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顏 李樂愚
據統(tǒng)計,至少30%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繼發(fā)糖尿病皮膚損壞[1]。糖尿病患者未受外力損傷的情況下,也可因含糖量高、血管病變、炎癥反應、糖基化終產物蓄積等多種原因,導致皮膚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損[2],其中糖尿病皮膚瘙癢癥是其中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病率為正常人群的2~3 倍[3]。本病無原發(fā)性皮損,可伴抓痕、結痂、干燥、鱗屑,嚴重可致丘疹、苔蘚化,當屬中醫(yī)學“消渴”“癢風”“風瘙癢”等范疇。本病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對外表美觀、睡眠、工作等方面均有影響,搔抓后嚴重可導致獲得性穿通性皮病和皮膚感染。西醫(yī)治療以抗組胺為主,雖能緩解患者部分癥狀,但病情容易反復。筆者使用我院自制復方當歸薄荷膏配合封包療法治療該疾病,并進行臨床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科2018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1例糖尿病皮膚瘙癢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29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合并皮膚病的中醫(yī)診療標準》[4]:①病史:有明確的糖尿病病史;②癥狀:糖尿病患者自覺皮膚瘙癢呈發(fā)作性,無原發(fā)性皮膚損害;③體征:瘙癢較嚴重時可見皮膚抓痕、血痂、皮膚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等。辨證分型為血虛風燥型,癥見皮膚瘙癢、干燥,遷延日久,反復發(fā)作,伴頭暈眼花,失眠多夢,大便難,舌淡紅,苔薄,脈細弦或細弱。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及《中國臨床皮膚病學》[5]有關標準擬定。糖尿病伴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膚瘙癢癥,無任何原發(fā)皮疹,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瘙癢劇烈,夜間更甚。配合治療的患者。無腎臟、肝臟、心腦血管等方面的嚴重原發(fā)病。無惡性腫瘤、傳染病等疾病。
1.3 排除標準①年齡小于18歲或者大于70歲;②合并有其他系統(tǒng)疾病或其他原發(fā)性皮膚疾病患者;③皮膚急性感染患者;④妊娠、哺乳期婦女;⑤對本藥過敏者;⑥1周內曾使用如糖皮質激素、抗組胺等與本病治療有關的藥物;⑦有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予常規(guī)西醫(yī)基礎治療,包括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每天30 min以上運動、正規(guī)藥物治療、監(jiān)測血糖,保持血糖平穩(wěn)。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復方當歸薄荷膏(當歸、薄荷、凡士林)外涂封包;對照組給予醫(yī)用凡士林外涂封包,2組均每次封包2 h,每天1次,一次不超過體表面積的30%,治療14 d。
1.5 觀察指標
1.5.1 癥狀、體征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及《中國臨床皮膚病學》[5,6]中有關量表,觀察皮膚瘙癢證候改善的治療情況,計算積分。其中癥狀包括瘙癢面積(按照燒傷九區(qū)法估計瘙癢體表面積)、瘙癢程度、瘙癢頻率、瘙癢持續(xù)時間,陰性記0分,輕度記1分,中度記2分,明顯記3分,重度記4分。體征包括干燥、鱗屑、抓痕、血痂、丘疹、苔蘚化,陰性記0分,輕度記1分,中度記2分,明顯記3分,重度記4分。
1.5.2 臨床療效臨床療效標準:痊愈:療效指數≥ 95%;顯效:70%≤療效指數<95%;好轉:30%≤療效指數<7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或加重,療效指數<30%。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5.3 不良反應情況用藥后有無皮膚過敏、皮疹、毛囊炎等,并觀察緩解情況。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8%,高于對照組69.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癥狀、體征總積分均下降(P<0.05);治療組治療后總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安全性及不良反應2組均未見局部皮膚過敏、皮疹等不適。

表3 2組患者癥狀、體征總積分比較 (例,
糖尿病皮膚損害絕大多數表現在糖尿病發(fā)展過程中,少數可作為首發(fā)癥狀,或先于糖尿病癥狀出現。其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Marty[7]研究發(fā)現,如果皮膚屏障受到損傷,便會導致水分從表皮深部向角質層擴散程度明顯增加,從而破壞皮膚的保濕功能,當皮膚的保濕功能下降,其屏障功能會喪失,皮膚瘙癢與皮膚失水呈正相關,當皮膚出現干燥,便會引起全身或局部瘙癢。生理上皮膚組織中含糖量與血糖呈正相關,正常人每克皮膚葡萄糖含量:每毫升血液葡萄糖含量為0.5∶1.0,但糖尿病患者皮膚含糖量往往可明顯升高40%[8],血糖越高,患者皮膚慢性脫水情況越明顯,從而瘙癢程度也會更嚴重[9]。此外,自主神經病變引起皮膚泌汗功能喪失,使皮膚干燥,容易出現皮膚皸裂,從而導致皮膚慢性炎癥。
中醫(yī)學中將該病歸于“消渴”“風瘙癢”“癢風”等范疇,《諸病源候論》中可見風騷癢的有關記載: “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氣血相搏,而俱往來在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消渴是導致皮膚瘙癢的根源,消渴日久,傷津耗液,氣血不和,陰血虧虛,內燥生風,或與外風相搏,郁熱蘊結于肌膚腠理之間,營衛(wèi)不調,疏泄不利,肌膚不能濡養(yǎng),久則血虛風燥而致瘙癢發(fā)作。故養(yǎng)血祛風、潤燥止癢為治療大法,外用局部療法可直達病所。我院自行研制復方當歸薄荷膏,由當歸、薄荷配伍,以凡士林作為基質制作而成,起祛風潤燥止癢之功效。李中梓《醫(yī)宗必讀·痹》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在治療中不論外風、內風所致,當可加入養(yǎng)血、活血之品,以透達表里,調和營衛(wèi),榮養(yǎng)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本制劑中以當歸養(yǎng)血活血。《本草綱目》記載薄荷“治癤癘,瘡疥,風騷隱疹”,薄荷能透散開泄肌表皮毛之功效,疏風祛邪止癢。它含薄荷醇,具有明顯的止癢作用,這與拮抗組胺和抑制肥大細胞通透性作用有關[10],另還具有促透作用,其機制與引起皮膚超微結構的改變有關[11],應用于皮膚外用制劑中,能促進藥物透皮吸收。針對西醫(yī)發(fā)病機理,本制劑配合封包療法可形成皮膚相對封閉的水合微系統(tǒng),一方面可以防止汗液揮發(fā),增加局部皮膚濕度,另一方面提高皮膚對藥物的吸收,提高藥物效果。
本臨床研究表明,對于血虛風燥的糖尿病皮膚瘙癢患者,中醫(yī)以養(yǎng)血祛風、潤燥止癢的原則,復方當歸薄荷膏能有效治療其皮膚瘙癢癥狀,直達病所,使用簡便,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