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麗 曲金寧 王 璐 張 強 張月寧 胡中杰▲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醫務處,北京 100069;2.北京市西城區廣外醫院骨傷科,北京 100055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科學研判疫情形勢,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的戰略格局[1]。目前,我國防疫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拓展,從醫療救治轉為疫情防控為主,醫療機構作為抗擊和防控的主戰場,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及時調整應對策略,促進醫院發展。
實行醫防控聯動,醫療救治、預防控制和院感防控緊密結合、協同發展,壓實院感防控的主體責任,嚴防院感事件發生,織緊織密“疫情防護網”,筑牢筑實“疫情防護線”,從真正意義上做到“人人都是感控實踐者”。
嚴格落實上級單位的防控要求,按照醫院黨委的周密部署,落實院感防控主體責任,認識疫情防控嚴峻形勢,繃緊疫情防控弦,筑牢佑安防線。出臺一系列院內疫情防控制度和流程,如《單純新冠病毒抗體陽性處理流程》《住院患者陪護探視暫行規定》《在院患者及陪護核酸檢測流程》等。
實行三級預檢分診,在醫院大門、門急診入口和各診室,查驗健康碼、測體溫和流行病學調查;門診部實施“一醫一患一診室”“1 米間隔線”“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分時段預約就診”,住院病房設置緩沖病房,要求“零陪護”、嚴格探視管理、提倡“視頻探視”,嚴格病區封閉管理,和住院樓下設立“家屬談話區”,避免交叉感染。根據中高風險地區變化,實時調整《門診流行病學承諾書》和《住院流行病學承諾書》。
強化職工防控意識,每日監測兩次體溫并上報感染管理處;嚴格請假手續,減少外出,杜絕聚會、聚餐,避免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強調“非必要不離京”“非必要不出京”,嚴格執行出京審批制度,填報《職工出京審批表》和《職工離京承諾書》;對有中高風險旅居史的職工,采取相應隔離和檢查措施;對重點崗位如發熱門診、急診、篩查門診提高防護級別,分區進行不同頻率的核酸檢測。
醫院感控部門是日常醫療機構有效運營、疫情防控及保障患者安全的行政職能部門,負責加強機構內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從專業角度全面指導感染防控工作[2]。負責對醫務人員、臨床檢驗人員、后勤人員、保潔人員等開展感控專項培訓,培訓內容覆蓋防護用品的使用、環境清潔消毒、隔離、手衛生等[3]培訓。采用線上授課、現場教學、實地演練、視頻播放、下發手冊等多種形式進行全員防控宣傳教育。只有日常工作中感染防控管理工作到位,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真正做到防病于未然[4]。
隨著核酸檢測需求增加,抽調護理骨干成立核酸團采小組,為采樣人數較多的單位或集體提供上門服務,完成團體采樣。為滿足廣大群眾的檢測需求,簡化檢測流程,建立核酸篩查門診,并且設為獨立區域,由院外直達,降低交叉感染。
開通線上核酸檢測結果查詢功能,進入北京佑安醫院服務號可以直接獲取結果,打破傳統檢驗結果發放的服務方式,避免往返醫院,方便快捷,真正實現“少跑腿、少排隊”,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提升患者就醫獲得感,充分體現了患者利益最大化。
實行醫務處、護理部和感染管理處等多部門聯合督查機制,派出檢查小組,對重點科室、重點人員、重點問題進行檢查,建立《疫情防控專項監督工作情況臺賬》,及時發現科室、個人在執行醫院感染防控要求過程中存在的系統問題或個案問題,給予反饋,督促整改。同時,積極迎接上級單位的檢查,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不斷改進,優化流程。
醫院指派有專業能力和經驗的醫療人員,在發熱門診工作。對于抗體陽性、發熱、有咳嗽腹瀉乏力等相關癥狀的患者進行嚴密篩查,排除新冠后,正常就診。對于來自中高風險區域的住院患者,收入緩沖病房,啟動院內專家會診,按照會診結果進行下一步診療[5]。
2020年上半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北京市級定點收治醫療機構之一,圓滿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務。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自下半年起開始逐步推進復工復產。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達到降低疫情次生影響,推進學科發展,保障職工權益,促進醫院發展的目標,醫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診醫師負責制是由主診醫師組全面負責患者的醫療、教學、科研等工作的醫療服務模式[6]。臨床醫務人員處在醫院提供醫療服務的一線,是醫院服務的主要產出者,其醫療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醫院整體醫療質量的高低[7]。
醫師人才梯度呈倒三角式,高級醫師占多數,住院醫師為少數,為充分調動各級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臨床科室實行科主任領導下的主診醫師負責制,25 個臨床科室分成87 個主診組,每個主診組由1 名主診醫師負責,明確亞專業方向,以主診組為績效考核單元,對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門診量、抗生素使用率等管理指標進行測評,合理引導主診組發展。各主診組之間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促進醫療質量發展,進而改善醫療服務。
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指針對某一種或某一系統疾病,由多個學科專家形成相對固定的專家組,通過定期、定址的會議,提出綜合診療意見的診療模式[8-9]。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MDT 模式已被國內學者逐漸認識并應用,尤其是肝膽外科疾病、心血管疾病、腫瘤治療等領域[10-12]。
在救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之初,得到來自醫院心內科、呼吸科、重癥醫學科等專業人才支撐,彰顯了多學科協同作戰的優勢。考慮醫院長遠發展,成立多個MDT,設立MDT 管理部門,配備專人管理與協調。同時依托信息化,規范MDT 診療流程,提升診療效率,通過精準統計和評價系統,促進MDT 質量持續改進,尤其符合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減少人員聚集的要求[13]。MDT 充分發揮團隊作戰聯合攻關優勢,形成特色和優勢,既能從容應對重大傳染病疫情、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治,又能滿足普通疾病患者急危癥就診的需求[14]。
在順利完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治任務的同時,暴露了某些短板,如呼吸和重癥人才不足,秉承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的理念,優化學科建設,在感染科的基礎上,成立了呼吸與感染疾病科,將內外科的重癥監護室合并成獨立的重癥醫學科,同時成立心血管內科,并引進相關專業人才。根據功能定位和未來學科發展,逐漸填補學科空白,從專科向多學科綜合診療發展。只有完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才能真正強大學科實力。
慢病管理中心建立遠程會診平臺,擬開展一站式預約檢查/住院服務功能,實現無紙化辦公。臨床病理中心成立病理檢測共享平臺,充分發揮肝病特色優勢,解決異地醫院檢測難點,優化資源配置。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合理使用信息系統,改進服務方式,優化電子病歷功能,借助佑安醫療聯盟、遠程會診平臺和遠程教學查房,拓展線上業務,滿足外地患者及行動不便患者的需求,促使醫療幫扶和科研合作相得益彰。
按照應對突發疫情醫療救治工作原則“依法科學,規范有序;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平戰結合,常備不懈;快速反應,有效處置”,改造住院病房樓,落實“三區兩通道”,合理設計動線,平時收住內科患者,若遇突發傳染病救治,可及時騰空病房,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改造發熱門診和核酸檢測實驗室的建筑布局,達到醫院感染防控要求。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門診量和手術量均明顯恢復,在保障內科患者正常收治的前提下,增加手術科室的床位數。鼓勵開展日間手術、微創手術,優化手術排班,提高使用效率[15]。同時考慮外科患者住院周期長,為降低平均住院日,解決核磁、CT 預約時間長的問題,召開臨床醫技溝通會,優先安排手術患者的檢查。醫務處設立對接員,對臨床醫技科室提出的問題、需求,進行調節、反饋,最短時間滿足各科室需求,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服務患者效率。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運籌帷幄,團結帶領億萬中國人民奮斗拼搏,共同抗疫,取得了重大勝利。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將多部門合作、群防群控、全社會參與、科技支撐決策等理念融入疫情防控的基本原則和策略中,形成國內統一的系統性戰“疫”防線,加強疫情防控的全球化應對[16]。
嚴格執行和落實黨中央和上級單位的文件精神和政策指令,院黨委統籌安排,靠前指揮,將防范關口前移,實行患者分類管理,有序推進醫療服務工作。在疫情防控關鍵期,以“外防輸入,內防擴散,聯防聯控”為根本原則,堅持在嚴格預檢篩查的基礎上,強調流行病學史篩查的重心轉移,采取多種措施合理安排診療秩序,減少院內人員聚集,防止交叉感染的發生[17]。
落實四方責任,堅持人物同防,科學防控。嚴格執行“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四早”)和“應檢盡檢、 應收盡收、 應隔盡隔、 應治盡治”(“四應四盡”)的疫情防治方針[18],貫徹落實“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在防控實踐中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常態化防控經驗[19],有序的推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并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面對國際疫情暴發及國內復工復產需求,我國目前疫情防控主要著力在對外嚴防輸入、對內精準防控上[20]。通過對感染風險的識別,流程的梳理,感染防控技能的提升,物資的合理配置,干預效果的評估等措施,規范醫護人員的防護行為和診療行為[21],實行分區、分級多維度精準防控,不斷提升疫情防控管理水平。
以精細管理為理念、以服務患者為宗旨、以醫療質量為抓手,強化崗位職責,提升服務理念,構建“權責清晰、獎懲分明、能上能下”的長效管理機制。推行主診醫師負責制明確崗位性質,根據崗位的要求和數量,按照相應的標準選擇合適的人員[22]。目前,主診醫師負責制已實行半年余,不斷穩步推進,調動醫師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近百年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 防控難度最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雖然我國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23]。但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斗爭必然是艱巨、 復雜的,疫情防控是一項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的工作,任重而道遠,不可松懈,需要每個人、每個崗位盡忠職守、勇于擔當。在抓緊、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有計劃推進整體醫療秩序,切實精準服務患者需求,真正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有持續跟進落實防控舉措,保證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才能保障患者和醫務工作者的生命健康安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