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姍姍
(青島市李滄區實驗小學,山東 青島 266100)
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更關注的是“道德”這方面的教學內容,對“法治”這部分內容雖然有所涉及,但是教學針對性不足,沒能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的法治認知能力。如今“道德與法治課+法治教育”的新模式被提了出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將法治教育大力地滲透在課堂中,讓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懂得在法律規則下規范自己的行為,成為一個具有良好法治素養的人。
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一些教學欄目普及了法律知識。教師應針對這種教學欄目,結合新課主題,展開有效的法治教育,讓“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真正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1]。例如在四年級上冊《從“白色污染”說起》這一章節中,有“相關鏈接”這一教學欄目,涵括了三個方面的法律知識。首先是1991年德國開始實施的《包裝條例》對廢棄包裝、塑料袋的使用提出的法律規定;其次是2002年愛爾蘭政府在法律法規中提出的“塑料袋稅”,旨在降低塑料袋的使用量;還有2006年發布的“限塑令”,最后是2007年我國發布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袋購物袋的通知》這一法律文件,都充分體現了我國遏制“白色污染”的決心,也讓“塑料袋的合理使用”這一舉措法治化。教師利用這一教學欄目來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上有效滲透了法治教育,有利于學生從法治的角度對環境污染進行更深刻的認知與理解。
在《環境污染大搜索》這一章節的內容中,編者也設置了法治教育欄目,即“知識窗”。教材中的“知識窗”欄目明確地點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的法律規定,它讓環境污染治理工作變得合法化,要求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生產經營者必須要重視采取環境污染防治措施,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與危害。在這一法治教育中,學生對“環境污染防治工作”法治化進行了更深刻的認知,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懂得約束自身的行為,發揮自身的力量,減少環境污染。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時,應注重開發更多的教學資源,將其融進來,讓學生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對法治相關的知識進行更深刻的認知與理解[2]。尤其是一些具有時效性的法治類案例資源,教師將其引進道德與法治課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今時今日的法治威力更加強大。
比如在《毒品更危險》這節課中,教師可引入“2020年十大毒品(涉毒)犯罪典型案例”這一具有時效性的案例資源,讓學生了解當前國內打擊毒品犯罪工作的發展現狀。教師也可圍繞著“多樣化的毒品”這一主題,搜索當前社會層出不窮的毒品花樣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到新型毒品的危害性,從而感受到國家打擊毒品犯罪的重要法治意義。
教師還可利用案例資源,引導學生展開課堂討論:“你們能夠分析一下販毒的人是什么心理嗎?吸毒的人又是什么心理?為了保護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我們應該怎樣去開展‘禁毒’‘打擊毒品犯罪’等方面法治知識的宣傳工作呢?”在這一課堂討論環節,教師可讓學生圍繞著某一毒品(涉毒)犯罪案例,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心理特點展開分析。在此基礎上,學生可自主搜索一些青少年吸毒的案例,對他們吸毒的心理進行剖析。之后,學生可展開討論,針對“禁毒”“打擊毒品犯罪”的法治宣傳工作提出自己的個性化建議。此外,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闡述個人感想,深化學生的法治認知能力,自覺地樹立起正確的法治觀念,遵循法律法規。
法律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開展有效的法治化教育,則可引入生活化理念,結合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思考它與哪些法律法規有關[3]。這一教學措施能夠讓學生將現實生活現象與法律法規內容融合起來,有利于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對法律法規的內容進行更有效的理解,同時也站在法律法規的角度,對某些現實生活問題展開討論,思考如何才能借助法治手段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違法問題或者權利受侵問題等等。
例如在《生活與法律》這節課中,教師可讓學生分別找出“生活中的守法現象”“生活中的違法現象”,讓學生從現實生活入手,對“法治”進行更深刻的認知。比如生活中的守法現象有:工人在廠里正常工作,遵守了國家的勞動法規則;學生在教室里接受教育,遵守了國家的義務教育法等等。生活中的違法現象有:路上有人橫跨公路、闖紅燈,違反了國家的交通法;商家販賣劣質產品,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
教師可鼓勵學生對這些守法或違法現象展開分析,解讀法律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并對自己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違法問題、侵權問題展開思考,探索我國法律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哪些規定。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法治知識有更好的認知、理解與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應有的法治素養。
總之,教師將法治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舉措,最終目的不僅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還在于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增強其應有的法治意識,并使其養成遵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