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丹 劉玉 周文婷
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飲食及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老齡化社會使糖尿病患病率日趨上升[1]。在評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時,監測其糖化血紅蛋白具有較高穩定性,不受采血時間、患者有無應用胰島素、是否空腹等因素影響,且能反映近期平均血糖,相比監測單次血糖,臨時血糖波動不會對糖化血紅蛋白產生影響[2]。相關研究表示,糖尿病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密切相關,有效且正確的控制血糖能明顯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及致死率[3]。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因素多種多樣,如文化水平、監測血糖頻次等,掌握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情況、相關影響因素有利于控制并發癥的出現,減少治療費用,提升生存質量[4]。基于此,此研究對本院214 例老年女性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基本資料、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了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4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女性T2DM 患者214 例。T2DM 診斷標準:依據WHO 糖尿病診斷標準,即多飲、口渴、多尿,餐后2 h 血糖高于11.1 mmol/L 或一次空腹血糖高于7.0 mmol/L[5]。納入標準:符合上述T2DM 診斷標準;其他重要器官無嚴重疾患;基本指標(如心率、血壓等)均處正常范圍內;病史資料完整。排除標準:非自愿參與此次研究者;有傳染病者;最近服用抗抑郁類藥品者;有血液、免疫系統病癥者;無法正常交流、認知有障礙者。所選患者年齡65~78 歲,平均(71.1±2.3)歲,病程3~11 年,平均(6.2±2.2)年,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122 例,初中或中專58 例,高中20 例,大專14 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按常規糖尿病治療,入院后均進行飲食控制,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進行調脂、心理調節、降壓治療,同時給予患者格列美脲片(生產廠家:重慶康刻爾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800,規格:2 mg)治療,2 mg/次,1 次/d,治療2 周后檢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在進行調查前,所有調查人員均已接受專業化培訓。收集所有患者人口特征,包括職業、家族史、病程、年齡及文化水平。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調查所有患者行為特征,包括吸煙史、運動頻率、飲酒史、健康教育(講座、口頭宣教、指導手冊、書籍、報刊等)及血糖監測情況。檢測所有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離子交換液相層析法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檢測。以<7%為達標,比較不同人口特征及行為特征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分析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的影響因素。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所有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情況 214 例患者中共有66 例(30.8%)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達標。
2.2 不同人口特征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比較 不同職業及文化水平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家族史、病程及年齡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特征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比較
2.3 不同行為特征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比較 不吸煙、每年進行1 次及以上健康教育及每月監測2 次及以上血糖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高于吸煙、不進行健康教育及每月血糖監測小于2 次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運動頻率及飲酒史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老年女性T2DM 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健康教育為老年女性T2DM 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的保護因素,吸煙史為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糖尿病屬于終身性、慢性病癥,不僅可引起高血糖,還會伴隨血脂異常,目前已成為威脅世界人類健康的一種非傳染性病癥,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糖尿病發病率也隨之升高,將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圍內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預防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6]。相關調查統計顯示,在糖尿病患者中約有96%屬于2 型糖尿病,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于防治2 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7]。糖化血紅蛋白由機體血液紅細胞中血糖及血紅蛋白結合而成,可反映患者近期血糖的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糖代謝情況存在密切關聯,可監測患者血糖的控制狀況[8]。有研究表示,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優于測定血糖水平的結果,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減少患者出現外周血管、心腦血管病癥等并發癥,對于患者的遠期治療效果起著重要作用[9]。

表2 不同行為特征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比較

表3 老年女性T2DM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糖尿病患者了解與自身病癥相關的知識,有利于更好地進行血糖控制,而患者的文化水平能直接影響其對糖尿病的理解[10]。糖尿病患者除需接受終生藥物治療外,定時進行活動鍛煉、合理控制飲食等對于其病情改善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1]。既往有研究顯示,僅服用藥物以控制血糖,但未進行規律活動及飲食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明顯,且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情況欠佳,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規律運動并控制飲食,有助于2 型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波動,且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也有所降低[12]。雖然大部分患者主觀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已做到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但實際上僅有一半甚至不足一般的患者達到運動、飲食療法的要求[13]。出現這種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存在較大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患者文化水平不同、臨床醫師未對患者進行良好的宣傳教育相關[14]。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職業及文化水平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研究表示,患者定期接受健康教育能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提升治療依從性,糖尿病患者接受健康教育頻次較高者,其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隨之升高[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吸煙、每年進行1 次及以上健康教育及每月監測2 次及以上血糖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高于吸煙、不進行健康教育及每月血糖監測小于2 次者(P<0.05)。文獻[17]在研究吸煙與蛋白尿、糖化血紅蛋白的關系時發現,相比不抽煙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抽煙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顯著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為老年女性T2DM 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的保護因素,而吸煙史為獨立危險因素(P<0.05)。治療糖尿病主要是通過藥物控制、適當運動及合理飲食達到改善病情的目的,但掌握相關防治知識是提升自覺性的基礎,只有了解自身病癥的相關知識才能按醫生要求用藥。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自身對糖尿病的認識情況,提升對自身病癥的重視度,積極配合治療、合理飲食、定時鍛煉[18]。
對于糖尿病患者在應用藥物控制病情的同時應重視其自我管理,臨床工作需強化宣傳與糖尿病相關的知識,通過有效、全面的健康教育,如開展講座活動等,使患者明確自我管理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加強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的力度[19]。生活中需養成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重視營養調配、細化飲食結構、戒酒戒煙、定時監測血糖水平、按醫生要求服用藥物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決定運動時長及強度[20]。針對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更應該加強教育,根據其飲食習慣、性格脾氣等予以個性化指導,必要時可借助相關量表對其自我管理情況進行評估,上述措施對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
綜上所述,老年女性T2DM 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情況欠佳,臨床應注重定時予以宣傳教育,督促患者戒煙,有助于控制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而提升生存質量。另外此次研究也存在部分不足,選取病例數有限,獲得的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后期研究中應進一步深入的探索及研究,不斷證實本次研究的準確性,為臨床探討影響老年女性T2DM 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的相關因素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