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全
在日常文言文教學中,大多時候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悶頭聽講和記筆記。教師教授的重點停留在分析字詞上,無暇關注如何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蘊含文言文文字之中的魅力。“滿堂灌”是常見的教學現象,“一言堂”是主要的教學手段,“呆板沉悶”是普遍的課堂氛圍。文言文教學有其特殊性,要求教師既不能把文言文當做現代文來分析,又不能僅僅是教其句讀、指認和識記各種文言現象。
上述情況的出現是因為一些教師教學理念模糊,重“言”輕“文”。“言”是指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字詞,是構成文言文的基礎;“文”是指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學和文化,是文言文的精華所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必修課程”之閱讀與鑒賞”中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要求,其不僅闡明了文言文的教學價值,更清晰地指出了教學應“言”文”兼顧。
教師在教授、講析文言文時大多是就詞講詞,過于重視“言”,教學重點也就集中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的識別和識記上,相比之下“文”的教學就顯得不是很重要了,如果教學任務緊張,甚至會成為一個點綴。這樣教授文言文,是很難完成“引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傳承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一“立德樹人”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基于此,我們是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些改變?
一.激發興趣
筆者認為,如果想讓學生從文言文中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料,能夠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提高人文素養、傳承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先還是要讓學生喜愛文言文,能讀懂文言文,進而才可能理解文言文中蘊含的思想,否則文言文就很難落實“立德樹人”要求。而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一個很大的障礙就畏懼文言實詞巨大、豐富的含義。因此,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如果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那么學生就會比較順暢地讀懂文言文,甚至會深深地喜愛上文言文。所以,教師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興趣就十分重要了。
啟發誘導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與“悱”是學生內在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其對學習內容的渴求。因為文言實詞數量多、內容廣、見效慢,容易帶給學生疲勞,所以教者首先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文言實詞強烈的求知欲望,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對此,教者必須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
文言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關鍵在于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學生有話可說,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教師一言堂。大多數學生并不清楚怎么預習文言文,只是完成活動單,或簡單標注書下注釋,在有限的時間里匆匆完成了預習,但效果不佳。因此,教師要保證學生預習充分的時間,而且,要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有很高的效率。因此,教師在學生預習時應有明確的要求,甚至是親自示范,如可以將自己閱讀時所做的圈畫,標注和對文章的一些思考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觀摩和學習,讓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困惑,可使學習的預習效果更加明顯,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課堂上更有效地學習,師生的交流互動也能夠更順利地展開。
此外,要激發學生對文言實詞強烈的求知欲望,還要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一些選入教材的文本雖然典范卻“親和力”不足,如果教者忽視了作為主體的學生不喜歡某篇文章時的感受,上課就會變成一件很無聊痛苦的事情,反之則愉快輕松。比如,《原毀》這篇文章,教者的教學設計如下:首先,學生自讀文本,以小組為單位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然后展示,全班討論。接下來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后面的“評語選粹”,根據林云銘、林紓的評論談談對本文理解。在討論中,課內的一些重要實詞的意義得以明確,如“責”、“重”、“周”、“就”、“病”等,在進一步的探討中,學生對韓愈寫作此文時的情狀、對當時士大夫惡劣的生存環境、對大唐王朝逐漸衰落的內因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樣也就初步達成了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最后,聯系現實世界。思考韓愈痛心疾首的現象是否也存在于我們周圍。
教材中的文言文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承載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基因方面堪稱典范,而教者首先要做到讓學生喜歡上他們。如果教者在學生沒有興趣的情況下“硬動”,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就會很不好。
此外,教者還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文言文,比如《聊齋志異》、《世說新語》等,那里有大量的重要的文言實詞,更有關于人性涵養、人倫教化的思考。
二.培養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為統領的教學改革已經啟動。“語文核心素養”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只有清晰設定凸顯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才能有效跟進新高考改革的步伐,才能讓文言文教學更好地發揮其“立德樹人”的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學設計就必須緊緊圍繞“語文核心素養”展開。筆者認為文言文教學中的問題設置宜精不宜多,每篇文章設計一個能夠引領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核心問題即可。
如在《蘭亭集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思考“作者傳達的是積極還是消極的生死觀”,這是在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樂一痛一悲”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人生的眷戀與熱愛,這是在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與創造。
再如《黃岡竹樓記》,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面對貶謫所表現出的方正高潔的氣節、淡泊寧靜的心態、豁達自適的胸懷”,筆者設置了“豈懼竹樓之易朽乎?”與“庶斯樓之不朽也”是否矛盾?其中蘊涵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個核心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對“竹”進行審美鑒賞與創造,會對作者看似矛盾的情感中深入發掘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文化”內涵,是考查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
再如,教學《蘇武傳》時,教師除了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和氣節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蘇武牧羊十九年里所面臨的人生困境,究竟是個人悲劇還是時代困境”這問題,這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教師設計的核心問題只有抓住“核心素養”這個關鍵,教師“教什么”“怎樣教”,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才會更加清晰,學生才能在學習中逐漸提高人文素養,加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任務群教學
所謂“學習任務群”,是在真實情境下,確定與語文核心素養生成、發展、提升相關的人文主題,組織學習資源,設計多樣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自主活動,自己去體驗環境,完成任務,發展個性,增長思維能力,形成理解、應用系統。這種有人文主題的任務群,是在學校課程總體設計和實施的環境下由學校和教師組織、并有計劃地引導完成的。它與過去的教學模式有內在的區別--課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為綱;有知識,但不求知識的系統與完備;有訓練,但不把訓練當作純技巧進行分解訓練。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主體,師生互動。
教師在講授文言文時,可以借鑒“學習任務群”的方式,這樣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課堂效率,和傳統的單篇教學相比,“學習任務群”會產生1+1大于2效果。
比如,《老子八章》和《逍遙游》(節選)的講授,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方面考慮,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莊子的《逍遙游》(節選)部分中,能不能發現其對《老子八章》所蘊含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再如,《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這兩篇文章,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王羲之和王勃對生命價值的認識的異同,并分析原因。在《滕王閣序》和《黃岡竹樓記》中,面對人生的困局時,王勃和王禹偁所表現出的人生態度有何異同。
諸如此類的問題設計,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學習探索情景”,讓學生充分啟動已有知識展開智力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創新的思維方式。
文言文的任務群教學既可以將不同時期的文言文按照同一主題串聯,也可以把主題不同又存在某種聯系的文言文組織在一起,促使學生在橫向與縱向的學習和思考中不斷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將會對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傳承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眾多優秀的古代文化作品中蘊藏著太多對現代社會有益的思想,對學生“立德”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面對這座瑰麗的文化寶庫,我們唯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讓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時機接受文化的洗禮。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氾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