層團隊不同成員的職業經歷是否相互影響等可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蔡春,謝柳芳,馬可哪吶.高管審計背景、盈余管理與異常審計收費[J].會計研究,2015(03):72-78.
[2]杜勇,張歡,陳建英.CEO海外經歷與企業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8(02):27-33.
[3]胡思佳.高管學術經歷、監管距離與企業盈余管理[J].財會通訊,2020(08):42-45.
[4]胡元木,劉佩,紀端.技術獨立董事能有效抑制真實盈余管理嗎[J].會計研究,2016(03):29-35.
[5]李賓,達桎均,韓方芳,曾雅婷.高管角色、審計背景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9,16(03):11-18.
[6]林之陽,孔東民.董事的金融監管背景和公司盈余管理[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8,32(02):38-57.
[7]劉繼紅,章麗珠.高管的審計師工作背景、關聯關系與應計、真實盈余管理[J].審計研究,2014(04):104-112.
[8]牛煜皓,張騰,劉炳茹,胡若璞.CEO貧困經歷與公司盈余管理[J].財會通訊,2019(33):66-72.
[9]權小鋒,醋衛華,徐星美.高管從軍經歷與公司盈余管理: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新考察[J].財貿經濟,2019(01):98-111.
[10]王元芳,徐業坤.高管從軍經歷影響公司治理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評論,2020(01):153-165.
[11]向壽生,薛小榮.財務型獨董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6,31(10):60-69.
[12]徐鐵祥,郭文倩.學者型高管對企業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0,36(06):76-87.
[13]袁蓉麗,李瑞敬,孫健.董事的信息技術背景能抑制盈余管理嗎[J].南開管理評論,2021,24(03):13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