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珣曲
(梅州市梅江區圖書館,廣東 梅州 514000)
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寬廣,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是涵養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梅江區圖書館(以下簡稱“梅江館”)作為梅州城區區域文化服務中心,是開展社會教育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在幼兒群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閱讀推廣,讓幼兒養成良好的早期閱讀習慣,讓幼兒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漸染中長期氤氳化育出正確的價值觀念、高尚的審美情趣、科學的實踐思維方式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堅實基礎。進而推進少年兒童及全民閱讀的發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傳承以客家童謠為代表的客家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閱讀推廣活動,打造成特色閱讀活動品牌的探索。
客家童謠是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鄉土民間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內容豐富,生動活潑,音調與方言緊密結合,淳樸通俗、朗朗上口、流傳廣泛,充滿生命力。濃縮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幽默,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體現了客家人勤儉吃苦的生活觀念、崇文重教的向學觀念、愛國愛鄉的倫理觀念、融洽和諧的群和觀念。《禮記·本論》說:“童謠乃有聲母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深。”客家童謠曾教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1]。為了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利用豐富的館藏文獻信息資源,開展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營造全民閱讀氛圍,培養閱讀習慣。梅江館充分利用館藏地方文獻資源,深入挖掘客家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整理、編印了《客家童謠》誦讀本,作為開展“詩畫梅江、文明客都、傳播書香”系列閱讀活動的免費讀本之一。并通過舉辦適合幼兒特點的閱讀、誦讀等閱讀推廣活動,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
為了保障幼兒的閱讀需求和質量,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梅江特色閱讀活動品牌。梅江館一是將開展客家優秀傳統文化閱讀推廣日常化。充分利用節假日,定期開展傳統文化閱讀推廣活動,如六一兒童節、世界讀書日、全民讀書月、周末、寒暑假等假期,結合《客家童謠》讀本,開展故事會、知識會等多元化的閱讀分享活動;引導幼兒從生活小事做起,在閱讀中學會初淺的禮儀常識,培養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二是將開展客家優秀傳統文化閱讀的主題化。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傳統文化與幼兒特點進行整合,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保存、繼承和發揚,也對幼兒體格、認知、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亦可強化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如在以“月亮”主題閱讀活動中,讓幼兒采取誦讀“月光華華、月半歸”等童謠,觀看視頻、手工詩詞貼畫、互動游戲等方式獲得相關傳統文化知識。并啟發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把看到、聽到、找到的東西講出來、畫出來、做出來,加深對傳統文化感受。三是將開展客家優秀傳統文化閱讀的節日化。充分圍繞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各個節日的主題融入傳統文化閱讀推廣活動,開展豐富的節日專題閱讀活動。讓幼兒通過包客家灰水粽、嘗粽子、做香包,再了解各個節日的含義,建立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讓幼兒在節日喜慶與閱讀活動濃郁氛圍中獲取無限樂趣。且得到多方面的能力鍛煉,更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而完成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如梅江館從2017年策劃、2018年始實施打造的“詩畫梅江、文明客都、傳播書香——梅江童謠誦讀活動”,就是以客家童謠為載體,通過以淺顯易懂的內容和方式傳授給幼兒,使其從小感受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氣息。四是用親子閱讀形式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幼兒早期閱讀的態度及理念直接關乎其后成長中的閱讀興趣及閱讀水平。了解早期閱讀的重要性,了解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了解幼兒的閱讀需求及喜好,為幼兒提供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圖書館主動承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鼓勵家長帶領幼兒參與閱讀活動,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讓家長伴隨幼兒一起成長。梅江館開展“親子閱讀”就是將閱讀與親子活動有機結合,通過舉辦客家童謠誦讀之講故事、誦讀與游戲、親子手工等閱讀活動,增加家長與幼兒共同學習、成長的機會。以后,圖書館還可定期舉辦專家講座,邀請專家開展家長課堂,講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及意義,讓家長們掌握一定的引導閱讀技巧,帶領幼兒更加愉悅地進行閱讀,達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如今,“詩畫梅江、文明客都、傳播書香——梅江童謠誦讀活動”已成功舉辦三年,形成一定的模式,持續開展的閱讀活動逐漸形成了品牌效應,成為梅江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閱讀推廣活動應該以點帶面,擴大受眾范圍和參與群體,將傳統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價值以一種直觀、便利的方式傳達給受眾。
1.1 圖書館總分館聯動
利用總館資源和技術優勢,采取總分館聯動模式。聯合各分館和轄區下屬服務點,有計劃地開展“客家童謠”優秀傳統文化閱讀推廣系列活動。即由圖書館總館對活動進行總策劃,在總館、七個分館和下屬服務點結合,可根據實際和主題先后舉辦。在活動前通過工作群發布活動信息,再由鎮、街道,村、社區文化干部根據各自需求實施活動,同時邀請分館現場觀摩總館舉辦的活動,并將活動所需讀本、材料包等送至各分館和服務點。閱讀活動前的準備工作也可鼓勵家長帶領幼兒一同參與,培養幼兒的自主精神。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聽、交流、分享等方式,啟發新的認知、思考和發現。不斷增強趣味性、互動性和動手參與性,使幼兒的積極性更高。
1.2 與幼兒機構合作
圖書館除了從館內部環境入手,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及行為特點,設計出功能不同的閱讀區域外。還可營造館外良好的閱讀環境,吸引更多家長及幼兒參與閱讀,從而更好地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有許多傳唱的童謠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農時節令、自然生活等現象,能給孩子們以知識性的啟發[2]。可利用圖書館資源和技術優勢,由圖書館和幼兒機構聯合對活動進行策劃,有計劃地開展“客家童謠”優秀傳統文化閱讀推廣活動;可結合地域文化設計具有客家民俗及國學文化特點的閱讀活動。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孩子們勤勞、勇敢、吃苦的精神氣質;可將傳統童謠和客家音樂小調同幼兒的韻律操相融合,陶冶幼兒情操;將傳統童謠、客家民俗、國學文化和幼兒的游戲、練習繪畫、下棋等益智娛樂活動結合,寓知識于玩耍之中;可配合幼兒機構的教學內容,加入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科普知識等主題元素;還可根據課程進行分類,如詩詞類、典故類、名人類閱讀等,并將客家童謠誦讀貫穿其中。
1.3 與其他機構合作
與家庭、社區和各界合作,講幼兒聽得懂的東西,甚至可聘請有歷史、美術、音樂、民俗研究、傳統文化研究方面專長的志愿者擔任指導老師,開展各項閱讀活動。
傳統童謠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首先,傳統童謠是用客家方言和兒童的口吻寫的,語言和諧自然、通俗易懂,也是經過時間、實踐反復檢驗的符合兒童心理的文學作品。其次,時代在發展,傳統文化要符合時代要求才能歷久彌新。而創新讓傳統文化重煥生機,也能進一步體現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閱讀推廣的效果:一是傳統童謠有詞無曲、數板式地念唱,較單一。若從每一首童謠的特點入手,量身配制曲樂、注釋和動畫插圖等,結合朗誦、演唱和新媒體為載體傳播方式,讓傳統童謠以更豐富的形象走入大眾視野,成為集教育、審美、娛樂于一身的作品,有利于高品質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二是提取傳統童謠的精華,融入具鮮明的時代特征,既講述歷史文化,又傳遞正能量的內容,使其進一步突出民俗、審美上獨特的文化教育意義和功能。如:從教壇退休后的李惠嫣老師,致力于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其認為“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須從少兒抓起。有效途徑是把客家優秀文化元素融匯在少兒喜歡的歌曲及表演中,讓少兒從小就感受客家山歌、喜歡和傳承客家山歌。”如:李惠嫣老師保留傳統童謠《蟾蜍羅》積極向上的內容,并新編念詞:“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蹲墻角。山鷓鴣,咕咕咕,唔讀書、無前途。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蹲墻角。山鷓鴣,咕咕咕,唔讀書、無前途。哈哈……羞羞羞!”同時結合原版山歌曲調、小調和兒歌節奏型將詞譜曲,形成詼諧有趣、傳遞正能量的客家新童謠。當這首新童謠出現在課堂時,輕快的節奏,配合老師形象的講解,夸張的肢體示范,氣氛頓時熱烈起來。童謠新詞所表達的教育寓意,也歡樂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中。
“點點細雨潤物無聲、涓涓細流匯成河。”圖書館人須堅持初心,不斷為孩子們提供優質的閱讀服務和高質量的文獻資源,用書香涵養祖國的花朵。圖書館人須堅持選擇、探索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及興趣愛好的方法,積極開展各項閱讀推廣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整體民族文化自信,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有利條件。不久,當我們走在大街小巷、鄉村田野,所見詩畫般的梅江,春天鮮花爛漫、夏天綠木蔥蔥、秋天碩果金黃、冬天圍屋燈明……大人圍坐一堂為孩子們講述客家故事,窗戶外流淌出孩兒們天真稚嫩的誦讀童謠,讓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代又一代人永恒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