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蘭
消渴病在西醫學上稱為2型糖尿病,多發生于中老年群體,臨床中可表現為多食、多飲、多尿、肥胖等癥狀[1]。其中消渴病痹證為消渴病的變證之一,消渴痹證在西醫學上稱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多表現為感覺異常或者對稱性疼痛[2]。隨著我國總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人們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作息習慣,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的發病人數呈遞增趨勢,其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3]。根據相關臨床報告指出,將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應用于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的臨床治療中,可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有利于減少患者的肢體疼痛情況,提高治療的安全性。但此方面報告少之又少,仍缺乏相關臨床依據。本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治療方案對于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臨床療效的差異性。現將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取本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患者80例,將所有患者根據隨機抽簽法劃分為對照組(40例,采用活血膠囊治療)與研究組(40例,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研究組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23例;年齡33~75歲,中位年齡(54.53±5.57)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齡35~76歲,中位年齡(54.62±5.61)歲。所有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并自愿納入此次研究中,同時本研究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全部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②患者年齡均<80歲;③患者的臨床資料全面;④患者經中醫辨證分型均屬于寒凝血瘀證;⑤精神正常者;⑥無嚴重心、肝、腎等器官性疾病者。排除標準:①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不全面;②哺乳期、妊娠期患者;③精神異常者;④患者伴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以及功能衰竭;⑤未簽署同意書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0.3 g活血膠囊(西安大唐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B20020336)進行口服治療,每日口服3次,每次3粒,連續服用1個月。研究組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地龍 12 g,當歸12 g,桃仁10 g,赤芍12 g,生黃芪30 g,川芎10 g,紅花10 g等,將諸藥合用加水煎煮,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以服用28 d作為一個療程,連續服用1個療程后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中醫證候積分等。
1.4 觀察指標①將患者治療的效果分為3個等級,即無效、有效與顯效。無效: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后,手足厥寒冷痛、肢體麻木等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有效: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后,手足厥寒冷痛、肢體麻木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89%;顯效: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后,手足厥寒冷痛、肢體麻木等臨床癥狀顯著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少超過90%。將有效率和顯效率相加得出總有效率。②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主要包括四肢發涼積分、四肢疼痛積分、肢體麻木積分、感覺減退積分與肌肉萎縮積分等。

2.1 2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四肢發涼積分、四肢疼痛積分、肢體麻木積分、感覺減退積分與肌肉萎縮積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消渴病在西醫學上稱為2型糖尿病,其中消渴病痹證為消渴病的變證之一,消渴痹證在西醫學上稱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肢體麻木、四肢冰冷、感覺異常以及疼痛等[4]。其中感覺異常主要包括蟻走、麻木、發熱、蟲爬與觸電樣感覺。而寒凝血瘀證屬于消渴病痹證的一種分型,主要指消渴痹證患者因體內血液不暢、瘀積凝滯等,造成離經之血停留在患者的體內[5]。隨著我國總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人們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作息習慣,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的發病人數呈遞增趨勢,其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若不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將會對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產生不利影響[6]。
根據相關中醫理論,消渴病痹證屬于麻木、痛證與血痹范疇,消渴病痹證發生主要因氣陰兩虛、瘀血阻絡所致,患者多耗氣傷陰,消渴日久,以致氣陰兩虛[7]。陰虛日久傷陽,脈絡瘀阻,氣虛無以行血,而致肢體疼痛、麻木。消渴病痹證的辨證分型主要包括陰虛血瘀證、氣虛血瘀證、痰瘀阻絡證、寒凝血瘀證與肝腎虧虛證等,本研究主要討論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活血膠囊具有活血化瘀、補氣養血與理氣安神等功效,對于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有一定的療效,但治療效果尚不理想,不能達到逆轉病情發展的目的。補陽還五湯加減作為個性化的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治療方式,其主要通過給予患者地龍、當歸、桃仁、赤芍、生黃芪、川芎與紅花等補陽還五湯進行溫服,并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適量增減劑量。其中生黃芪、紅花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當歸、紅花等有溫通經脈、祛散經脈寒邪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通絡止痛、溫經散寒之功,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8]。
為深入了解不同治療方案對于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臨床療效的差異性,此次研究對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評價,對照組采用活血膠囊治療,研究組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更高;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四肢發涼積分、四肢疼痛積分、肢體麻木積分、感覺減退積分與肌肉萎縮積分更低,提示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的效果更佳,有利于減少患者的肢體麻木、四肢冰冷與疼痛情況。
本研究結果表示,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消渴痹證寒凝血瘀證患者比活血膠囊治療的作用更佳,對于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其消渴痹證等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普及于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