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山東省青島第二十六中學,山東 青島 266003)
中學思政課教學承擔著既育才又育德的雙重使命。近年來,隨著中學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手段的豐富,以及社會發展對中學生成長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和沖擊等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如何上好思政課,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增強課堂教學的影響力,成為擺在廣大中學思政課教師面前的一個新挑戰。從近幾年思政課教學實踐的經驗和體會來看,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對于提高當前中學思政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不無裨益。
在中學思政課教學中,多采取案例教學、互動教學、多媒體教學、互聯網教學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樂,是當前中學思政課教學普遍采用的,也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教學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種過分熱衷于追求教學形式的新穎性和多樣行,迎合學生“輕松加愉快”的學習欲望,而忽視了正規、嚴肅的理論教學和課堂教育的作用,甚至放松了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無疑好比是“吃快餐”,只注重了口味,卻忽略了營養,終究是有害無益的。每一位中學思政課教師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思政課教育的首要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教學全過程,彰顯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愛國情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中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等各個方面全面協調發展,努力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灌輸是中學思政課教學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之一,目的是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啟發是一種更高階的教學形式,也是中學思政課教學所要追求達到的一種理想效果,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并能將之作為自己未來人生的行為指南。中學生正處于心智成長的關鍵階段,可塑性強,理解力和領悟力尚存較大的進步空間,思政課教學要真正達成傳授其知識,啟蒙其思想的目的,必須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顧此失彼,而要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達成教育目的。一方面,要準確看待并發揮好“灌輸”在思政課教學中基礎性地位。灌輸并不完全是一個貶義詞,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強有力的理論灌輸始終是達成教育目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和有效實現形式。另一方面,必須始終把啟發思想、啟迪思維作為中學思政課教學的根本目的和最高追求。要努力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引導性和滲透性,善引活水潤心田,注重把典型的人生故事、鮮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讓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達到春風化雨的教育功效。
宣教與督導是達成中學思政課教學預期目的兩種截然不同但殊途同歸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宣教通常在先,針對的是絕大多數學生,目的是教授學生應懂得的基礎知識,使學生能夠知常識,明事理。督導通常在后,針對的是部分或個別學生,目的是指出學生在思想和行為方面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使學生能夠知道自己錯在何處、原因及改正的方向。宣教是督導的前提和依據,宣教的好與壞,關系著督導的難與易;督導是宣教的促進和補充,督導是否到位,也對思政課教學的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兩種方式作用不同,對象各異,但只有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使兩者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教學效能。要堅持講清大道理與抓好小細節的統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清大道理,使學生真正把教學內容內化于心。堅持講感情與講原則相統一,即讓教育聲聲入耳、沁人心扉,又堅守原則底線。要堅持強化教育與嚴格養成相統一,一方面在提高授課質量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規范和強化日常行為中鞏固深化課堂教學成果。
成績與成效作用是評價和檢驗中學思政課教學成果,兩種既有聯系又有差異、既有共性也有所側重的價值體系。成績主要反映學生學業考試的優良率以及對學校升學率的貢獻度等指標上,應試教育所注重和追求的主要就是成績。成效主要體現在是否培養以及培養了多少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上,是素質教育的本色真諦。當前,中學思政課教學中過分追求教學成績而忽視教學成效,有意無意中走應試教育的老路而將素質教育的要求拋棄腦后的現象依然并不少見。這種與思政課教學的本質背道而馳的做法,是每一名中學思政課教師都必須引以為戒并努力加以克服的。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教學價值取向,把成績與成效作為檢驗思政課教學實效辯證統一而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更不是相互對立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補充、互為支撐而不是有所偏廢的兩個重要方面,共同構成中學思政課教學成果的完整評價體系。通過全面正確的檢驗評估,從而推動中學思政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