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
(泰來縣大興鎮阿拉新小學,黑龍江 泰來 162400)
建筑水彩由若干單位基本景物組合構成,根據建筑水彩自身的特點在了解各類建筑物特征的基礎上掌握各類單體景物的形、色表現方法是建筑水彩藝術創作的關鍵。而常見的建筑種類有居民、古建筑、現代建筑、街景以及配景等。由于各建筑的種類不同,所以各建筑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從南到北、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從地域文化到風土民情、從文化風俗到民族狀況、從時代風尚到自然環境、從生活習俗到宗教民俗用水彩表現得也各不相同[1]。在畫各類民居的時候,需要對民居的建造方式、形態特征、材料質感有足夠的認識。用水彩以相應的技法描繪,民居當中應適當地添加一些生活設施,如敞開的門窗、室內的擺設、家畜、自行車等能賦予畫面鮮活的靈氣,但難于表現,所以,若要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應該抓住對方的形象特征。用鉛筆先行起稿,之后進行添加色彩,著色應簡潔,下筆要生動不必居于細節。畫古建筑時,畫面中對凸顯古建筑體態特征的細節裝飾、建筑構造、材料質感要仔細觀察,認真地描繪,著力地表現出不同建筑物的形體風韻,但不要刻畫死板,破壞畫面的整體效果。街景是以建筑為場景,體現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圍,所以作畫時,要盡量選擇有表現力、有地域特色的街景進行繪畫。在畫現代建筑時,一定要注意光線,因為好的光線會直接影響畫面的效果,所以一定要選好光線時間抓緊描繪。添加配景時,一定要注意畫面的構圖以及所要表現的主體物,配景一定要和主體物相得益彰,使畫面更加和諧與完整。
畫面中的動與靜體現了藝術的辯證法。動靜相生,相得益彰。不僅動中可以有靜,而且靜中也可以見動,兩者既對立又統一。該動的地方如果沒有靜的襯托,會產生索然無味的感覺,靜的物象如果沒有動的對照,也會造成藝術形象及思想內容的含糊不清。在水彩畫的寫生創作中,動與靜的選擇還要根據具體的變現內容來定。在建筑水彩畫中,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題,增加情趣,均需要考慮動與靜的協調搭配。無論是畫面中的一抹遠山、一泓清泉、一角屋檐還是幽靜小屋、裊裊的炊煙、小橋流水,無論是起伏的山巒、迷離的樹影還是縹緲的秋水、游離的云彩,無不展現著動與靜的變奏。如果說穩實的筆觸中蘊含著巧變,那么揮舞間必定暗藏沉穩。總之,從水彩的用筆到施色、構圖到情景配制無不蘊涵動與靜的玄妙。
光與影相互依存,如影隨形,在相互的襯托中形成完美的統一。建筑水彩藝術中,空間光影是建筑物的虛體幻影。空間光影的表達協調建筑與配景關系,設計規劃了畫面的構成,光影的韻律美賦予建筑物堅實的穩定感;光影節奏感平衡畫面的明暗關系;光影形狀節奏的表現有助于建筑物特征的呈現。
在建筑水彩畫中,細節蘊涵在整個建筑形態中,結構的細節、裝飾中的細節,材料的細節,均在無言地述說著這座建筑的滄桑、印記及歷史變遷。細節的描繪不僅是建筑特質的經典顯現,同時也是畫面中最具魅力的關注點和趣味點。
不同的建筑有著不同的質感與肌理,而不同的質感與肌理又代表了不同的風俗民情與歷史含義。如民居,主要的特點就是風土人情,自然環境,大多的民居多以木頭為原材料而制作,給人以樸素的感覺;古建筑的主要特點是歷史的變換,墻面、地面多以磚頭制作,給人以滄桑的感覺;現代建筑的主要特點是整齊劃一,外形簡明,主要多以水泥玻璃制作,給人以簡潔大方的感覺。而以上的這些建筑,都是有著不同的質感與肌理,所以需要繪畫者的仔細觀察與熟練的技巧。
要畫好建筑水彩,熟練掌握水彩技法語言,藝術技巧固然重要,畢竟技法語言的掌握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審美素質的培養,表現修養的歷練則關乎作品的格調與審美品位,除了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培養觀察與發現的能力,有選擇性地對一些優秀的水彩作品進行欣賞學習也是提高表現力及藝術素養的捷徑。水彩要有情調,表現一定的情感,這就要求作者對所描繪的對象具有真摯的情感和表現的激情,一件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感染人,不單是依靠嫻熟的繪畫技巧、豐富的色彩表達,生動的畫面效果,而能否賦予畫面形象以真摯的情感才是藝術的靈魂。在建筑水彩畫中,情感的表現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不僅是人類居住的場所,更是人類情感的寄托,人們把建筑稱作家,就是因為人類把所有情感大半部分都投入到里面去了,所以這就要求繪畫者要有豐富的情感,及表達情感的能力,讓作品深入到人們的心里去,給人以安心的感覺,這樣的建筑水彩畫才是真正意義上被稱為藝術。所以在我看來,情感的表現是建筑水彩的中心靈魂。
水彩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慢慢地被人們所熟知、接受,而水彩畫中建筑題材的表現更是被水彩展現得淋漓盡致。水彩用其歡快的節奏,瀟灑的筆觸把建筑題材的作品表現的獨具特色。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水彩與建筑水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雖然水彩沒有油畫和國畫的知名度高,但它卻是最常出現在生活當中的藝術,所以水彩將會越走越遠,而建筑水彩則會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走向未來。