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珍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課內外閱讀資源的整合越來越不可或缺。文章分析了課內外閱讀資源整合現狀,從以課堂為中心,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以家庭為主線,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以網絡為助力,拓寬學生的閱讀途徑;以經典為范例,豐富學生的閱讀涵養四個方面入手,討論了課內外閱讀資源整合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資源整合;策略;視野;途徑;內涵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9—0121—03
眾所周知,隨著語文教學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對閱讀資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將“目光”僅僅局限到課堂,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如果將閱讀的范圍僅僅局限到教材,顯然不符合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想改變閱讀現狀,閱讀要從課堂“走向”課外,將語文課內外閱讀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才能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進而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一、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資源整合現狀分析
縱觀當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資源的整合現狀不容樂觀,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教師的閱讀教學效果也讓人擔憂。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1.閱讀指導進入誤區。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有明確的指導目標,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明確閱讀的內容和方向,這樣學生才能掌握閱讀的方法。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教師只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必考重點”和支離破碎的經典句段。“快餐式”的閱讀教學,使得學生讀得囫圇吞棗、一知半解,語文素養培養根本無從談起。
2.閱讀方向進入誤區。不能否認,適時利用互聯網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寬了閱讀途徑。但是同時也將學生帶入了閱讀的誤區,越來越多的學生沉迷于網絡小說,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3.閱讀環境出現誤區。教師都知道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其實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環境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學校,因為教師的督促和同伴的影響,學生大多能自覺、主動地閱讀;但是在家里,因為家長癡迷于手機而疏于關注和陪伴,使得孩子的“閱讀鏈”中斷,良好的閱讀習慣“功虧一簣”,達不到預期的閱讀效果。
二、語文課內外閱讀資源整合的有效性策略
1.以課堂為主陣地,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加,教師要將閱讀課內外資源有機整合,既能豐富語文課堂,又能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1]課堂是教師閱讀教學的主陣地,教材是教師引領學生進入閱讀天地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學會閱讀的主要資源。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在引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同時,也不要拘囿于課堂這塊小天地,要善于以教材為中心向外拓展,讓閱讀“走出”課堂,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如,在《他像一棵挺脫的樹》一課的閱讀教學中,學生了解了老舍先生的創作背景,認識了一個健康、健壯、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了信心的“祥子”。只是教師不能讓閱讀就此“止步”,要趁著學生對故事人物的熱情,讓閱讀“走出”課堂,走進更深的閱讀天地——《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月牙兒》……以此進一步了解祥子的故事,了解老舍先生更多的作品。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外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得閱讀的范圍更寬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這正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美好期待。
的確,語文閱讀教學既不能脫離教材,又不能拘囿于教材。如果學生脫離了教材去盲目閱讀,這樣的閱讀猶如“無源之水”,走不了多遠;如果只是讓學生拘囿于教材而讀,這樣的閱讀亦“味同嚼蠟”。因此,教師不僅要堅守課堂這塊閱讀“陣地”,還要依據“有利地形”向外圍拓展,讓課堂閱讀和課外資源“深情握手”,才能進入語文教學之“世外桃源”。
2.以交流為主線,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專家說:“閱讀教學就是課內得法,課外受益,互相交流并分享閱讀感悟,才是真正的閱讀。”[2]所以,課堂閱讀教學重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閱讀還應以交流為主線,重視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才是高效的,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才能受益一生。
如,在《草船借箭》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互相交流周瑜的嫉妒和暗藏心機,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神機妙算,進而延伸到原著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基于文本的基礎上又超越文本進行閱讀教學,在分析的過程中尋找一個有利于展開討論的話題,來激發學生表達觀點的欲望。這樣,學生不僅僅是掌握了閱讀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閱讀能力。
的確,閱讀方法的掌握是學生走向閱讀密林的主要途徑,而交流分享則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鍛煉、得以提升。如果說課堂上的閱讀教學只是撥開了學生表達欲望的“泉眼”的話,那么課內外閱讀資源的整合則讓學生進入一個閱讀的新時空。
3.以網絡為助力,拓寬學生的閱讀途徑。有學者云:“時下,‘大語文觀’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的確,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習不能僅僅拘囿于課堂,閱讀教學不能僅僅滯留于教材,應該在基于文本的基礎上和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的整合。在整合過程中,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助力不可或缺,它不僅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途徑。對于成長中的小學生而言,因為信息技術的助力而打開的語文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的整合越密切,他們越能在一個更廣的層面上習得技能、得到鍛煉、受到滋養。
如,《七律·長征》的課堂學習,激起了學生對毛澤東詩詞的學習興趣,激起了他們了解長征這一歷史壯舉的迫切心情。于是,借助網絡,《沁園春·雪》《卜算子·詠梅》“走”進了學生的視野,《偉大的轉折》《長征》等經典影視劇“走”進了教室。信息技術的助力、課外資源的融入,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得以創新,學生的閱讀內容得以豐富,這樣的助力,讓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資源有效整合,拓寬學生閱讀途徑,提高閱讀效果。
當“互聯網+”走進語文課堂,將語文課內外閱讀資源有效整合,讓更多的課外閱讀資源融入課堂,學生閱讀的內容愈加豐富,閱讀素養自然得到提升。這樣,學生的閱讀之“路”就會更加寬闊,閱讀之“心”會更加堅定,才能在閱讀的“路”上走得更遠。
4.以經典為范例,豐富學生的閱讀內涵。基于教材這個中心,交流這條主線,加上互聯網的助力,將語文課內外閱讀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可以豐富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鑒于當下文化市場上閱讀材料的豐富多彩,閱讀途徑的自由開放,導致部分學生對于閱讀內容不加選擇,而是盡情地“吸收”,讓閱讀方向進入了“誤區”。在課外資源的甄選和整合方面,既要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向外拓展,還要以經典為范例豐富閱讀內涵。
如,教師借《祖父的園子》一課的教學,向學生推薦蕭紅的《呼蘭河傳》,拓展閱讀《軍神》《劉伯承》等文章,或許學生對這些作品不太熟悉,只要教師能夠精心推薦、用心指導,并和學生一起閱讀,就一定能讓經典的精華滋潤學生的心田。
的確,由于閱讀的內容和方向不同,學生所吸收到的文本“精髓”也會不同。如果經常閱讀一些沒有“深度”的文本,學生看上去在讀,其實效果不明顯;如果經常接觸一些有“營養”的文本,學生看上去讀不懂,其實潛移默化也會受到影響。長期堅持,學生的理解能力會有所提高,閱讀思維會得到升華。他們不僅僅是看“熱鬧”,更是在悟“思想”。在這些經典的滋潤下,不僅僅是語文課堂得以煥發生機,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這正是教師語文教學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
總之,雖然當下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閱讀現狀還不容樂觀,但是只要以課堂為中心,以交流為主線,加上“互聯網+”的助力和經典閱讀的介入,就會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其閱讀能力。當將語文課內外閱讀資源有效整合時,教師的閱讀教學就會步入一個美好境界,學生的閱讀亦會出現意外驚喜。
參考文獻
[1]趙家瑞.閱讀教學,應該以課內外資源的整合為“起點”[J].語文天地,2017(10):54.
[2]陳智理.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內外資源整合的幾點做法[J].文理導航,2018(14):63.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