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近年來革命類紀念館數量的不斷增加,在其發展過程中凸顯出許多困難和窘境,其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已成為最為突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目前革命類紀念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從人力資源匱乏、人員結構不合理、才流失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多方面論述如何解決革命類紀念館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滿足紀念館今后不斷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績效考核;人才發展規劃
近年來,革命類紀念館被廣泛關注,在滿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以膠東(煙臺)黨性教育基地為例,2017-2020年基地接待參觀學習批次7800余批、29萬余人。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各地革命類紀念館紛紛圍繞建黨100周年開展獨具特色的宣教、展覽等活動,與此同時又要準備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講解、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等國家級活動遴選工作,各地革命類紀念館人力資源問題尤為突出。結合膠東革命紀念館現狀提出以下幾點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與探索。
一、做好人才發展規劃
馬承源館長(上海市博物館原館長)曾說過“博物館的發展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文物的問題,最根本的是隊伍的問題”,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革命類紀念館的發展。一個紀念館只有做好人才發展規劃,明確人才發展方向,打造精英團隊,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才能做到可持續性發展。具體措施有:一是依據紀念館發展規劃打造獨有的品牌文化,圍繞品牌開展富有特色的主題活動,提升紀念館的品牌辨識度。通過“定品牌、強隊伍、廣宣講”,讓革命故事走進校園、走入課堂,走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二是鼓勵專業技術人員結合自身優勢制定個人發展方向,豐富宣教形式。如有的擅長專題式講解,可以致力于不同專題的展覽的解說。有的擅長表演,可以致力于小學、幼兒園的課堂表演講解。有的擅長繪畫,可以致力于革命油畫、國畫的解說;三是開展“大練兵·大比武·大提升”系列活動,通過實施層層比武、全員練兵、觀摩評比,樹立愛崗敬業、勤學苦練、比學趕超、崗位成才導向,著力提升干部職工的業務素質和履職能力。
二、開展共建活動
通過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社區、駐地部隊開展共建活動,做到資源共享、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實現“1+1>2”。尤其是通過與高校相關專業開展共建活動,能充分發揮雙方的革命歷史文化教育、教學育人等傳統和優勢,進一步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高校師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革命傳統文化素養,使革命類紀念館真正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具體措施有:一是雙方靈活開展學術合作,開展黨史、革命史、抗戰史、膠東文化等領域的課題研究;二是在重大節慶日或者紀念日共同開展專題活動,并以展覽等形式參與雙方的大型展覽活動;三是雙方為彼此開展教學實踐、專業實習、學科建設、黨支部建設等活動提供場地及人員上的支持和便利;四是雙方為前來學習的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教育場所和教育素材,為彼此順利進行學習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和指導。
三、實施好績效工資考核
我國革命類紀念館多為財政撥款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其工資構成為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基礎性績效、獎勵性績效四大部分。實施績效工資考核過程應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方案、有效的激勵約束措施,通過不斷加大績效考核力度,以績效考核結果為依據,向一線人員、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作出突出業績的人員傾斜。通過實施績效工資考核發放,充分發揮績效工資分配激勵向導作用,提高日常講解、班次接待、展陳展覽、外出宣講、文物館藏等崗位員工工作積極性,從而保證各項工作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四、發掘大學生人力資源
據統計,革命類紀念館的志愿者群體大致分為大學生、退休及在職興趣愛好者,其中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為主要群體。因此,積極發展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可以充分挖掘潛在的人力資源,擴大服務層面,提升紀念館的社會服務功能。發展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的優勢在于:一是高校大學生具備了專業知識儲備,如中國近代史、中共黨史、博物館學、播音主持等專業;二是高校大學生學習能力強、工作熱情高、有組織紀律、人員充足,充分保證紀念館的志愿工作需求;三是高校大學生在志愿服務工作中能更好的開拓視野、補充知識面,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應急反應能力等綜合素質,多元化地實現自我能力鍛煉,增加人生閱歷,為日后學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結合以上三點優勢可以看出吸收高校大學生志愿既壯大了紀念館服務力量,解決了紀念館人力資源問題,又為高校大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贏。
五、抓好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
繼續教育是專業技術人員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增強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是建設學習型系統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才資源的重要投資,開展繼續教育,要有利于尊重和促進專業技術人員學習積極性、提升能力素質,有利于增強單位和個人在繼續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形成“好學、尚學”的繼續教育氛圍。以全員培訓、終身學習為目標,通過內部培訓與外部交流相結合。一是通過集中學習、自學等方式開展公需科目和專業科目的學習;二是全方位、深層次地開展理論研究,整理革命先輩英雄事跡的口述史、回憶錄,豐富專業技術人才的理論素養;三是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各類國家、省、市職業技能競賽,實現以比賽促學習、提能力、共進步的效果;四是邀請高校及專業人士到館對講解員進行培訓,增強業務本領。
參考文獻:
[1]田慧雯.淺談拓展基層博物館(紀念館)宣傳教育功能的意義和開展策略[J].中國民族博覽,2020(06):224-225.
[2]楊西.績效工資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作績效影響研究[D].鄭州大學,2014.
[3]陳燕.XAGD經管學院教師崗位薪酬考核方案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4.
[4]姚建敏.河北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4.
作者簡介:
王靜意(1987—),女,漢族,山東萊陽人,碩士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