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坎吉別克 文 旭(通訊作者)
(新疆博樂市國有林管理局,新疆 博樂 833400)
在建國初期,人們為了生活,對森林資源進行肆意的采伐,導致后面有限資源短缺,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生存環境。從這以后,我國就看到了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在1987年,把相關的采伐問題列入了《森林法》,同時建立了采伐許可證和運輸制度來保護森林過渡過快采伐。事實證明,只有通過對森林采伐的制度進行管制,才是我國資源管理的核心。也是符合當下的林業情況和國情。森林采伐管理是直接影響森林經營者的利益關鍵所在,一直都備受政府和人們的關注。本文主要從我國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出發,從對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認知有偏差和政策不合理兩方面進行分析和闡述,從而提出采伐管理的相應制度來完善森林資源管理。
采伐額度管理制度是指總結之前的林業管理經驗,針對之前的問題出現的不足,然后再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森林資源管理技巧,進行對森林林業的采伐數量管理。遵循《森林法》中明確規定的根本性措施。根據森林法中明確的規定,每年森林生長量要大于林木的消耗量,嚴格控制森林的年生長量和采伐量的比例。這樣的規定是一項重要的法律途徑,它是能確保森林資源因為過度消耗而沒有辦法持續增長的核心措施,是林業經濟、社會效益的核心手段。
森林資源管理和森林采伐管理,實質上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必須要相結合才能實現森林澤園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森林采伐管理是森林資源管理核心所在,通過合理的管理采伐問題,就可以提升資源管理的效率,森林管理主要是通過森林采伐管理合理地增加森林資源和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但實際操作中,我國嚴格控制森林資源的消耗量,即是采伐限額,這樣一來,直接影響到森林經營者的利益,阻止其變現,變相地就是打擊了經營者的積極性。這樣的認知偏差對森林的發展影響重大,導致森林經營者為了逃避政策,想方設法地增加采伐量,造成經營者和森林資源的嚴重浪費,出現了不合理的利用。
我國地大物博、人杰地靈,但南北的生存條件差異甚大,因此培育的林業種類也不經相同。由于每個林業種類的生長周期不一,適宜的地區不同,采伐管理政策也該不一樣。但在目前階段,我國采伐管理政策單一,沒有針對性地因地區氣候差異而做出相應的改變。在我國的林木中,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應該針對各地區實際情況進行制定采伐管理制度,從采伐年齡、采伐類型和采伐方式進行分類采伐。在沒有考慮到地區的情況下,就對同一年齡的樹種進行采伐,這樣的管理政策非常不合常理。
隨著現代化的不斷進步,林業體制也在跟著進行改革,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森林資源采伐管理已經嚴重阻礙了森林生態的健康進展,因此針對森林資源分類采伐管理已經成了中國林業當前最需要妥善處理的問題。
1.1 商品林采伐管理。在商品林采伐管理中,可以劃分為人工商品林和自然商品林。對于兩種不同的經營模式要采取不一樣的管理措施。對于人工商品林的采伐,根據樹木的年齡大小以及生長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先后采伐,由林業相關部門分配采伐指標。自然商品林應該是按照林木成熟程度、外部的環境影響以及利用程度等情況,確定林木采伐的先后順序,最后由相關部門分配采伐指標。
1.2 人工用材林采伐管理。在人工用材林的采伐管理制度中,例如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應該適當地放寬管理制度,成熟的人工用材林和特定的培育用處林應該首先安排采伐。對于國有的人工用材林以及商品生產林要科學合理地對其采伐年齡、采伐方式進行安排,對私人和集體的人工用材林沒有編制森林經營方式的,就按照一般木材的采伐年齡即可采伐。
1.3 生態公益林采伐管理。對于生態公益的采伐管理,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劃分為一般保護、重點保護和特殊保護三個不同層次面的保護工作,分別進行不同的采伐管理方式。特別保護的生態公益林要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特殊保護防護林,實施最嚴格的保護措施,禁止采伐,其他的可以進行合理改造。
根據森林資源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對現有的林業采伐限額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創新。國家規定,采伐限額要根據林業發展實際和市場供需關系,對當前需要的采伐量進行預估,進而總結計算采伐限額,同時在此范圍內,可以適當地調整來保障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和提高森林資源循環利用率 。對于不是林業用地的規劃,可以采取自主經營采伐,不納入采伐限額范圍內。這樣不僅提高了綠色植物的覆蓋率,改善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還能提高社會森林經營者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和林業管理意識逐漸在提高,我國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探索中,本文主要是從不同類型的森林采用不同的采伐管理制度和優化采伐限額管理制度這兩大方面進行改革措施。在提升林業經營者的利益的同時,確保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