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鎖田
9月2日,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二高級中學開學的第一天。家住在龍山鎮縣的教師楊小娜把剛上一年級的小兒子送進學校大門,便又急著趕到學校上課。她感覺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到龍山鎮已整整16個年頭。
楊小娜是天津市薊州區人,因為愛情來到龍山鎮,成了一名山區教師。本著對山區教育事業的熱愛,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贏得了當地老百姓良好的口碑,2021年更是獲得了甘肅省“園丁獎”的殊榮。
扎根龍山鎮,情濃意更重
楊小娜和丈夫張榮云是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同屆同學。上大學期間,來自張家川縣的小伙子張榮云敦厚老實,刻苦好學,樂于助人,班上的同學大凡有事他都會鼎力相助,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大哥”。他平時喜歡打籃球、排球,閑了就去圖書館看書,楊小娜也喜歡體育鍛煉、看書,兩人的愛好多有交集,大學期間就產生了愛意。
2003年7月兩人大學畢業后,因為工作各奔東西,楊小娜被分配到薊州區楊家樓重點高中任教,張榮云則到張家川縣第二中學做了老師,但兩人常有書信往來,楊小娜被張榮云的真情所打動,兩年后斷然作出一個決定:“到龍山鎮去。”盡管當時父母堅決反對,親朋極力勸說,校長盛情挽留,學生含淚不舍,但她知道大西北更需要她,便毅然決然來到了龍山鎮。
從港城天津到龍山鎮,初來乍到,往日繁華的街道、琳瑯滿目的商場、密集的人流等城市生活的鏡像全部清零。“記得剛來上班不久,教育局局長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說,‘你一個天津姑娘到這樣一個偏僻小鎮能待下去嗎?’我當時回答:‘既然嫁到龍山鎮,來了就不走了。’”楊小娜已經用過去的時間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愛上一個人,就愛上這個小鎮,更愛上了這里的學校。楊小娜深懷對甘肅農村教育的感情,把根扎在龍山鎮。楊小娜回憶,剛來龍山鎮不久,有一次帶著感冒監考,暈倒在考場上,事后她才知道,是一位男老師和男同學把她背到校外的衛生室及時檢查治療的。衛生室的人一邊給她熱敷,一邊把熱騰騰的飯菜送到她的手里,楊小娜感覺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樣。
2008年5月12日下午兩點多,汶川發生了大地震,正在教室上課的楊小娜組織學生疏散后,仍然站在教室門口,這時一個學生跑回來拉著她說:“老師,快跑!”當他們撤離到樓道時,余震再次襲來,楊小娜在雙眼和意識模糊的瞬間,感覺到有兩只溫暖的手抓住了她,兩名學生拉著她的手撤離了教學樓。談起以前的點滴溫暖,她的臉上依然露出感動的神情。
2017年,學校一位年輕的老師身患絕癥。當時楊小娜承擔著高額房貸,一家4口人1個月的生活費只能控制在1000元以內,但她依然為這位老師擠出了1000多塊錢,堅持讓他去治病。
剛到龍山鎮,和家長、學生溝通交流時,對方講的是地道的張家川方言,聽不懂,她便開始研究龍山鎮的風土人情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生活中也注意學習張家川方言。同時也不忘推廣普通話,方便和大家作情感上的溝通。
“在龍山鎮,覺得大家在一起生活就像親人,嫁到龍山鎮,也享受到了龍山人的關愛,很幸福。”楊小娜經常對人這樣說。
關心學習,更關心成長
來到龍山鎮,楊小娜發現這里的學生基礎差,底子薄,表達情感羞澀,整體學習氛圍不濃,家長對教育不是很重視。這里還急缺英語老師,學校安排她帶英語課。楊小娜雖然獲得了英語四級證書,但沒有經過專業化學習。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她拿著筆記本天天向同科老師請教,買語法書自學,做英語高考考題,還跟著CCTV9學習英語發音。后來改教語文,她仍然堅持晨讀輔導,多資料備課,認真評閱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還盡量讓自己的課堂接地氣。
楊小娜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也關心他們的成長。楊小娜給王杰(化名)擔任語文老師只有半個學期,但對王杰的愛從未斷過。高一家長會上,王杰的母親說孩子喜歡畫畫,但他爸爸身體不好,姐姐去年剛考上大學,家里負擔不起。楊小娜當場表態,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孩子的學習,孩子考上大學,才能改變家庭的命運。于是,她鼓勵王杰學藝術專業,并把他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除了給予學習生活上的關心外,還為他爭取助學金。在王杰接受專業集中訓練期間,楊小娜經常給予他鼓勵,還抽出時間給他講解語文高考考點知識,在她的幫助下王杰終于圓了大學夢。
“當孩子拿著錄取通知書高興地站在我面前時,我激動得流下了熱淚。自己的綿薄之力能助孩子實現夢想,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有成就感。”楊小娜說起學生的成功,臉上綻開燦爛的笑容。
作為天津人,執著教育,楊小娜至今還保持著豁達樂觀的性格,善于鉆研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自己教得自然,學生學得輕松。強化教學環節是楊小娜教學的抓手。針對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的實際,楊小娜特別注重備、輔、考三個環節,備就是備教材、備學生、備重點、備難點、備課堂教學中的各種突發因素;輔就是輔優生、輔差生、重點輔“邊緣”學生;考就是不超綱、不離本、考題靈活、開發思維、迅速反饋、及時補漏。在教學過程中,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張家川縣是個少數民族縣,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大部分學生課外閱讀量少,不善于自我表達,于是她從指導學生閱讀入手,打造適合她們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作文課上,她和學生一起選擇素材,找寫作角度,把學生分組,組內傳閱作文,相互找寫作錯誤,然后再把作文的評分標準拿出來,選一篇作文進行分析講評。在課堂教學中,楊小娜還注重設置教學情境,給學生創造充分的表達機會,摸索“不敢說—敢說—想說—能說—會說”的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文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高一至高三的幾輪教學中,楊小娜總結積累了較豐富的高考經驗,2018年她教高三語文,認真分析了近十年全國各地的高考動態,瞄準命題方向,加強了習作訓練。在高考中,通過學生的考場實戰再次驗證了她的教學能力。2020屆的高考中,楊小娜所帶的學生語文單科平均成績能達到90分。
對于學生而言,她亦師亦友,學生們都很喜歡她。考上蘭州財經大學的2020屆畢業生馬亞麗說:“楊老師普通話講得特別甜,講課韻味很足,很多難點,老師都能講得通俗明了。課堂上一起討論解決問題,輕松愉快,聽她的課會打開好多思路,產生很想表達的欲望。”
堅持“充電”,不斷提升教學能力
16年來,楊小娜把對甘肅滿腔的熱愛化為教學與研究的動力,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與朋友,通過細致入微的教育傳遞她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楊小娜告訴記者:“好的教學沒有上限,作為一名鄉村學校的教師,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要不斷充電,才能吃透學情,有的放矢,才能對得起孩子們的期望和家長們的重托。”
她一直致力于本專業的研究與學習,2003年大學畢業工作后立即進修并取得研究生文憑。2007年,楊小娜主動提出和張家川的老師一起去天津大港一中學習。她每天除了聽英語課,還聽語文課。心中對比著東西兩地學生的不同,思考著解決的方法,還把大港一中不同教師的很多課堂實錄光盤帶給學校。多年來,楊小娜堅持與大港的老師溝通交流,不斷學習他們新的教學理念和管理方法。
2007年至今,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楊小娜積極承擔學校幫扶工作,與青年教師開展“師帶徒”結對子活動,被她指導的教師有的獲得縣級優秀教師獎勵,有的在縣市級優質課比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同時,她還指導同學科年輕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深入課堂聽課,邀請學校同學科的老師走進自己的課堂,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她也多次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在縣優質課競賽中獲得了二等獎;2018年被聘任為縣高中語文兼職教研員,2019年至2020年相繼被評為縣、市級骨干教師。在第37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又獲得了甘肅省“園丁獎”的殊榮。
對于這些榮譽,楊小娜說:“榮譽不是圓滿結束,而是征程開啟,她要把榮譽化為前進的動力,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學習,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校長豆恩民這樣評價她:“楊小娜把自己的美好年華奉獻給了龍山鎮的教育,學生因她而幸,學校因她而榮,她不僅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教師和愛情的真諦,也加深了天津和甘肅兩地人民的情誼,我們也以此為驕傲。”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