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少波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蕁麻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所致的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性、暫時性反應性疾病。
其臨床特點是:以風團,瘙癢為主要臨床特征。風團常突然發生,發無定處,色紅、淡紅或蒼白,劇烈瘙癢、時隱時現、消退迅速,退后不留任何痕跡。為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
蕁麻疹屬中醫癮疹范疇,因其風團時隱時現而得名。又因其小則如麻如豆,大則成片成塊,遇風易發,故俗稱風疹塊;發如眼瞼、口唇、外陰等組織疏松之處,致彌漫性水腫,稱為游風;《諸病源候論》稱風瘙癮疹;《醫宗金鑒》稱鬼風疙瘩等。
臨床根據病程常分為急生和慢性及特殊類型蕁麻疹。急性:起病急,風團一般在數天或至3周內消失者;慢性:風團反復發生,遷延1個月以上,甚至達數年之久者;特殊類型:人工蕁麻疹(皮膚劃痕癥)、血管性水腫、寒冷性蕁麻疹、膽堿能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壓迫性蕁麻疹、血清病性蕁麻疹;接觸性蕁麻疹等。急性和慢性并非一成不變的,急性發病,若治療不當,遷延日久,可轉為慢性;慢性如遇外邪侵襲或飲食不當、情志內傷等因素刺激,也可急性發作。
由于其病因甚多,有內外多種,有的根本找不到原因;發病機理也較復雜,有免疫和非免疫性等多種類型,所以目前本病治愈及愈后防止復發非常困難。
中醫認為本病總由稟性不耐,過敏體質,加之內、外因素,如辛辣腥膻食物、藥物、生物制品、腸道寄生蟲、機體感染病灶;精神刺激、外界濕度、溫度變化等刺激誘發。其致病因素不離乎風。風氣往來于腠理則瘙癢。所以說風邪為本病的主要病因,而風又有內外之分。外風發病,發病急驟,常夾他邪為病,如風寒、風熱、風濕為病;內風致病,發病緩慢,可因虛,如氣血陰陽不足生風;也可因經脈失和,血瘀生風;及肝郁化火、心經有火、胃腸濕熱等,致血熱生風。稟性不耐,風邪外侵,易夾寒、夾熱、夾濕;或平素表虛,衛外不固,風邪外襲,營衛失調;或情志內傷,肝郁化火;肝腎不足,沖任失調,肌膚失養,生風化燥;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厚味,及因腸道生蟲,使胃腸積熱,濕熱內生,熏蒸肌膚,生風化燥,或復感風邪;或平素體虛,或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血虛生風,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侵虛侵襲,致機體內不得疏泄,在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腠之間而發病。其病性有陰、陽、表、里、虛、實、寒、熱之分;病理因內素也有風、寒、熱、濕、毒、瘀、虛之別;病變雖以體表皮膚為主,但也可在呼吸道、胃腸道;病變臟腑以肺脾為主,也與心、肝、腎有關;有臟腑功能病變,也氣血不和,經絡不暢,及陰陽失調。急性蕁麻疹多風熱、風濕為主;慢性蕁麻疹病情多錯綜復雜,多虛、多瘀、多濕、多毒,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臨床辨證多以風熱、血熱為主;慢性蕁麻疹之所以反復發作,風邪之所以纏綿難去,關鍵在于虛、濕的存在,濕性黏滯,濕與風和,則風邪難去,虛則正不勝邪,風邪滯留。
其病因病機非常之復雜,故而臨床分證也非常之多,不能拘泥于一證一法一方。誠如陳無擇所言“世醫論癮疹……內則察其臟腑虛實,外則分其寒暑風濕,隨證調之,無不愈。”,臨證之時,好好體會,及把握才能提高臨床療效。現把近年來分證論治蕁麻疹的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多見于寒冷性蕁麻疹。護理不當,風寒侵襲,或浴出或汗出之時,外受風寒之邪客于肌腠,使衛氣不得宣達;或素有蘊濕,風寒之邪襲表,與內濕相合,郁滯于腠理之間而發。
臨床癥見:風團,色淡紅或粉紅、蒼白或呈瓷白色,瘙癢,遇風、冷而加劇,遇熱則減輕;微發熱、惡風、惡寒、怕冷,無汗,身痛,口不渴;舌淡、淡紅,體胖,苔薄白,脈浮緊。皮膚劃痕癥陽性。
治以疏風散寒止癢。常用方:桂麻各半湯、荊防敗毒散;麻黃加術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若風寒外侵夾濕,除惡寒怕冷表現外,還有身沉重疼痛,治以祛風散寒化濕,麻黃加術湯、羌活勝濕湯加減。若風寒外侵,內水濕停滯,小青龍湯加減。
多見于急性蕁麻疹,過敏體質,遇過敏物質刺激易發。護理不當,風熱侵襲,或腠理不固,感受風熱之邪,郁于腠理,血氣相搏,熱而發病。起病急,病程短,平素體質尚可。《醫學入門·卷五》云:“赤疹因天熱燥氣乘之,稍涼則消。”
臨床癥見:全身、上半身、暴露部位或被覆部位出現紅色或淡紅色風團,灼熱瘙癢,時隱時現,遇熱后加重,遇冷則減輕,汗出受熱易起,嚴重時,面唇俱腫,可伴有面潮紅、咽喉部充血疼痛、頭痛、發熱、心煩、口渴、大便干、小便赤、舌質紅、苔薄白或白膩、薄黃,脈浮數、滑數。
治以疏風清熱止癢。常用方:銀翹散、消風散、荊防方。
若風熱夾濕,多見于丘疹性蕁麻疹或膽堿能性蕁麻疹。常見夏秋之際,小兒多患,癥見紡錘形紅色風團,長軸與皮紋一致,頂有水皰,舌淡紅,苔白膩,脈象滑數等。用銀翹散合消風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杏石甘湯。
表虛風擾,營衛不和:蕁麻疹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風邪,此證俗名鬼風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宿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做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風的來源有二:一為自然界的外風,二為體內的內風。內風可以由陰血虧虛,虛風內動;或者進食魚蝦、羊肉等動風之物;或者因血分伏熱,血熱生風。加之外風侵襲,引動內風,致使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腠,邪正相搏而發病。
多為慢性蕁麻疹,平素體質差,風團反復發作,遷延不愈。
臨床癥見:風團,塊小,色淡、淡紅或蒼白,時起時伏,于汗出受風或浴后受風時加重,或遇風寒而發,反復不愈,瘙癢劇烈,常伴有自汗、多汗、惡風、易感冒等癥狀。舌質淡,苔白,脈沉緩。
治以益氣固表,調和營衛。常用方:玉屏風散合桂枝湯、過敏煎等。
遇冷水、冷甚者加熟附子、細辛、干姜、蛇床子溫陽散寒;自汗、多汗、汗出明顯加龍牡加山茱萸、生龍骨、生牡蠣;劇癢加僵蠶、蒺藜、蛇床子。
多見于肺脾氣虛,或中氣虛弱不振者。經云:“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氣虛無力升舉清陽,衛氣生化無源,敷布不力,衛外失職,易感風寒而發病。
臨床癥見:每遇冷空氣刺激則周身痛癢,抓搔后出現風團。病情時好時壞,遷延不愈。平素易于感冒,面色萎黃,形神疲倦,氣短乏力,納呆、語聲低微,動則汗出而喘,腹脹、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軟無力。
治以補中健脾,益氣固表。常用方:玉屏風散合桂枝湯、過敏煎,合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蘇飲、黃芪桂枝五物湯。
可見于血管性水腫及寒冷性蕁麻疹。素體、久病體虛,血虛,風寒侵襲而發。
臨床癥見:血管性水腫:皮膚局限性水腫,邊界不清,正常膚色,微癢,遇陰冷天氣,或冒雨受寒后易發。好發于眼瞼、口唇、耳垂、外陰等組織較疏松的部位;寒冷性蕁麻疹:寒冷季節遇冷風、冷空氣、冷水刺激時,四肢及頭面等皮膚裸露部位隨即起風疹團,淡紅色,瘙癢難忍,遇熱可緩解。冬季早晚外出雖戴手套、圍巾、口罩,也發。面白無華、少華,或面、指掌皮膚略黯,畏寒肢冷,手足厥冷,觸之冰涼或四肢不溫,唇淡,舌質淡或暗淡,苔薄白,脈沉細或脈細欲絕。
治以溫陽通脈,散寒通絡。養血活血,溫經散寒,祛風止癢。常用方:當歸四逆湯,當歸飲子。
寒盛加附子助桂枝、細辛溫經通陽散寒;氣虛加黨參、黃芪,或合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陽;癢加加荊芥、蟬蛻、全蝎、白鮮皮祛風瘙癢;失眠加夜交藤、合歡皮、龍牡安神;上半身重加麻黃、羌活;下半身重加蒼術、薏苡仁。
陽虛感寒所致的頑固性蕁麻疹。
臨床癥見:除惡寒怕冷表現外,還有精神萎靡,肢體困倦乏力、嗜睡,脈微細等。
治以益氣固表,溫陽散寒止癢。常用方:玉屏風散合桂枝湯、過敏煎,合補中益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再造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