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躍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針對未成年人過度使用甚至沉迷網絡游戲問題,進一步嚴格管理措施,堅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其實,針對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問題,國家出臺過很多措施,但是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此次通知做了更詳盡的規定,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時間,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這份被稱為史上最嚴限“游”令的《通知》,引發了人們的熱議。
隨著我國網絡游戲業的迅速發展,其在滿足群眾休閑娛樂需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使部分未成年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不僅會嚴重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還會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相關部門在新學期開學之際進一步加強監管力度,可謂正當其時。
事實上,相關部門對未成年人網游時間的干預早已有之。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規定,網絡游戲企業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戲服務的時長,法定節假日每日累計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累計不得超過1.5小時。此次要求網游企業針對未成年人的“服務”時間繼續縮短,體現出相關部門循序漸進的監管思路,顯然有利于未成年人逐漸遠離網絡游戲。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久久為功。規定越嚴,對執行力度的要求就越高,相關監管部門要始終把防沉迷作為網絡游戲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強監督巡查,開展專項集中整治,推動防沉迷常態化機制化。游戲企業更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讓防沉迷的各項要求落地見效,避免出現“打折扣”“搞變通”等行為。
客觀地說,未成年人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容易過度使用網絡游戲、甚至產生依賴。盡管網絡游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具有很強的識別功能,但一些未成年人還是會借助成年人賬號或身份信息上網,使得身份識別成為落實網游防沉迷系統過程中的一大難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國家新聞出版署的一項公示顯示,《網絡游戲防沉迷實名認證技術要求》擬列入新聞出版業2021年第一批行業標準立項計劃。這意味著,網絡游戲防沉迷實名認證將迎來國家標準,這無疑將有效推動網絡游戲運營單位規范開展實名認證。
同時,教育引導不可缺位,廣大家長、老師要切實履行監護教育職責,切實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責任,加強關愛陪護和約束規范,引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用網習慣,推動“防沉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