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東
膽總管結石是人體膽道系統中常見的疾病。發生膽總管結石的原因與膽道感染有明顯關系[1]。當機體膽道發生淤堵會使細菌快速生長繁殖,最終容易導致膽管炎癥,這會使細菌進一步發生擴散,引起其他部位發生感染,進而會使患者發生黃疸、膽囊炎等癥狀,嚴重的會對生命安全產生威脅[2]。因此,及時將膽總管結石清除非常重要,由于該疾病發生后患者會出現對穿性背痛、高熱、上腹絞痛等癥狀,且疾病容易反復發作,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影響。臨床治療膽總管結石常用的方法為常規開腹手術,但是常規手術容易對患者造成創傷,使得手術無法順利開展,患者預后也較差[3]。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患者的疼痛感明顯減輕,治療依從性顯著提高,患者身體恢復較快[4]。但是當前臨床上的研究都比較淺顯,本院在膽總管結石治療中,使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旨在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92 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膽總管結石相關納入標準;(2)經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CT、彩超確診;(3)凝血功能正常;(4)近1 年內沒有接受過腹部重大手術。排除標準:(1)心肝腎重要臟器功能異常;(2)肝內膽管結石合并肝萎縮;(3)存在膽胰惡性腫瘤疾病;(4)存在手術治療禁忌證;(5)無法耐受手術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6例。患者均對研究知情,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在相關部門監督下進行。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開腹,全麻,術前留置尿管、胃管,麻醉藥物發揮作用后從右側腹直肌縱行做一個切口或者是從右上腹肋緣下做一個切口,后將腹部逐層切開,將膽囊完全切除,在膽總管前壁做切口1 cm,將結石取出,通過膽道鏡檢查確認無結石殘留,最后對切口引流管固定,縫合傷口。
1.2.2 研究組 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患者全麻,術前留置尿管、胃管。使用4 孔法進行手術,在臍上緣做一個大約1 cm 的切口進行觀察;在劍突下4~5 cm 處做一個1 cm 的切口,在右腋前線、右肋緣下鎖骨中線處做一個0.5 cm 的切口進行操作。先將膽囊切除,后使用超聲刀或者是電凝鉤對膽囊三角區進行解剖,將膽囊順利切除。對腹膜進行解剖,經過劍突下操作孔置入纖維膽道鏡,使用取石網籃將結石取出。膽道鏡檢查確認無結石殘留放置引流管,固定引流管縫合傷口。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比較兩組患者手術、住院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和術中失血量[5]。(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切口感染、殘余結石情況。使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分值在0~10 分,無痛:0 分;輕微疼痛,可忍受:≤3 分;疼痛影響睡眠,可忍受:4~6 分;強烈疼痛,無法忍受,影響睡眠:7~10 分。殘余結石情況為術后再次進行造影檢查[6]。(3)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癥狀消失,疼痛評分降低>90%,沒有發生并發癥;有效:癥狀明顯減輕,疼痛評分降低80%~90%,輕微并發癥;無效:癥狀無明顯減輕,疼痛評分降低<80%,嚴重并發癥[7]。總有效=顯效+有效。(4)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腹腔積液、切口感染和出血[8]。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30 例,女16 例,平均(70.2±1.4)歲。研究組男31 例,女15 例,平均(70.4±1.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住院情況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研究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住院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手術、住院情況比較()
2.3 兩組術后疼痛、切口感染、殘余結石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疼痛、切口感染、殘余結石發生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切口感染、殘余結石發生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56,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95,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膽總管結石屬于臨床多發疾病,患者的癥狀主要為黃疸、發熱、腹痛,會對肝臟功能造成影響,如果患者不及時進行治療,病情不斷發展可能會發生急性膽管炎,這會使患者發生意識障礙、感染性休克,嚴重的會對生命安全產生影響,因此及時接受治療非常重要[9]。雖然當前臨床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方法比較多,但是依然以手術治療為主。常用的方法為開腹,但是開腹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身體恢復速度比較慢[10]。隨著微創的進步,腹腔鏡手術在膽總管結石中得到了較好的使用,且效果顯著[11]。腹腔鏡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同時腹腔鏡手術聯合膽道鏡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12]。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使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患者的各項指標恢復更快,效果更顯著,腹腔鏡手術聯合膽道鏡治療可以直達病灶,減少對組織的分離,局部解剖視野更清晰、更精準。同時腹腔鏡手術中做的切口、創傷較小,故對患者的各項器官、神經造成的影響較小,患者的身心更舒適,身體各功能恢復更快,可以盡早進食、下床活動,且并發癥較少。但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手術時間更長,分析原因為使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因此,臨床需要對操作人員的熟練度進行提升[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疼痛、切口感染、殘余結石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使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術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更小,且術后殘余結石更少。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中,患者的手術切口比較小,有效減少了對神經、腹壁肌肉的損傷,因此患者的術后疼痛感更小,同時術中對器官暴露的較少,術后身體恢復速度更快,切口感染的發生率更小。腹腔鏡手術的優勢為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術后可以盡早恢復日常活動,進而有利于加快機體恢復[14]。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飲食的變化,膽總管結石發生率不斷升高。臨床治療該疾病的方法比較多,常用的方法為常規開腹,隨著該方法的廣泛使用,局限性也逐漸顯現。主要缺點有:(1)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比較大,術后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15]。(2)患者的痛苦明顯增加,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與生活質量。(3)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增長,增加了患者治療費用。(4)容易發生感染,對年齡比較大的患者來說更容易發生切口裂開、切口感染等[16]。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腹腔鏡手術得到使用,使用該方法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效果較好,優勢明顯,主要有:(1)屬于微創手術治療方法,患者術后的并發癥更少[17];(2)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減輕了患者身心痛苦,減輕了經濟壓力,加快了患者身體康復[1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使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效果明顯,安全性更高,常規的手術治療可以緩解患者的病情,但與其他方法相比,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大,安全性較低。因此臨床為了提高手術治療安全性,對患者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該方法可以將患者的病灶完全清除,且手術安全性較高,為患者術后身體康復提供了依據。因此在膽總管結石治療中,使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效果值得肯定,患者并發癥更少,分析原因為:在膽總管結石治療中,使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可以對病灶進行更清晰的觀察,明確解釋位置,周圍組織關系,才能更好地保證治療安全性[19]。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可以使手術視野更大、更清晰,而常規的手術方法無法對內部結石進行有效的觀察,局限性比較明顯,容易導致各種并發癥[20]。
本次研究證實使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效果值得肯定,是較好的一種治療方法,但是在臨床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難度。比如對醫生的操作要求較高,對外科醫生的膽道鏡經驗、鏡下縫合技能要求較高,這些問題均是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臨床上需不斷組織人員學習,提高其技能。另外以后要選擇更多的樣本進行研究,提高研究結果準確程度。
綜上所述,膽總管結石治療中,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