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麗
腦梗死是以腦動脈粥樣硬化為病理基礎引起腦動脈狹窄導致腦組織缺血的一類臨床常見腦血管病變,在腦梗死發生后會導致腦組織不同程度及范圍的缺血性壞死,而這種壞死往往是不可逆的,從而引起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1],本病發病急驟、進展迅速、致死致殘率高,早期溶栓或介入等治療可迅速疏通阻塞血管,但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留下偏癱、語言或認知等后遺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我國腦梗死發病率高且處于快速上升趨勢,而據有關數據顯示,在我國臨床上約30%腦梗患者存在后遺癥,而其中又有70%~80%患者生活無法自理[2]。目前,針對腦梗后遺癥,西醫治療主要采取藥物治療聯合功能鍛煉、康復理療等綜合手段,電針能夠通過刺激特定穴位達到調節腦動脈血流動力學目的進而改善預后,聯合使用益氣活血化瘀中藥及中成藥可以加速組織代謝、改善神經傳導、促進功能恢復[3]。本研究使用通心絡膠囊聯合電針治療腦梗后遺癥,積累了一定經驗,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腦梗后遺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60.84±8.57)歲;病程12~24個月,平均病程(15.15±3.46)個月;BMI 19.25~28.37 kg/m2,平均BMI(23.75±2.87) kg/m2;NIHSS評分10~22分,平均NIHSS評分(20.57±3.59)分;MMSE評分14~25分,平均MMSE評分(18.43±1.58)分;合并高血壓36例,合并糖尿病1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41~72 歲,平均年齡(61.10±8.61)歲;病程12~25個月,平均病程(15.21±3.51)個月;BMI 19.31~28.34 kg/m2,平均BMI(23.81±2.91) kg/m2;NIHSS評分11~22分,平均NIHSS評分(20.62±3.62)分;MMSE評分13~25分,平均MMSE評分(18.48±1.60)分;合并高血壓34例,合并糖尿病19例。2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方如實掌握研究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符合《實用神經病學》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關于腦梗死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CT或MRI顯示有梗死灶,且為陳舊性病灶,無新發病灶;③有偏癱、單側肢體障礙、言語障礙等腦梗后遺癥表現;④NIHSS評分5~24分; ⑤有良好依從性。排除標準:①近3個月內有顱內出血;②有活動性消化道出血;③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④有智力不全、精神或認知功能障礙;⑤參加其他類似試驗而影響療效。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常規西藥治療及康復鍛煉。觀察組予通心絡膠囊(石家莊以嶺藥業,0.26 g,Z19980015)口服,4粒,3次/d,同時予電針治療,取頭部百會、四神聰,上肢肩井、肩髃、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足三里、伏兔、梁丘、血海、豐隆、三陰交,吞咽困難加廉泉,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加地倉、頰車,局部消毒,采用0.3 mm×45 mm 不銹鋼毫針(華佗牌,蘇州醫療用品廠) 直刺2 cm,得氣后留針, 采用上海華誼G6805-2A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選擇連續波以2 Hz頻率進行刺激,30 min/次,1次/d,7 d一個療程,2組均連續治療4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采用GCS及NIHSS量表評分評價2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GCS量表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意識狀態越清晰,NIHSS量表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采用ADL指數評分評估患者生活能力。
1.4.3 療效評價標準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少>80%,病殘程度0~1級;顯著進步:NIHSS評分減少46%~80%,病殘程度2~3級;進步:NIHSS評分減少20%~45%;無效:NIHSS評分減少<20%,甚至增多,或患者死亡??傆行?(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GCS及ADL評分比較經治療,2組患者NIHSS、GCS及ADL評分均有顯著改善,觀察組治療后NIHSS、GCS及ADL評分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GCS及ADL評分比較 (例,
近些年來,腦梗死在我國處于高發狀態,該病發病突然、急驟,進展迅速,會造成患者腦組織不同程度且不可逆的缺血性壞死從而引起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具有高致死率、致殘率以及高復發率特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加重患者經濟及心理負擔,臨床發現,如果采取及時的救治及康復治療措施可部分恢復患者受損的功能活動。
中醫技術運用于腦梗死后遺癥的康復治療擁有悠久歷史,其療效顯著,且成本低,所耗費用少,越來越受到重視,運動功能及言語障礙是腦梗死后遺癥常見的表現,中醫認為,中風過后,久病必虛,久病必瘀,認為氣血失和、陰陽失調是其基本病機,治療本病強調調和氣血、溫通經絡[4]。電針將傳統針刺技術與電刺激有機結合,刺激外周腧穴調節神經傳導,調整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加運動支配能力降低肌張力,促進血管再生,增強肢體運動支配能力[5]。傅勤慧等[6]采用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后偏癱,發現電針能夠顯著改善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運動功能。GUO等[7]通過電針刺激百會治療腦缺血大鼠模型,結果顯示治療后,大鼠模型病灶區域皮質腦血流流速顯著加快, GLT-1表達也較前明顯加強。陳吉祥等[8]通過基礎研究發現,電針可能通過抑制腦梗死病灶海馬組織Nogo-A及NgR表達達到改善腦缺血大鼠學習記憶能力。
通心絡膠囊由大補元氣的人參及活血化瘀類藥物組成,其組方特色一為理氣藥與活血藥的合理搭配,二為蟲類藥物的靈活使用,具有理氣活血之功,且破血逐瘀之力較強?;A研究發現,本方中赤芍、檀香、降香、水蛭、全蝎等具有較好的抑制血小板、改善糖脂代謝、保護血管內皮等多靶點效應[9-11],人參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增強免疫力、保護血管內皮功能[12]。樊萍等[13]研究發現,聯合使用通心絡臨床療效比單純服用阿司匹林良好,并認為該藥除了本身對中風具有治療作用,還能有效降低中風發生風險及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
本研究結果證實:2組患者治療后NIHSS、GCS及ADL評分均有顯著改善,提示通過系統規范的治療及康復鍛煉,可有效改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而觀察組上述指標及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證實通心絡膠囊聯合電針明顯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及康復鍛煉,能使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顯著獲益。綜上所述,通心絡膠囊聯合電針可有效提高腦梗死后遺癥臨床療效,改善神經功能,提高生活水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